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打造新创业之都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南京,创业之都,创赢未来
  • 发布时间:2012-11-08 14:41

  2012年9月20日晚上的首届“创赢未来”大赛的决赛现场,当英函被宣布为金奖得主的一霎那,他出现了短暂的眩晕。即使在英函和银奖得主黄浩分别举起了属于他们的200万人民币及100万人民币的创业基金时,他还犹在梦中。

  “创赢未来”是由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及中国教育电视台举办的科技创业项目大赛。

  “200万元的创业基金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刚刚起步的初创公司非常重要,更让我高兴的是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我记得评委查立老师第一次只给了我40分,但决赛时给了我100分。之前我更像一个科学家,但通过老师们的指导我正在学习如何变成一个企业家,查立老师的评分给了我很大肯定。”英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创赢未来’是为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科技人才创业而搭建的平台。参与这个比赛让科创人才得以锻炼成长。在比赛的过程中,创业项目得到了充分展示,创业者得到了专业辅导,创业企业得到了大力推介。”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在参加完决赛后评价说。他在当晚还对多个创业项目进行了点评。

  收获的不止是像英函一样夺得大奖的创业者。南京则成为最大的赢家:在“创赢之星”们带来的10个创业项目中,有8个已经落户南京。对于正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努力打造长江三角洲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的南京来说,这些涵盖了生物医药、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海上救生、公共服务、新媒体等新兴领域的项目为其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

  “创赢未来”激发创业热情

  自2012年4月18日开赛以来,“创赢未来”吸引了3600多个来自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苏州等多个城市及海外报名者,其中海外报名者的人数占总报名人数的40%。经过层层筛选,40名创业选手参加了从6月初开始的十场电视专场比赛,并产生了10名“创赢之星”,最终决出了金、银奖。

  作为“创赢未来”的策划人之一,《创业家》杂志总编辑牛文文在大赛担任评委。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表示,“这是全国到目前为止少见的一个地方政府以区域创投资源发起的创业赛事。”

  而这个赛事吸引的创业者年龄跨度从60年代到80年代,既有拥有高学历和海外大公司工作背景的博士硕士,也有自学成才的草根创业者。

  金奖得主英函生于1964年,1989年从北大毕业后留学美国,拿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多家著名的肿瘤研究中心工作。他的项目是“肿瘤靶向治疗疫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这种疫苗进入人体之后,会自动找到致癌位点,与肿瘤细胞结合发生作用致其死亡,而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则不会被波及,这种靶向治疗技术极大提高了肿瘤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疾病的治疗效果。

  银奖得主黄浩也曾在美国工作和生活,是佛罗里达大西洋州立大学硕士,他的“自然灾害预警产品制作及发布系统”可应用于气象、水利、航空等行业,它基于3S技术,通过海量数据的采集和计算,行业业务模型的分析以及产品制作的引擎和控制流程等等,能支持语音、短信、大屏显示等各种形式预警信息的发布。

  英函与黄浩此前都有国外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并且都是在自己事业的巅峰期,毅然放弃大公司的高级岗位回国创业,并选择了南京作为新事业的起点。

  牛文文见过不少创业者和项目,也组织过创业公益培训项目“黑马成长营”,但在“创赢未来”他却看见了许多有“南京特色”的新颖项目。例如朱祥云的“海上救生衣定位自亮浮灯”技术,在救生衣上装配定位自亮浮灯,落水人员求救信号,通过所在渔船的接收设备转发到该船的AIS接收机上,即可对落水人员进行及时救援。

  “我觉得这些项目都是针对南京所处的区位和特点设计的,以当地的资源、人口、教育资源及交通、天气状况为基础的,没有很深的生活经历根本做不出来,在一个小城市或像北京那样的超大型城市也很难开展,这都和南京的特点非常契合。”牛文文说。

  在“创赢未来”中,选手们充分感受到了创业气场和激情。“我以前不懂什么叫创业,但到了这个氛围内,你发现别人都在做这件事,而且都非常有激情。我结识了不少朋友,大家建立了一个创业圈子,互相激励。”英函说。

  尽管没有拿到优胜奖,但带着龙芯SOC芯片的产业化及物联网应用项目一路杀进总决赛的陈勇,却收获了厦门一位企业家的投资意向。从电视上看到节目后,这位企业家希望以200万入股陈勇的公司,并且跟他约定如果获得总冠军,其公司的估值就按5000万来算,如果没有获奖就按4000万估值。

  在这个过程中,“创赢未来”搭建的桥梁已将许多创业资本与创业者对接在了一起。“以南京为代表的一批城市都积极地夯实科技创业的热土、培育科技创新的人才、孵化高科技创业项目,而《创赢未来》则很好地展示了南京市吸引人才科技创业的优厚环境。”“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副会长、北京创毅讯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辉对本刊表示。

  南京优势

  对于为什么选择南京作为回国创业的基地,英函说这是偶然中的必然。

  早在2007年,英函参加了南京大学校友会举办的一次“江苏行”活动,考察江苏的创业环境。那一次他对江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无锡。当时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任无锡市委书记,在当地陆续推行了530海归创业计划和后续的630计划,对国家吸引海外人才的“千人计划”形成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当时杨书记在无锡推行的创业扶持政策,引入了国际先进的创业理念、模式,和当地的企业存量相结合,将传统乡镇企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变成了传统加工业与高科技相结合的模式,后来被很多城市效仿。”牛文文评价说。

  那次“江苏行”结束后,英函便开始思忖回国创业的事。2010年,英函回到中国,有过两次短暂的创业经历,一次是在杭州创立了一家公司,还有一次是加盟一个朋友在北京开的公司,但都不算成功。最后,英函决定到南京开创自己擅长的生物医药创业项目。

  “南京市正在打造的‘321’项目等一系列扶持创业的政策非常吸引我。再加上之前江苏行的时候我考察过南京市十几个开发区,对情况非常了解,所以决定去南京。”英函说。他后来发现,当年很多参加“江苏行”的朋友最后都到南京创业了。

  自2012年5月正式落户南京市玄武区的生物医药园,英函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南京求才若渴的诚意。

  由于入选了南京市“321计划”扶持项目,英函获得了政府提供的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以及100平方米工作场所和不少于100平方米人才公寓,三年内免收租金,根据项目需求,政府还承诺提供不低于150万元的创业投资和不低于150万元的融资担保。

  “做生物医药投资需要很大,政府在给资金的同时,也给了我一个平台和起点,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玄武区及区科技局的领导都非常重视我们这个项目,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和机会,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英函告诉记者。

  就连参加“创赢未来”也是由于玄武区科技局的大力推荐。“开始我没想参加,因为刚创业太忙了,但科技局认为生物医药是非常好的项目,力劝我参与,对我给予了很多信任和支持。”英函说。

  英函告诉记者,他去过中国许多城市的创业园区,硬件条件好的比比皆是,但说到政府对创业的支持和服务,却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超过南京。

  当然,南京自身的优势教育资源和巨大消费人群也是培育创业的肥沃土壤。

  “江苏是中国产业竞争发展最快的省,居民生活水平也很高,而且医保完善,对我们生物医药的发展很有好处。与此同时,南京的人力及生活成本又相对较低,很适合初创企业的发展。”英函说。目前南京已有两家医院跟英函的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不久前英函在美国的博士后导师到上海参加一个国际会议,评价现在的中国像20世纪的美国,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巨大的创业能量。在英函眼中,南京尤其如此。

  创业之都崛起

  去过南京的人往往会对这座古都的文化风情和闲逸生活感触颇深,实际上,南京虽身处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长三角地区,但在创业方面以往并不太活跃。

  “以上海为龙头,再辐射杭州、苏州、无锡、宁波,以往创业者更多地聚集在这几个城市。南京给人的印象是有很强的教育科研实力,但却缺乏新兴企业和创业气氛,更像是一个生活城。”牛文文告诉记者。

  然而,南京正在悄然改变。作为目前唯一一个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南京成为全国先行先试、大力推进科技创业的试验田。

  “现在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要大力地推动自主创新,使得我们在人才和科技体制机制方面,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和地区。”杨卫泽曾公开表示。

  因此,南京拿出了最优质的空间布局用于创新载体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提升创业配套设施及周边环境,使创业创新空间成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特色。杨卫泽甚至将他本人挂帅的团队称为“萧何团队”,喻为南京应有“萧何月下追韩信”这种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求。

  为实现对人才的吸引,南京市先后实施了“创业人才321计划”,即“到2015年前引进3000名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重点培养200名科技创业家,加快集聚100名国家‘千人计划’的创业人才”,以及“1+8”科技政策体系、“科技九条”新政等科技创业政策和优越的创业环境,搭建招才引智平台。

  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曹劲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321计划”到2012年上半年为止已引进了1000多名人才,完成3000名的目标不存在问题。

  “科技创业不能光靠投资规模的扩大,我们举办‘创赢未来’这个活动是做土壤,一个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土壤。好的人才和项目是种子,需要放在合适的地方才能生根发芽,我们希望把环境做好。比赛不是目的,倡导创业文化、形成创业氛围才是最终目标。”曹劲松表示。

  牛文文则认为,中国新一轮的创业基地将会是南京这样聚集了高校、人口、经济体量及消费能力的生活型的城市,因为下一轮创业的特点也将是基于城市人口的生活服务展开。

  “这是转型发展的大势所趋。南京的文化积淀当中缺乏创业精神,我们正在调动这种氛围和激情,以及让人们形成创业共识。创业此前不是南京的长板,我们希望把这个短板补起来。”曹劲松表示。

  正如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所说:“创业赢在南京,未来属于你们”。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瑜|北京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