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中国来临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交通,景区,长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10-25 10:10
中秋连同国庆长假的火热渐渐冷却,交通部传来重大节假日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首战告捷”的好消息。统计显示,8天长假期间,全国公路水路运输系统共安全运送旅客6.6亿人次,同比增长8.8%,而全国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数量,同比下降了24.1%。
权威部门发布的数据严肃坦率,予人深刻印象。仅看数字,我们禁不住能得出“拥挤程度与事故概率关系较小,收费通行政策才是造成交通事故之魁首”的推断了。当然,正如交通部给本系统干部职工慰问信中所言,必须感谢“中秋、国庆长假期间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他们”。或许是他们此次假期中特别无私的奉献降低了全国交通事故数量。
然而,感谢之余,我们心里不免有些惴惴。长假之外的常态时期,我们还有理由期待他们坚守岗位、无私奉献吗?短期激励如何转变成长效机制,这是长假热之后关于交通管理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加总后的数据令人鼓舞,但长假期间频频暴露于网络和传统媒体的负面个案与宏观数据之间的反差,同样让人无法释怀。得益于大众传播手段的普及,人们在第一时间看到了高速公路上的零速拥堵、遛狗散步、垃圾和碰擦;获悉了华山上游客与疑似保安但后来被认定为“黄牛党”之间的血案,领略了最佳每日接待游客量1万人的鼓浪屿,在假期却一度单日接待超过10万人的人流井喷奇观。又何止是鼓浪屿,故宫、八达岭、黄山等有名气的景点概莫能外。一句写于77年前的10月的诗歌似乎一言成谶---欲出门去看风景,却发现“风景”都在看你。
不能一味责怪景区只求售票、不愿限制客流的“唯利是图”。谁都知道,黄金周是一年之中少有的商机,“对游客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也不宜一味指责交通、景区等管理部门服务能力不高、服务意识不强。一方面,常态的管理与服务投入不可能应对聚全年需求为一小段的峰值需求,另一方面,如果一直保持峰值状态的服务投入,在常态下又将带来巨大的资源闲置或浪费。
事实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由只强调制造与生产的发展阶段,开始进入休闲与娱乐的更丰富的发展阶段。对休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规模会越来越大,如果维持一个“集中区间”释放这类消费需求,管理或服务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应当有一套常态化的机制,让休闲需求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段平滑地释放出来。这样做,对休闲产品的消费者来说,可以享受更高质量的服务;对生产者来说,不仅能够获得更加持续稳定的收入,也能够更加从容地提供服务;对公共管理者来说,维持良好秩序的成本会更低。
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是要用市场的手段克服垄断,优化供给。比如在高速公路运营上引入竞争,让收费更低、服务质量更好的道路服务公司通过竞拍获得特定时间段的运营权。
景点的承包上也是如此,不能把作为共同的历史文化或自然遗产的景点居为奇货,承包给出价最高的企业,这相当于把政府的部门利益形式上通过私人部门扭曲地转嫁给普通消费者。应当通过竞争让那些收费受限但仍能提供优质服务的企业或事业法人(这样的单位必定是效率极高的单位)来运作历史及自然遗产。
其次要合理运用价格手段调节需求。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不是靠非常规的节假日优惠来促进消费,而是应当将优惠手段常规化,这相当于给普通民众更多的优惠休闲时机选择。实际上,仅就市场规律而言,在节假日和热点景点,反倒应当取消价格优惠,运用价格手段将特殊日期和特殊景区的消费峰值平滑到平日及其他地区。
第三,休假制度应当规范化、人性化,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在高速发展的中国,人们习惯了终日碌碌,无暇旁顾。但面临休闲中国的到来,休假理应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从制度上鼓励休假、移风易俗。特别是要提供灵活而人性的休假安排,为不同单位就职的一家人提供共同休假的机会。
本刊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