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未到痛苦时
- 来源:英才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经济,通胀,稳增长,房地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9-13 16:39
2011年,我曾在《英才》上写过一篇小文,叫《转型不是过年》,大意是,国人习惯了高速增长期的好日子,产生了“经济数据将永远好下去,或者数据好坏与己无关”的幻觉。事实将证明,经济数据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012年,中国经济可能是约7.7%的增长搭配约3%的通胀,企业和居民已清晰感受到转型的痛苦了。我想指出的是,增长转型的痛苦仍将延续至少两三年,最痛苦的刺痛远未真正降临。
中国经济遭遇的不仅是周期问题,更是结构问题。也就是说,当下即使再搞个几万亿的反周期刺激计划,可能会短期奏效,但却必然付出中长期增长转型更积重难返的代价。
结构调整的漫长痛苦无法逃避。我们将陆续经过去库存、去产能、技术进步和新产业集群四步曲。所谓去库存,是指大力降低非意愿存货。去产能指的是无效产能的兼并重组和淘汰,例如钢铁业目前9亿吨产能,最终可能稳定在6亿-7亿吨,即约1/4的钢铁企业应破产出局。
技术进步指的是中国产品重数量轻质量抠成本拼价格淡化创新的老路越走越窄,必须通过自主创新缩短和国际先进制造业的技术差距。与此同时,一些新兴产业逐步集群,形成气候。
中国的增长转型刚刚开始,而不是行将结束。从上两轮的结构调整来看,1989-1992年间,中国经济增长一度低至4%,但通胀仍有3%,这种局面一直到“南巡讲话”之后才逐步好转。1998-2002年间,中国经济增速“七上八下”,同时伴随通货紧缩,期间国企经历了破产潮和下岗潮,银行业岌岌可危。
今后三五年,中国经济很可能延续约7%的增长并2%的通胀,虽然回旋余地优于上两轮,但截至目前付出的这点痛苦和代价是不够的。目前企业日子难熬但尚不至于煎熬,更未到向死而生的地步。中国的增长转型进程可能仅完成1/4,更痛苦的破产兼并潮远未到来。增长转型不能指望房地产再挑大梁。回顾过去10年,漂亮的经济数据可以归结为快速发钞、楼市大热和加入世贸这三大因素。在房地产比较火爆的年份,其对GDP增速的贡献超过2个百分点,目前则降至约0.5个百分点。
有不少人认为,为了稳增长,应该放房地产一马,放松限购限贷。为了GDP数据重走卖地卖房的老路是否理性?是否还有调控转向的空间?从绝对库存看,目前在建商品房面积可能接近40亿平米,超过了过去3年销售面积之和;从相对库存看,目前销竣比仍在1.15以下的低位,库存消化速度迟缓;从保障房建设看,刚性需求的相当部分将分流至保障房。中国楼市未来仍有平稳发展的空间,但已巅峰永逝,更无力挑起增长转型的重任。
增长转型不能低估银行业的日益艰难。2003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经历了梦幻般的8年,财务回报和资产质量均处于全球极佳水平,在房地产的好日子到头之后,接下来无奈告别暴利的必定还有银行业。
银行业将面临的挑战极其棘手。就资本补充压力而言,新监管办法将给银行业带来每年至少数千亿元的增资压力,同时资本补充渠道日益匮乏。就资产质量而言,即便每年资产不良率反弹0.3-0.5个百分点,也意味着不良资产每年新增至少两三千亿元,这尚未考虑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顽症。利率市场化更是受到洗礼加洗牌式的冲击。各种风险纷至沓来。
北京奥运会之后,我曾说,好日子到头了。从2012年的短周期看,中国经济已见底,但从3-5年的中周期看,增长转型带来的痛苦和梦醒时刻尚未真正到来。增长转型能否成功,不取决于调控的技巧,不取决于技术吸收和创新的节奏,而到了取决于改革政府自身的历史转折点。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
文|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