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式的“光荣革命”

  微信:腾讯的“光荣革命”

  克里斯坦森所说的“破坏”、“颠覆”(Disruptive),其实是“革命”的同义词。大量案例表明,那些产业中的“在位公司”,最终被一个或几个小公司(在野公司)所颠覆,不是因为它们不具备那些小公司拥有的技术和产品,恰恰相反,它们要么本身就具有,要么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这些技术和产品。大公司的地位之所以最终被新技术和新产品所颠覆,是因为大公司对新技术和产品有一种制度化的“势利眼”。强势的主营业务决定了公司内部的基本生态,这种生态具有对新业务的自动防御和软性围剿机制。比如在柯达内部,胶片业务对数码相机业务具有自动防御机制;在英特尔内部,PC芯片对移动芯片具有软性围剿机制。在主营业务的大树下,新兴业务的种子即使发芽,也无法生长,只能在远离大树的边缘地带生长起来。

  在被大公司的主营业务所统治的行业里,新市场的生长其实是相当缓慢的。在相当长时间内,它们都是作为缝隙市场而存在。新产品自身显而易见的缺陷,使它与成熟市场中的成熟产品相比,是一只不折不扣的“丑小鸭”。“丑小鸭”被放逐在主流市场之外艰难而又“无害”地生长,直到有一天突然长成天鹅。

  大公司在某个时候也能意识到新产品并非那么“无害”,但即使这样,它也很难通过占有、征用新产品、新业务在新一轮的产业竞争中“再续辉煌”。原因就在于它不可能放弃主营业务和主打产品。新业务可怜的市场规模无法支撑大公司正常运营和成长所需要的市场资源,大公司必须维护主营业务的“道统”地位,不自觉地抑制新业务的成长。而且,大公司不允许自己耗费大量的资源培养一只“左手”,来搏既有主营业务的“右手”。

  一个行业新的商业模式,只能由在野公司来完成。套用一句时髦的话,大公司的“旧制度”是引发行业的“大革命”的原因。但这并不是说在位大公司只有被送上断头台这一种命运——虽然近年来我们见证了和正在见证这样的故事,就像法国大革命并非革命的唯一形式,还有一种不流血的、平稳过渡的革命,英国的“光荣革命”就是例证。

  “自我颠覆”成功的关键,是公司能否有效区隔旧势力和新权力的势力范围,以及区隔的时间点。在公司内部划分势力范围的实质,是让新势力与旧势力处于“动机不对称”的状态。首先,要将新业务界定为非业务,新业务在一个划定的业务特区里无害地成长,放弃干预既有业务的动机,以近乎从事“公益事业”的姿态成长、完善。公司可以通过“内部创业”(Intrepreneurship)的方式,甚至以投资控股的方式来建立新业务的“保护地”。没有明确的“楚河汉界”,新业务和旧业务很可能两败俱伤。

  时间的节点也非常重要。作为第二成长曲线的新业务,需要消耗大量的企业资源,这就要求公司必须在旧业务尚处于如日中天状态、足以供应新业务所需要的资源消耗的情况下,来开展新业务。如果新业务已经或正成为行业大趋势,既有业务盈利能力明显下降,再培育就为时已晚了。一方面,是公司新旧业务部门难以相安无事,争夺资源在所难免。在争夺战中,新业务总是处于弱势的地位,软性围剿很可能演变成硬性围剿。另一方面,尚不成熟的新业务在与新对手的竞争中胜算几率大大减少。

  腾讯的微信用户马上就要达到3亿了。尽管微信的商业模式尚未明确,尽管QQ还显示出相当强的盈利能力,但互联网通信进入“后即时通信时代”已是日益明朗的事实。微软的MSN已经寿终正寝,微软已选择用收购来的Skype来替代MSN。曾被认为是简易版QQ的微信,其功能越来越朝集成多种移动通信功能的方向发展,“聊天”在微信的功能份额中的占比越来越小,越来越成为将通信、社交、媒体等诸多功能集于一身的“数字化瑞士军刀”,甚至Facebook、Twitter也可能成为它的一个功能模块。QQ也许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下去,但其地位越来越近似于“英国王室”的地位。凭借微信,腾信完成了一次“君主立宪”的“光荣革命”。

  国产手机:春天里的冬天

  把它叫做国产手机的“大跃进”也好,叫国产手机的“春天”也罢,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国产智能手机的确呈现出一派热闹、繁荣的景象。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上,三星市场份额是31.3%,苹果市场份额是15%,但这两大巨头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分别只有14%和8%。

  这样看来,国产手机似乎已经借整个行业从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转变的大趋势,实现了“弯道超车”。

  但这个春天已经透露出阵阵凉意,我们还能从中感受到某种肃杀的气息。

  10年前,以TCL、波导为代表的国产手机的销量一度占中国手机市场总量的55%。但在其后的两三年的时间里,国产手机迅速走完了从繁荣到衰落的历程。眼下,国产手机的繁荣程度已经明显超过了10年前的状况,但这种状况能持久吗?种种迹象表明,即将到来的2013年,是国产手机大洗牌的一年。

  肃杀之气首先起于国产手机业内部。

  高调进入智能手机行业的互联网企业会最早打退堂鼓。阿里巴巴、百度眼下早已不再高调,其智能手机业务已经停滞不前,网易、盛大已经基本叫停。一些家电厂商的智能手机业务本来就没有什么起色,不仅没赚到钱,连吆喝也没有赚到,很可能悄无声息地退出。

  由于进入门槛低,产品的差异化无从谈起,众多的中小厂商只能通过低价赢得市场份额。市场上甚至出现了300元的智能手机。而在于这种持续比拼低价的趋势将让这些中小企业不堪重负。小厂商有的会望风而逃,有的会试图以最大限度压缩成本,甚至压到明显危及产品质量和安全的程度,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代价更大地退出。

  无论是小辣椒、大可乐,甚至小米,都有可能面临着这样的命运。

  智能手机一方面是高科技产品,另一方面它的制造过程又似乎是无需多少技术含量的。这决定了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相当低,另一方面又决定了制造厂商对于核心零部件的干预能力和定价权相当低,通俗地说,这是一个典型的让人笑着进去哭着出来的行业。

  当然,这个行业远没有到无利可图的地步,但真正可以图到利的,不是将硬件、软件简单组合起来的厂商,而是对核心零部件有干预能力和定价能力的厂商,三星、苹果就是如此。苹果和三星,尤其是三星,不仅是产品的集成商,而且是在全产业链上具有主动权和控制力的产业链链主。国产智能手机的繁荣其实只是抓住了一个机会窗口,即三星、苹果的主要精力还集中在高端产品市场上,没有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全产品线的布局上。

  苹果只做一款产品,今后也不大可能进入到低端产品。三星已经开始全产品线的布局,但在中国市场上,仍然是以高端产品进入。这是三星在全球市场份额与中国市场份额反差巨大的原因。但这种状况不会持续太久了,据悉,三星的中国市场战略已经在发生改变,在2013年,三星高中低端智能手机如果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将意味着国产智能手机厂商的机会窗口逐渐关闭。

  事实上,同样在韩国,LG手机前些年也相当风光,大有与三星不相上下之势。在最近的四五年的时间里,三星逐渐取代诺基亚赢得了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LG逐渐变成一个无关紧要的品牌。LG始终没有摆脱家电厂商做手机的命运,而三星尽管在家电业中仍然葆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已经彻底完成了“数码转型”,完成了从半导体到显示屏的全产业链布局。简言之,LG败就败在没有“格局”。

  与LG一样,中国众多的手机厂商也是抓得住机遇,掌控不了“格局”,甚至根本没有想到有“格局”这回事。中国企业中不乏好“猎人”,却几乎没有好“农夫”(接受播种、耕耘在先,结果、收获在后这一事实),更不用说既是好猎人又是好农夫(华为可以说是少有的例外)。三星的确有一些“山寨”色彩,但它更有明显的“农夫”意识。它按生命周期,将产品分为“种子产品、苗圃产品、果木产品和枯木产品”,致力于产品长期战略的实施。只有在春天里想象冬天,透过果木看到枯木,才能在机会窗口打开的春天里免于遭受严冬的威胁。

  文/吴伯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