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致力于改造社会的大商人们
- 来源:中国慈善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慈善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8-02 10:34
伍崇曜:
刻印图书保护古籍
伍秉鉴,广东十三行总商——怡和行创始人,清朝东南沿海口岸贸易的最大控制人,当时的世界首富。1833年,他将产业传给儿子伍崇曜时,营商24年,身家达2600万两白银之巨。
身为首富,在当时世道,少不了参与各种慈善活动或被政府“劝捐”,广东天地会起义,政府劝捐军饷;兴建虎门炮台,政府劝捐8.6万两白银;鸦片战争失败赔款,政府劝捐82万两白银?.伍崇曜也乐于从事各类慈善,捐资种洋痘局和西医馆等。而历时时间最长的慈善活动,乃是不惜重金刻印图书,从事古籍保护。
伍崇曜是商人,非士大夫,但他喜欢读书,据说读书甚多。他轻财好客,喜结交文人雅士,举人出身的谭莹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结交谭莹,为他后来刻书藏书做足了铺垫。伍崇曜先是建“粤雅堂”,为辑书校书之地,“遍收四部图书,尤重此邦文献”。此后又筑“远爱楼”为藏书之所,“储书万签,贮酒千斛”。
在伍崇曜的全额资助下,为了刻书,谭莹亲自搜寻购访、校勘序跋。自1831年刻《岭南遗书》第一集起,到1863年刻完第六集,历时33年。该书六集,59种,348卷,唐代1种,宋代3种,明代18种,其余均为清代著述。所收之书,版本多为罕见。一至四集,伍崇曜亲自作序除此,伍崇曜主持刻印的古籍还有:《粤十三家集》,182卷;《粤雅堂丛书》,180种千余卷;《楚庭耆旧遗诗》,74卷;《舆地纪胜》,200卷。
据《广州府志》记载,“粤省号富饶,而书板绝少,坊间所售,惟科场应用之书,此外无从购。崇曜思刊刻书籍,以惠士林?.崇曜所刻多世不传本,与同时番禺运使潘仕成《海山仙馆丛书》并为艺林所重,自此广州学者不出门,而坐拥百城矣。”
喜好藏书、熟知当时刻书的大家,晚清重臣张之洞总结说:“刻书必须不惜重费,延聘通人,甄择秘籍,详校精雕,其书终古不废,则刻书之人终古不泯,如歙之鲍,吴之黄,南海之伍,金山之钱,可决其五百年中必不泯灭。”
“五百年中必不泯灭”的南海之伍,就是伍崇曜。
穆藕初:
挽救昆曲
当初若没有一个叫穆藕初的商人的努力,昆曲今天可能只是一种传说。
1914年,穆藕初从美国留学归来,在上海先后办起了德大纱厂、厚生纱厂等。在商业往来之中,他结识了多位昆曲票友,逐渐喜爱上昆曲,进而成为票友。
为了学习昆曲,穆藕初延请时有“曲圣”之称的昆曲叶堂唱派传人俞粟庐。因俞粟庐年事已高,便派儿子俞振飞随同穆藕初前往上海教授昆曲。穆藕初安排俞振飞住在家中。虽然纱厂事务繁剧,但他每日必以曲为课,数年如一日,从无间断,其用心之专、致力之勤,为常人所不可及。
穆藕初和俞振飞时常一同观看昆曲演出,观看下来,穆藕初发现演员“尽鸡皮鹤发之流,深慨龟年老去,法曲沧夷,将湮灭如广陵散矣”。他于是以复兴昆曲为己任,于1921年联合江浙曲界名流组建昆曲(剧)保存社。俞粟庐父子等昆曲名家均为成员。
就在这一年,穆藕初以昆剧保存社的名义,邀请俞粟庐赴上海录制昆曲唱片,共录制六张半唱片,收曲子13支。每张唱片费用多达200元,均由穆藕初支付。
为了复兴衰落多年的昆曲,为了昆曲后继有人,昆剧保存社联合苏州的昆曲家成立了昆剧传习所,又名苏州伶工学校。学校选址苏州,招生数十人,五年毕业。经费来源,主要是穆藕初的捐赠。1910年代末,纱厂利润巨大,穆藕初的事业达到高峰,他先后为昆剧传习所捐出5万元。
1923年之后,穆的工厂相继出现危机,最终破产。昆剧传习所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后,穆藕初已没有财力支持,不得不关闭。尽管只有数十人的一届学生,为昆曲保留了不灭的香火。
1947年穆藕初病逝,当年的学员公祭,在悼文中哀叹:“呜呼,热心昆曲,使此一线不绝如缕之雅乐,不致湮没失传者,舍我穆公其谁!”
吴蕴初:
培养化工人才
民国商人吴蕴初少时家贫,半工半读于上海兵工学堂化学专业。此后,与化学终生结缘。
因不满于日本人垄断味精市场,吴蕴初以一己之力发明了味精,找到投资后,于1923年创办天厨味精厂。以“国人用国货”的广告,很快击败日本味精厂商。此后,他又创办天原电化厂、天利氮气制品厂、天盛化学陶器厂等系列“天”字号化工企业,获得了“味精大王”的称号。
发达之后的1931年,吴蕴初发起成立清寒教育基金委员会,奖励大学化学系的大一学生以及高中一年级学生。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吴蕴初个人和天厨味精厂。此后不断提高奖励金额。
1945年,吴蕴初以他所拥有的全部股票,成立“蕴初资产管理委员会”,后更名为吴蕴初公益基金委员会。基金章程规定,股票集中管理,永不得变卖或转移;每年盈余一半用于已投各企业发展改造,1/4充社会公益,1/4充遗裔之无力者教养费;上述各条一经政府核准即生效并永不得修改。后来,这个规定又修改为年盈余半数用作社会公益,半数留作企业自身发展。
除了将财富捐赠于化工教育和科研,在日本侵华的初始,他还拿出天厨一年的盈利,向德国订购一架战斗机,并捐赠政府。吴蕴初说,“取之于社会,应用之于社会。把财产集中起来,为发展事业,培养化工人才,对国家,对社会才会有好处。”
卢木斋:
图书馆情结
在民国史上,对图书馆最有情结的企业家当属卢木斋。
民国建国之前,出生于湖北仙桃的卢木斋,走的是读书人的士子之路。中举后做官,在天津担任“直隶提学使”等职务,是一位教育管理者。他立志尽自己所能创办图书馆,方便穷苦的读书人有书可读。1908年,他主持筹建了直隶图书馆,这是天津第一座近代图书馆。
更大的努力,是1912年之后。清朝覆亡,卢木斋辞官进入商界,投资开滦煤矿,启新、济安自来水厂,耀华玻璃公司,张家口电灯公司。丰厚的收入为卢木斋创办图书馆奠定了财力。
1927年,卢木斋捐资10万元,兴建南开大学图书馆。这个时候,张伯苓创办南开大学不过七年的时间,并无后来的声誉。图书馆建设过程中,74岁的卢木斋亲临施工现场,监督建设质量。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的六万卷藏书捐给图书馆。1928年南开大学建校九周年之际,图书馆正式开馆,并被命名为“木斋图书馆”。九年后,在日本侵略的炮火下,该图书馆化为灰烬。
为了让更多社会人有书可读,卢木斋一直想筹办一所民办图书馆。1936年,“私立木斋图书馆”在北京办成,馆址就是今天的民族文化宫。图书馆藏书20多万卷,杂志100多种,阅览室可容纳读者数百人。此前,他创办木斋教育基金会,每月拨款600元作为图书馆购书及日常支用。
1948年,卢木斋已是92岁高龄,年老体衰,他把图书馆和全部藏书都捐给了清华大学。
卢木斋实业庞大,还投资房地产,但他生活节俭,除了喜爱喝龙井茶之外,别无嗜好。去世之前,他立下遗嘱:死后遗产全部用于教育事业,不传子孙。1948年去世之后,卢木斋的家人把木斋教育基金会的财产捐赠给了清华大学木斋数学研究所。
包玉刚:
捐建宁波大学
1985年10月29日,宁波大学奠基的日子。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环球航运集团主席包玉刚、浙江省省长等人亲临挥铲培土。
一年前,“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阔别40年的故乡宁波。“宁波的面积是香港的十倍。香港550万人口,有四所综合性大学,而宁波500万人中,没有一所大学。在全国向四化进军、宁波要改变面貌的今天,高等教育那么落后,怎么行呢?”在故乡的第三天,包玉刚决定捐出2000万美元(合5000万元)建一所综合性质的宁波大学。
问题是,1949年后,个人捐建大学没有先例。让海外资本家出钱来办学校,这在当时是绝对不敢想像的。他需要得到最高领导人的支持。
这年年底,包玉刚在北京受到邓小平的单独接见。包玉刚开门见山,向邓小平汇报了捐建大学的想法。支持改革的邓小平赞赏这个想法,当场同意,并接受了包玉刚的请求——为宁波大写题写校名。
随后,邓小平又找谷牧谈话:“办宁波大学的问题,包玉刚讲,大学归国家办,他出钱,这是件好事,我答应给题写校名。你们应该督促有关方面,把这件事情办好。”1985年9月25日,邓小平为宁波大学题写校名。
在最高领导的支持下,学校筹建迅速展开。仅用一年的时间,宁波大学建成。
大学建成并不是结束。此后,包玉刚每年都要到宁波大学走一走、看一看,继续支持学校的建设和发展。1989年,包玉刚捐资500万港元修建风雨操场和室内游泳池,命名为“宁波大学体育中心”;1990年10月,他又捐资630万元兴建宁波大学图书馆。1991年,73岁的包玉刚病逝,他的子女秉承父志,继续为宁波大学捐建教育楼、设立奖学金。
王永庆:
创办“东方哈佛”
2008年,台塑创办人王永庆在美国逝世。之后,他的遗体运往台湾长庚大学安放,以供吊唁。
1987年,王永庆选址桃园县龟山乡,在这个僻静的乡下创办了长庚医学院。长庚是他父亲的名字,是为纪念。之后,这所以医学教育为主的大学增加了工程教育,并更名为长庚医学暨工程学院。伴随着更多院系的设立,在1997年,学校更名为长庚大学。
台湾的大学众多,但在国际上并没有太大影响力,在台湾内部被视为优秀者更都是“国立”大学。王永庆希望改变这一现状。他不仅创办大名鼎鼎的医院,还要创办出大名鼎鼎的大学。王永庆生活简朴,甚至被认为抠门,但捐钱于教育则十分慷慨。他捐款创建了三所大学:长庚大学、明志科技大学、长庚科技大学,并长时间担任学校董事长。
王永庆亲自为长庚大学校歌填词:在艰苦的岁月中兴起,在博爱的精神里绽放;长庚你培育坚毅的志节,长庚你启发智慧的泉源;天下没有简单的事,也没有不可能的事;勤劳朴实,精研学理,崇尚实务,止于至善;这是长庚的理念,这是努力的方向。
凭借勤劳朴实,王永庆从一个米店学徒发展为台湾首富,赢得台湾“经营之神”的荣誉。长庚大学创立,王永庆又将他的创业精神赋予了这所大学。他期待长庚大学在勤劳朴实的精神指引下,发展成为东方的哈佛大学。
创建20年后,长庚大学已经是台湾私立大学的第一名。
李嘉诚:
捐建汕头大学
在创业的第30个年头,李嘉诚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他的“第三个儿子”。
也是在这一年,广东省决定在汕头创办汕头大学,但没有资金。有巨额资金的李嘉诚则希望推动大陆落后的教育。双方开始了合作。“能促使教育的成功,便可对国家社会作出实际的贡献,这是我参与筹办汕头大学的主要动机之一。”李嘉诚说。
汕头大学的建立首先取得了叶剑英元帅的支持,并由他题写校名。随后更是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邓告诉李嘉诚:“汕头大学要办得更加开放一些,逐步办成国家重点大学。”汕头大学在1984年奠基,三年后建成。
汕头大学是全球唯一一所由私人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持续资助的公立大学。这就意味着汕头大学的特殊性。1987年,汕头大学成立了校董会,职责是协助政府领导学校,对学校的重大决策进行审议和指导。在这个实权机构,李嘉诚一直担任名誉主席。
李嘉诚绝不满足于汕头大学的平凡,而是要引领大陆高校改革。2001年,汕头大学在李嘉诚基金会支持下,全面启动以国际化为导向的改革工程,聘请外籍人才担任执行校长、副校长、院长等职务,在课程、教学、资源管理及人事制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教育改革探索。这次改革被时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的李岚清评价为“中国高校改革的试验田”。
自汕头大学筹办开始,截至2012年,李嘉诚基金会已对汕头大学捐赠约42亿港元,这占据了李嘉诚基金会捐赠的大部分。最新的一项捐赠是汕头大学新体育馆,需要耗资5.4亿元。
撰文 宋厚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