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韩美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迫于美国压力,韩国政府将韩国“国产影片配额制”中的义务上映天数从146天缩短至73天,并同意在韩国直接发行好莱坞大片。
对此韩国电影界表示了强烈反对,声称“文化不是交易对象”。一位曾获得政府文化勋章的演员愤怒地将勋章掷还,称“践踏文化主权国家的勋章毫无价值”。
从2007年开始,韩国国产电影观众人数连续4年减少。美国大片“入侵”带来的电影观众流失,成为促使韩国电影界“觉醒”的导火线。
韩国电影人逐渐意识到,光愤愤不平是没有用的,如果不想受观众冷遇,就只有把电影做得更好。他们于是从寻找“韩国文化”入手,挑选结构和内容充实的剧本,用难以模仿的“韩国式故事”夺回观众。正是这种“回归”的视角和不服输的精神,使韩国电影置于死地而后生。
与此同时,韩国电影也面临着一些与中国电影相似的问题。
比如,目前韩国电影中风光无限的大多是投资数百亿韩元(合人民币一两亿元)的大片,基本由大企业投资和运作。一些投资仅三四十亿韩元的中小成本影片,连进入院线的机会都很渺茫,没有广泛接触观众的机会。
对此,韩国传媒不无忧虑地表示:“只有为具有实验精神和创意性的小型电影营造相生和共存的环境,韩国主流电影的地位才会更加稳固。单凭几部电影的成功牵引整个产业的方式维持不了多久。”
此外,韩国电影明星的片酬涨幅也相当惊人。据媒体披露,顶级韩国明星的片酬每年要上涨30%。2011年,某电影男一号片酬为6.5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69万元),2010年他的身价还只有5亿韩元(人民币284万元)。再加上女演员,一部成本为30亿韩元(人民币1800万元)的中等制作的电影,用在男女主演片酬上的成本就要占到40%。
面对日益高涨的明星片酬,电影公司只得拼命在别的地方节省费用,如降低配角演员比例及出场次数。于是,剧组工作人员拿不到工资的事屡有发生,电影中也常出现“超级富豪家没有保姆和司机”及“偌大战争场面只有几十名士兵出场”的尴尬局面。
现在韩国电影面临的最大课题是,如何走出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韩国市场,进军海外市场。于是,他们盯上了市场总量达170亿人民币的中国电影市场。
有韩国电影研究专家说:“在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上,韩国电影仅占总票房的0.5%至0.7%,在中国进口电影中所占的比重仅为1%至2%。‘中国电影产业时代’已经来临,韩国应积极进行应对。”
在韩国人看来,韩国电影在中国市场会有很大竞争力,因为韩国拥有在中国知名度较高的演员,同时,有与西方电影不同的、与中国人共通的“东方式感情”。
文|詹小洪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