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好人民币回家之路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人民币,东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11-08 14:32
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国际经济报道的焦点。
英国《金融时报》近日刊登了一篇题为《东亚成为“人民币区”》的文章称,研究发现,自2010年6月人民币恢复浮动汇率制度以来,盯紧人民币的货币种类比早先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时期(2005年7月到2008年)有所增加,而同期盯紧欧元和美元的货币种类有所减少。
“东亚如今已成为一个‘人民币区’——在东亚的10个国家和地区中,包括韩国、印尼、台湾地区、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在内的7个经济体的货币与人民币的关联度超过美元。”
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好处要多于弊端
作为金融领域的重大突破,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的风险和收益都是非常明显的。
就人民币国际化的好处来看,主要“利益”包括:能够扩展对外金融法权,获取铸币税收益;有利于缓解高额外汇储备压力;有助于提高国际地位和经济影响力;能够防范和降低汇率风险,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有利于国内居民在全球配置资产和进行消费。
但我们也应看到其中的潜在风险,最典型的是人民币国际化会影响到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增加宏观调控难度。除了会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之外,还使得政府必须要相应承担国际金融市场的责任。
然而总体上看,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要远大于风险,带来的好处要多于弊端,这不仅在规范和实证分析中可以得到验证,而且也可以从全球主要货币的发展历程中看出端倪。无论是几经浮沉的老牌世界货币英镑,还是长期居于国际货币体系三甲的美元、欧元和日元,都或多或少地享受国际化所带来的益处,并且一直努力维护其国际货币地位。
从根本上说,相对于货币国际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而言,相关的风险是可以承受的,而责任也并非强制性的。
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与政策推动密不可分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整个过程来看,整个历史是与其汇率改革进程密不可分的。
1991年中国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三年后开始进行人民币汇率并轨,初步形成与美元挂钩的稳定汇率,同时实行银行结售汇,建立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此后1996年底放开经常项目可兑换,2001年加入WTO之后资本项目管制开始放松,都促进了人民币内在活力的增强。
2005年全面启动市场化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对汇率改革产生一定影响,但2010年后又重新走上正轨。
应该说,汇率市场化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并且是人民币国际化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础。
虽然货币当局一直强调,人民币国际化并没有既定路径,更多是通过消除障碍,使其走上合理轨道。但是可以说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是与政策推动密不可分的。
比如,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政策,就是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决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7月,全面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到2012年初,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且从事进出口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其他经常项目的企业均可选择以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和收付。
第二个例子是,自2008年至今,中国已经与20多个经济体达成货币互换协议,这些经济体对华双边贸易额约占中国外贸总额的30%,达成的本币互换额度为1.5万亿元人民币。
此外,我国不断强化与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并且适度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从而推动人民币获得储备货币地位,增加海外人民币产品的交易规模。
真正成为国际货币需解决的两个问题
通过上述诸多努力,也由于中国经济承受住了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加上国内金融改革不断加快,使得人民币国际化确实迎来日新月异的变化。
从贸易结算功能来看,人民币已成为区域性“硬通货”,在周边贸易伙伴国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从储备功能来看,马来西亚等一批亚非拉国家,已经把人民币产品作为储备资产。从投资功能来看,除了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产品创新不断加快,纽约、伦敦等传统金融中心的人民币计价业务也令人瞩目。
当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虽然令人欣喜,但按照国际货币的标准来衡量,从规模上看都还微乎其微。同时,从内部基础来看,影响货币国际化的经济和制度条件,大多也亟需完善。就此意义上讲,人民币国际化目前只能说处于萌芽阶段,短期内要使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成为典型的国际货币,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长远来看,人民币要真正成为国际货币,就意味着需要在其他国家能够更自由地流通和使用,即:需要人民币的海外居民和企业,能够更容易得到人民币;拿到人民币的居民和企业,能够更容易地用来消费和投资。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两方面问题:人民币怎么出去,以及人民币怎样回来。
人民币要流向全球,只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贸易逆差输出,例如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美国通过经常项目逆差向世界提供了充足的美元流动性,这依赖于强大的内部需求,同时也会带来严重的国际收支失衡,对于大国经济体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另一个是促进人民币的资本输出,这看起来是更加重要的方向。如从历史经验看,在金本位时代,英国通过资本输出向世界各国提供了巨额英镑;上世纪80年代,日本通过大规模跨国投资向各国提供了日元资金。
人民币怎样才能回来,取决于资本管制以及国内市场的活跃度。中国金融市场化程度还较低,除了资本项目尚未实现可兑换之外,金融市场对外联系程度已落后于整个改革开放进程,而且也没有支持交易活跃的金融工具。
从美元国际化的经验看,美元的大规模输出在世界上形成了石油美元、欧洲美元和亚洲美元,而这些美元又通过美国的金融市场回流到美国,不仅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而且也为这些资金提供了投资保值的渠道。
显然,中国金融市场目前还无法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必要的支撑,我们还没有筑好人民币回家之路,需要大力促进创新与发展。
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居于怎样的历史地位呢?展望未来,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在长期增速下滑的情况下,能否实现持续稳定的过渡。
一方面,短期的增长动力主要取决于需求面因素,将来随着城市化到达临界点,投资需求很可能下降;而居民消费还难以主导需求;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战略转型也使得出口需求弱化。
对此,虽然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短期升值效应不利于出口,但在趋于汇率均衡之后,却明显能在降低贸易成本的同时,也促使出口结构的优化,使许多企业更加关注开拓国内消费市场。这也有利于增加进口,促进国内消费,也使得中高收入者更容易在海外进行投资和资产配置,从而增加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另一方面,长期增长动力取决于供给面因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和人力资本、技术。其中,资本规模的下降、廉价劳动力因素弱化都是不可避免的,而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成为长期增长的着眼点。
可以看到,人民币国际化的深远效果,对这两方面因素起到重要的间接影响。一则,有助于全面提升经济社会的国际化水平,支撑国际人力资本的引入和汇聚,也使得本土人才更容易在国外学习和生活,并且增加高端人才返回国内的动力,从而在持续流动中提高人力资本国际化素质。二则,为适应人民币国际化所推动的国内金融市场创新与发展,能够为技术进步提供重要的融资与风险控制支持,使得发达经济体促进技术进步的金融服务模式能够在国内培育起来,为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奠定金融基础。
当然,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是系统而复杂的,其本质上是促使我们形成一种更加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就此来看,它完全可以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但由于前提条件的缺失,目前这种动力还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只有明确战略思路、打好内部基础、选择合理路径,才能使得人民币国际化成为中国经济再次腾飞的核心助力。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
文|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