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退中的赢家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经济,高等教育,好莱坞,麦当劳
  • 发布时间:2012-10-22 13:22

  1929年11月,就在极度受挫的纽约股市给全球金融系统带来强烈冲击之后没几天,《经济学人》就乐观地告诉其英国读者,“我们认为,从工业生产复苏的角度而言,美国物质繁荣的根基十分牢固,即使我们不得不直面眼下某种程度上的衰退,其复苏也不会被长期延迟。”

  这番话是我们迄今所知第一次用“衰退”来形容产业活动暂时放缓的现象——当然,也不是最后一次。在美国,“某种程度上的衰退”将这个国家拖入了长达十年的经济不景气,毁掉了上百万美国人的生活,并最终促成现代美国福利国家制度的创立。“衰退”在海外的影响更为深远:法西斯主义兴起、另一场灾难性的世界大战、全球政治格局根本性重塑等等。

  乐观主义者在最近这轮危机中变得保守了一些。根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数据,从学术上来讲,美国的衰退始于2007年12月,终于2009年6月。不过,对于超过8%的失业人口来说,“衰退”远未结束。经济下行既揭示了不受监管的金融投机行为之危险,还导致从雷克雅未克到开罗等地政府纷纷倒台,甚至还证明20世纪后期最为大胆的行动之一——经历了数个世纪的战争与猜忌之后,欧洲政治与经济联合——正在解体。

  然而,经济危机释放出的创造性毁灭力量却也有它向上的一面。过去四年里,失去权力的总统和总裁们以及还在寻找工作的人们成为了失败者,而另一部分力量却在危机中异军突起,变得更强。也许一切还未尘埃落定,但在此之前,他们离成功最近。

  国家篇

  七国逆袭经济衰退

  Joshua E. Keating

  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已是老生常谈。实际上,自2008年危机冲击以来,没有一个国家做得足够好,但是下面这些经济体却在迅速兴起。

  韩国:自2009年以来,韩国将政府科研发展支出从3.4%提升至5%,而3.4%的科研支出本已位居世界前列。对创新的重视与国家慷慨的补贴相结合,以及刺激出口政策,都使得韩国的工业巨擘如三星、起亚和现代等企业极大提高了全球市场份额。韩国是2009年第一个摆脱衰退的富裕国家,其家庭收入在过去11个季度持续上升。随着惠誉调高其信用评级,韩国已开始成为投资者的天堂。

  波兰:欧洲诸国一片惨淡,波兰却是一番好景象。2008年至2011年间,波兰经济增长了15.8%,相对应的是欧盟整体经济却下滑半个百分点。在危机最为严重的2009年,波兰是唯一一个没有全面财政紧缩的欧盟经济体。分析家认为,波兰奇迹的出现得益于精明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及较低的债务水平。同时,大量的国内消费群体也使得波兰的企业不像邻居家的企业那样依赖出口。

  加拿大:对于加拿大人来说,2012年7月1日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加拿大日,因为第一次,加拿大人均收入超过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加拿大大幅减少支出、削减赤字,因此在遭遇2008年经济重创时,它可以依赖财政宽松政策和增加支出来度过危机。同时,它还“抵制”对金融领域解除管制,强迫银行放弃许多冒险性的举措。加拿大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过去十年间增加了约15%,《经济学人》评出的世界十大宜居城市中有三个在加拿大。

  瑞典:2011年,瑞典成为欧洲增长最快的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爱沙尼亚。其政府成功将债务水平保持在较低程度,约占GDP的38%,而在节俭的德国,这一数据恐怕要达到80%。这也证明了瑞典不加入欧元区这一决策的先见之明,瑞典由此得以浮动其货币汇率,瑞典克朗对欧元也一直在升值。

  印度尼西亚:在这场经济衰退中,印度尼西亚将年均增长率维持在超过4.5%的高位,2011年更是成为G20国家中第二大增长最快的国家(仅次于中国)。虽然部分增长依赖于大宗商品市场例如煤、棕榈油和锡的火热,但是印度尼亚西同样也拥有一个庞大且增长中的中产阶级消费市场。2011年,其汽车销量增加了15%。

  土耳其:过去十年里,并未过多遭受欧洲金融危机冲击的土耳其,成功将其GDP和人均收入翻了两番,如今,它还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国。土耳其同时也抓住机会重塑了其作为欧洲和中东桥梁的历史角色。

  墨西哥:2011年,墨西哥的经济增长甚至超过了大肆宣扬自身的巴西。2010年,随着相当数量设备器械的出口,墨西哥新增70万个就业岗位,并开始抢占中国占有的美国市场份额。而且2012年,墨西哥向美国的净移民数降至零,在近些年,还是第一次出现这种状况。

  行业篇

  高等教育被迫创新

  Ben Wildavsky

  中国人常常会将“危”与“机”并列放在一起,预示机遇往往出自于危机之中。而在现实中,一直以来的惯例就是,当工作机会减少时,高等教育规模便会扩大。在这场衰退中,美国的大学入学率也比以往增长得更为迅速,尤其是社区大学。2008年美国本科学生数量增长了4.9%,2009年这一数字达到7.3%。

  然而同时,经济衰退及其余波也给美国许多大学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财政困境。2012财年,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下降了7.6%,是半个世纪以来的最大跌幅。在此状况下,大学正在寻求新兴的、改良的、更为廉价的途径,来解决包括增加财政来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等一切问题,大学将会从衰退中崛起,以更强的姿态适应他们之前总是后知后觉的经济和技术挑战。

  预算惨淡与高等教育在美国及全球的强力发酵很可能并非偶然。当然这会带来技术的崛起,但也从更广范围内推动人们重新思考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质量。与其说这会给大学带来威胁,倒不如说艰难时期可能推动大学变得更好。

  海外观众拯救好莱坞

  Stephen Galloway

  2012年5月上旬至9月上旬,好莱坞国内票房利润同比下降3%。该季美国和加拿大票房收入为42.7亿美元,3D影片开始式微,DVD销售已不再有大幅增长,今年暑期档前往影院观看电影的观众人数,比20年前的同期都要少。

  但那又如何?实际上现在是好莱坞的繁荣时代,这要得益于美国娱乐业的新式秘密武器:海外观众。

  根据美国电影协会的数据,2011年好莱坞的海外利润(不包括北美地区)比五年前增长了35%,占好莱坞票房的69%。截至2012年9月13日,好莱坞海外影院收入达到110亿美元,而北美地区却只有76亿美元。

  去年影片的大赢家,《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2》北美地区票房收入仅为3.81亿美元,相对于9.47亿美元的海外票房来说,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实际上2011年最卖座的影片前五名,没有一部在北美地区票房收入超过其海外票房。

  多亏这场经济衰退,好莱坞或许寻找到了自我拯救的机会。而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中,中国和俄罗斯电影市场的兴起是好莱坞海外增长最主要的两大推动力。

  意外,这些行业也受益

  Tyler Cowen

  实际上在2008年的经济重创中不止出现一个赢家,一些领域在艰难的经济时期,也显现出繁荣的信号。如果非要将这些分散的经济实体联系起来,那就是一点:他们全都契合经济衰退的时代精神,并且懂得如何在其中盈利。

  欧莱雅,世界主要化妆品制造商之一,即使在2008年也获得了强劲的销售收入。《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近期研究发现,女人在困难经济时期会购买更多唇膏以吸引男性。

  除了化妆品,根据《纽约时报》报道,希腊图书零售商也报告了强劲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的作品,当然,这位思想家是以其面对生活的悲观主义态度而知名的。

  另外,据消费者研究组织调查,在困难时期,婴儿尿布的销售会下降,但是对尿布疹软膏的需求却在上升。原因是什么?很简单,家庭主妇们不是在减少为婴儿换尿布的频率,就是开始使用低质量的尿布,因此软膏成为必需品也不足为奇了。

  企业篇

  麦当劳股价涨幅超500%的根源

  Frederick Kaufman

  2008年9月底,金融业和消费品行业陷入低谷,麦当劳的销售额却同比增长8.2%。还记得摩根·史伯路克在其2004年诅咒般的纪录片《麦胖报告》里,将这一快餐业巨头描绘为美国肥胖危机的核心源头吗?从那时起,麦当劳的股价几乎涨了4倍,使得麦当劳的股票报价看起来更像是曲棍球棍,而不是有着高峰和低谷的金色拱门。

  虽然一家新开业的麦当劳店或许不会像一家新苹果店的开业那样轰动(麦当劳已在全球119个国家拥有33500家分店,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中),但麦当劳是华尔街的宠儿,也是一个懂行的顾客,它一直在调整供货商以降低成本,同时将节省款项转移到那些精打细算的消费者身上。

  在世界大部分地区,麦当劳的菜单并没有引发人们对腐坏的家禽以及高胆固醇的致命性食谱的反感,相反,麦当劳还代表了中产阶级的渴望。在圣保罗和上海,有谁听说过乔纳森·萨弗兰·弗尔?更有谁听到过他的呼声:“难道我们就不能成为素食主义者并坚持下去吗?”

  怀疑论者始终疑惑:难道我们还未触及“汉堡高峰”?

  这一问题暗示出人们对麦当劳的理念和历史存在着极大误读。很早之前,汉堡包经济学演化成了鸡肉经济学。如今,麦当劳已然采取最优化搭配,为顾客奉献了一道跨文化快餐:在新德里你会发现辣土豆三明治,在东京则有虾堡。它是在正式供应汉堡包和当地食物,当然,也提供美国价值观。

  麦当劳明白其股票在过去十年间涨幅超过500%的根源,它懂得迎合妈妈们对于沙拉、小食、燕麦和苹果的需求,同时它也从华尔街取得清晰的讯息,即降低成本、效率先行、传播价值。

  麦当劳的价格或许可以作为一把衡量通货膨胀的标尺——当某一天,麦当劳的巨无霸卖到100块钱一个的时候,或许麦当劳品牌还在,但世界早已灭亡。

  个人篇

  大衰退捧红“末日博士”

  Daniel Altman

  这场经济大衰退或许是鲁里埃尔·鲁比尼所能遇到的最好事情了。作为一个曾经不太有名的学术型宏观经济学家,因为在2006年预言了全球金融系统将会在何时以及如何崩溃,鲁比尼赢得了“末日博士”的声名。

  过去几年,他的生意好得不得了。通过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成立自己的分析公司,他成为一家拥有100多名员工公司的老板,坐拥8位数收入。

  气候变化否定者搭上顺风车

  Kate Sheppard

  气候变化这一论题并不缺乏科学依据:过去6年里,大量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所带来的危险已日趋明显。但是气候变化否定论者们却成为了这惨淡经济的受益人。面对不断上升的失业率,美国人对于减少排放的兴趣几乎止步不前。当住房贷款压得人喘不过气或行业监管日渐式微之时,谁还有时间去担心正在融化的冰川?并不是人们不认为气候正在改变,而是他们没有能力去担忧这么多。

  一些国家对于全球变暖这一头等议题也开始漠视起来。日本、加拿大和俄罗斯都拒绝继续遵守《京都议定书》。欧元危机甚至使得该议题成为欧盟的次要议题,延迟了最热衷于该议题的欧盟在重要气候问题上的举措。

  但讽刺的是,惨淡的经济以及较低的天然气价格,在没有任何相关政策努力的情况下,却也使得今年美国的碳排放降至20年来的新低。

  (于帅帅 译)

  《外交政策》专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