山有几种:名山大川是为名山,黄山、华山是也;佛道之山是为仙山,峨眉、武当是也;藏地雪山是为神山,梅里、冈仁波齐是也。太行山则属于是中国的精神之山。
它耸立于山西、河北、河南之间,横枕华夏,古老雄伟,人文厚积,从《愚公移山》到曹操的《苦寒行·北上太行山》,从民间传说到艰难惨烈的抗日战争,从林州的红旗渠到郭亮的绝壁长廊,以及分布在太行山沟沟坎坎、千山万壑之间的村落、水渠、洞涵、树林、山道石阶等等,无不折射出太行--人的精神:勤劳质朴、坚韧不拔、不畏艰难、追求美好。太行--山的精神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山的具体形态上:朴实沉稳不矫情,雄浑博大不张狂,伟岸险峻,阳刚挺拔,阅尽沧桑,十足的大丈夫气概。
从地理角度讲,太行山属中国大陆第二级台阶的最东端。从一望无际的平原陡然拔地而起一千多米。太行山从山西河北交界一进入河南林州,就由正南正北方向甩头冲西南而去,这便开始了它陡然拔起的南太行传奇。在林州,绝壁、峡谷的特征就已显现,进入辉县,绝壁、峡谷的特征愈加凸显,那就是绝壁的相对高差更大,直上直下几百米,鬼斧神工造就的绝壁绵延曲折,这构成了南太行最显著的独有的个性。绝壁悬崖的上沿,辉县人称作“二栈”,海拔1000米左右,不管绝壁悬崖再怎么蜿蜒曲折,“二栈”几乎是在一个水平线上。“二栈”之上是山峰,南太行第一高峰十字岭,海拔1770米,位于辉县境内;第二高峰王莽岭,海拔1650米,位于山西陵川和河南辉县交界处。
十多年前,当摄影者白由祥第一次上王莽岭,面对千山万壑、悬崖峭壁,他就被那种雄壮、浑厚、伟岸、雄奇的大美深深震撼。此后的每一次,当他站在太行前,那种极具阳刚、壮丽无比、摄人心魄的大美都几乎使他热泪盈眶。
在山上拍摄的日子里,白由祥与同道探讨的最多的是:如何拍出太行山的精神?怎样把山的精神融入山的体魄?怎样表现出太行山“伟而不傲,雄而不霸,奇而不怪,华而不艳,秀而不媚,庄严、整肃、坦荡、磊落的大美风范。”他认为太行山的影像一定要有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否则,拍得再多也枉然。他常常在雨中、雪中、雾中、风中久久凝视,在不同季节的朝霞、暮霭、月夜里眺望。当太阳陡然升起或悄悄落下时分,山峦被霞光或夜色侵染,远处的天际,霞光、浮云慢慢消退,整个绝壁、峡谷沉静、肃然,似悠长、浑厚的大提琴声在千山万壑之中流淌。这片亿万年前的大海,若干次的山摇地动,断开、撕裂、隆起……何等的轰轰烈烈,最终高升成山,绵延成脉,成就为太行。几千年间,多少人、多少事在这千山万壑之间生成、演绎,或悲、或喜,或惊天动地,或涓涓流淌,最终都归于沉寂,就像这沉寂又苍莽的太行一样。但是,在这沉寂和苍莽之中又积淀着无数艰辛和血汗。风雨的呼啸、呐喊是太行的声音;云雾的升腾、飘荡是太行的呼吸;山间居息、山路跋涉、山坡耕作的山民是太行精神的凝结!太行山,这座中国的精神之山,的确需要这样执着的摄影者,运用手中的相机去定格太行精神的影像。
白由祥把对影像作品的评判分作5个层次。最低的一个层次是:能把看到的景象真实的再现,准确的曝光即可。第二个层次:能把所看到的景象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这对构图提出了要求。曝光是有数值的,而构图是没有固定标准的,顶多有一些模式。第三个层次,能把自身对所拍摄对象的思想与情感融入画面,就像禅宗所讲的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直观的山;看山不是山,是美的形式;看山还是山,是你心中的、意向的、融入了自身思想与情感的山,这就是艺术之山了。还有第四个层次,用符合美学原则的手法去表现且能让观众从画面中真切感受到摄影者所抒发的思想与情感。达到这个层次很难,从一些大师级的作品中可以揣摩到、领悟到。第五个层次,具有宗教感。大师的经典之作中都有一种宗教气氛萦绕其间,崇高、肃穆、宁静,那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震撼。在他的评价中,自己拍摄的太行山多数属于第二个层次的影像,有少部分可以列入第三个层次。
拍摄南太行已有十年了,对南太行的痴情、迷恋使白由祥不知道往山上跑了多少趟,也不知道拍了多少相片。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次到太行的感受也是新的。时间是风,感受都被吹淡了,只留下一张张大大小小的相片,或者说,每一次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一张张的相片里。
让精神沁入体魄,让山的体魄彰显出山的精神,这是白由祥梦寐以求的太行山的影像。而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太行山--这座中国的精神之山!
撰文/阿咪 摄影/白由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