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产品 后做平台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豆瓣,新浪微博,微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1-17 16:10
每次豆瓣网改版都会引起争论,这次也不例外——首页引入一条黑色导航条,躲在左上角,核心产品列在其上。点击黑色导航条的某个产品后,在首页一级栏目中便展示该产品的相关功能。可见,豆瓣希望用户专注某个领域,要么社交、要么音乐、读书或小站等服务。为什么这样做,这是否代表着网站的趋势?
豆瓣2005年成立,至今尚未盈利。它的作风与国内大多数SNS网站路数完全不同,相对低调,用户群体多为文艺青年,整个网站界面简单,没有太多广告,完全由用户自建小组,贡献话题。由于是书评、影评起家,过去的盈利模式是为卓越网、当当网等网站导入流量后分成。
看看豆瓣的商业模式。这些年豆瓣网从单纯的导入流量变为植入广告。这种广告与用户自身特色高度吻合,以创意、设计为主,打的是温情牌和文化牌。除此以外,与影院合作——在线订座——还有电子商务的雏形。更为重要的是,豆瓣已有平台探索的模式,让用户提供内容,销售电子书。
有了平台化的方向,豆瓣才一次次改版。这次更为彻底,调整产品结构和方向,核心仍旧是Web 2.0:以用户为中心,让用户贡献内容,在内容的基础上产生价值。
在这个思路下,豆瓣的移动端也不会做大而全的平台,而是做各个独立产品的APP。目前有小组、音乐、电影、阅读、笔记等11款产品,这种独立品牌产品化与印象笔记同出一辙。也就是说,网站平台化运营,重视底层架构和后台数据,前端做好产品关联和展示,移动端做好各个产品的入口。各个产品独立发展,如果可能,十有八九,有那么一两款移动产品盈利足矣。
这是移动互联的一个新趋势。过去的看法是,产品分散,会减弱网站的黏性。现在看,产品独立发展,有利于强化品牌意识,为网站的平台化打下基础。平台化是这两年最热门的话题,大多数网站的平台化都不彻底,包括百度、腾讯和新浪。
这里要批评一下新浪微博和腾讯微信。两者是目前国内炙手可热的社交网络,发展迅速,但近年来微见颓势。这两者最大的弊病是产品设置有问题,在平台定位中摇摆不定:盲目平台化,不知道为谁服务,如何提供服务,只是想当然的开放平台,引入第三方合作,利益分成。但在这个过程中,利益分配也不均衡。
引入谢文的一个观点:平台化是一个趋势,是为这个平台之上的“城镇居民”提供良好服务,包括水电气的基础服务。有了这个“城镇”,再引入各种第三方服务商,适当地收取一定比例的税收费用,而不是抽取大部分利润,共同发展才是平台化的理想境界。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社交网站,都是假平台。恨不得依仗某种领先的工具,圈起用户之后,立即变现。这种无视用户群体、无视平台化的做法,迟早昙花一现。
吴玉征 wu_yuzheng@ccw.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