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谁来定?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金价,黄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8-22 08:56
美元对主要货币贬值,实际意味着美元对黄金的贬值,如果以“广场协议”为起点,美元在加权市场汇率已经贬值一半以上。
大妈的传说
中国人对黄金一直情有独钟。
在纸币时代乃至电子结算时代,实物黄金依然被中国人追逐。国民财富水平的增长使黄金进入更多的寻常百姓家,街头男士脖子上越来越粗大的狗头金项链成为一种时代风尚,金店一年四季人头攒动。
这一切给出一个小小的问号:中国消费者是世界上“最大”的现货黄金买主群体吗?
这个位置恐怕属于中国的邻居印度,有数据说,中国和印度的黄金现货需求占全球黄金现货交易的一半,印度则更多地被国际媒体称为“世界上最大的黄金需求国”。
印度珠宝市场每年的交易收入大约为250亿美元(约合1550亿人民币),有观点认为,印度珠宝连锁巨头在印度的黄金市场的份额,仅占该国黄金消费交易的8%-13%,更多的消费者宁愿面对可以讨价还价的小店和小贩。原因之一是在珠宝连锁商店面买黄金要登记、纳税、开发票,不利个人隐匿收入,二是不能还价,许多消费者不买账。
印度珠宝交易的五分之四为黄金,也即在200亿美元(约合1250亿人民币)的规模。大量的街头小店因逃税无法统计其交易量,则印度总的实际黄金交易额还要大一些。
中国黄金消费市场态则大不同,中国人购买黄金首先追求纯度保证,为保证纯度可靠,老字号、大商场而不是小商贩为消费者首选,比如北京的菜百、上海的老凤祥、香港的周大福等等,采炼巨头中国黄金集团的生意也不错。
中国和印度的黄金需求,近来一直是舆论讨论国际市场黄金现货交易热度和价格的主要由头。这两年全球经济环境不佳,作为世界主要消费市场的欧美一直被后金融危机效应所拖累,进而把疲软传导到新兴经济体,一般认为,包括中国和印度的黄金市场也在波及之列。
2012年上半年,全球黄金交易持续疲软,舆论将其归结为世界上最大的黄金消费市场印度的购买欲在不断降低。世界黄金委员会(WGC)的数据显示2012年1-3月印度的黄金需求(包括首饰和投资)为206吨,而2011年同期这个数字是291吨,下降了近30%,其中用于投资的生金和金币需求下降了50%。
同期中国的情况与印度则有差别,2011年9月国际黄金价格登上历史的辉煌高点1900美元/盎司,在此前后,中国的黄金进口交易比较活跃。中国官方不公布黄金进出口交易数据,分析人士从香港官方公布的数据获知,2011年8月,香港出口到中国的黄金增加到每月40吨,在11月突破100吨,到2012年年初恢复增长劲头,交易量再次突破100吨,扣除投机套利,实际交易量也在60吨以上。有人由此推算,每年进入中国内地的实物黄金将达到800吨。
英国某调查机构推算,世界黄金总产量每年约为2180吨,还有机构认为全球实物黄金总量(包括金饰、金条、金砖、金币等等形式)大约为17万吨,以全球人口70亿计,人均约2克左右。物以稀为贵,一段时间以来对黄金价格的预期一直不减。如果中国每年输入黄金800吨的说法属实,坊间各种关于中国市场影响黄金价格的传说似乎成立。
2013年4月15日是黄金价格的“黑色星期一”,世界黄金价格出现了一次惊人逆转,之前只是温和向下的金价突然发力跳水,几小时之内金价下跌幅度达100美元,跌至1355美元/盎司,是2011年以来的低点。
此次金价的逆转又把中国搅入舆论漩涡,一个关于“中国大妈大战华尔街大鳄”的段子疯传。这个说法的核心:华尔街大鳄们“做空”黄金,中国以“大妈”为形象的消费群体狂热购买各种金饰、金条,客观上起到护盘的作用。这个说法加强了中国黄金消费市场的热度,的确出现购销两旺的风光,据说南京有富豪一次性出手购买价值上百万元金条的盛况。
如果从投资或者保值增值的层面观察,“中国大妈”们并未因之获利,此后全球金价一直低于4月15日的收盘价,尽管有几次反弹,目前8月黄金期货的价格依然只有1284.2美元/盎司左右水平,比惨跌的黑色星期一收盘价还低70美元/盎司。
中国内地的黄金消费市场已复归平静,据媒体观察,黄金加工企业的订单比前一段高峰期大幅减少了数倍,不再加班加点赶工。而关于“中国大妈”的购买热情顶住了华尔街大鳄做空行为的说法,只是一个色彩波澜的话语泡沫。
当然黄金消费依然是中国、印度民众的喜好,这一基本的传统不会改变。
在这波所谓大妈抄底金市的热潮中,金店成为赢家。全球最大的珠宝商周大福的老板和投资人应该感到高兴,在四月份金价大跌引发的购金浪中,截至6月底,周大福的营业收入增长了63%,而3-6月则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5%,骄人的业绩导致周大福股价反弹,金价的再走低却令这种机会难以重现。
谁是大“金主”
尽管中国、印度在现货黄金消费领域被舆论塑造为“大款”,但以黄金的实际拥有量(国家和人均)而言,中国和印度盛名之下其实难负。
有观点认为,一个国家的货币信用度高低,判断标准也许尚未完全离开金本位的体系,在金本位的逻辑下,黄金储备的变动将影响该国货币的稳定性。这种说法有颇多值得推敲之处,有些国家货币的表现并不符合此规律,但若看美元这个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基础,黄金储备似乎却很重要。
分析机构24/7 Wall St列出了世界前10位的大“金主”国,榜单前三位:
冠军美国,黄金储备8133.5吨,占外汇储备比例75.4%。
亚军德国:黄金储备3395.5吨,占外汇储备比例72.4%。
季军意大利:黄金储备2451.8吨,占外汇储备比例72%。
传说中的亚洲两大“金主”,中国排在第五位,黄金储备1054.1吨,外汇储备占比1.7%(有说1.3%)。印度排在第十位,黄金储备557.7吨,外汇储备占比10%。
中印两国的黄金储备量相加之和,还达不到排行第四的法国2435吨的数额,中国黄金储备不到法国的一半,中国黄金拥有量与相关传说不对称。
前四名大“金主”国家黄金储备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都在70%以上,中国的占比仅有1.7%,中国的外汇储备以纸上财富(钞票+数字)为主。
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些经济体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某些发达国家(包括欧债危机中经济濒临崩溃的意大利)的黄金储备和黄金外汇储备占比很高,而老牌发达国家英国无论是黄金储备量还是占比却相当低,金砖四国中的巴西更为极端,仅有33.6吨黄金储备,黄金外汇储备占比仅有0.5%。
以黄金储备的人均量计算,相关的排行榜则有另外的格局。
瑞士排第一位,以700万人口计,人均黄金储备148.5克。
排在第二的居然是经历了连年战乱尚未完全恢复和平发展的黎巴嫩,以400万人口计,人均黄金储备71.75克。
人均黄金储备位列世界第三的德国是实至名归的实力派,德国以强大的制造业支撑经济体系,在金融风暴和欧债危机中独善其身,充当了欧元区经济的火车头。
号称金元帝国的美国在人均黄金储备方面则位列全球第九。
在这个人均黄金储备前十位榜单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占了六个位置,原中东金融中心黎巴嫩、中东石油国家科威特、南美石油国家委内瑞拉、亚洲四小龙新加坡算是“新秀”。
新兴金砖四国均不在榜。
于是有人设想,如果中国想把自己手中的以美元资产占绝大部分的外汇储备兑换成黄金,将会是什么局面?曾经有人试图证明类似中印这样的大户增加国家黄金储备对国际金价的影响。
2009年11月,印度央行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手中购买了200吨黄金,国际金价同时跃上1000美元/盎司的水平,当时印度的黄金储备仅占其外汇储备的6%,舆论即刻推测,印度此举是否在显示其央行对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失去信心”? 中国的黄金储备的外汇储备占比比印度还低得多,再进一步推测,如果中国也“失去信心”,加快成为黄金储备大国的步伐会怎么样?
事实上黄金价格在那之后的确一直走高,市场行情也一直火爆,当时,加拿大资产管理公司Gluskin Sheff预测,如果中国央行加入增持黄金,金价将被推高至1400美元/盎司。金价被一直推高的趋势是明确的,并且在2011年9月,金价被推高至历史的顶点1900美元/盎司。
在此波(2009-2011)金价大涨的背后,主要的推手是投资而不是个人消费,黄金矿业服务公司(GFMS)和世界黄金协会(WGC)在2012年共同发表的咨询报告显示,2011年世界黄金需求为4067吨,为1997年之后的最高峰。其中,投资需求同比增加了5%达1641吨,增长较快的是中国和欧洲,正在爆发欧债危机的欧洲铸造金币的数量大增,比2011年增加26%达到375吨。而报告认为中国在2011年增加了黄金投资36%。
报告推测,欧洲增持黄金是由于欧债危机导致的资产保值需求,而中国增持黄金是由于国内通胀居高不下诱发的资产保值心理。报告还指出,2011年各国央行的黄金净买入量增加了5.7倍,达到400吨,为1964年来的高峰,也是22年后首次出现各国央行尽买入黄金的情况。
无论黄金价格如何涨落,都与中国大妈的传说相去甚远,华尔街大鳄做空黄金的阴谋论也不足道,但如果美国货币政策有所变动,各国央行将伺机买入或抛出黄金,投机者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做多或者做空黄金,从而影响国际金价。有人认为,央行行动的背后,是在对美元“失去信心”或者“重拾信心”之间博弈。
金元的帝国
金价的上涨表面上是物以稀为贵,但本质上更像一部美元的衰落史。
美国被冠以“金元帝国”的称谓并非无本之木,美国成为世界超级霸主的历程,就是美国货币统领全球经济贸易的架构确立和延续,令美国独步在全球经济、军事、综合国力的顶端数十年。
拜美元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地位,华尔街资本得以掌控全球资源配置权,依靠大宗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引领全球投资走向。美联储一跺脚,全球经济就发抖。美国虽获利无数,也有玩过火的时候,2008金融风暴即是败走麦城。
美元站上巅峰之初尚保留着金本位的印记,在美元的背后是黄金在为其背书,这个时期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全球货币与美元挂钩(也即是美元作为全球贸易结算货币),美元与黄金挂钩(也即是一个单位的黄金等于一定数量的美元)。全球主要货币的背后站着美元,美元的背后站着黄金,美元持有者等于持有黄金,“金元帝国”名副其实。而与之对应的是固定汇率制度,也相当于把各国货币与黄金的兑换比例盯死。
1960年代,美国在越战的泥潭里身陷困境,美国经济也开始出现麻烦,到尼克松执政的时代,美国发现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政府有权将手中持有的美元兑换成黄金的制度,非但不能保证美国经济继续平稳发展,反而成为其沉重的政治经济负担。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元不再盯住黄金,实际上是令美元对黄金贬值,同时美国政府宣布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额外费用,这个举动被认为是当代世界货币史的里程碑,代表着二战结束后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
接下来的局面颇为颠覆,各国不再争当货币稳定的模范,浮动汇率时代来临,曾几何时以美元坚挺作为稳定利器的美国,转而利用汇率波动作为攻防手段。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50年代认为,浮动汇率有投机者的参与会形成自我修正的稳定机制,事实并非如此,浮动汇率显然要活跃得多。
汇率甚至演变成贸易战武器,最经典的事件是美国为减少其巨大的国际贸易逆差在1985年主导发达国家集团签订“广场协议”,核心是美元对各主要经济体货币大幅贬值,首当其冲的是当时经济表现如日中天的日本。日元的大幅度升值导致的日元资产泡沫在1990年代破灭,日本至今没缓过气来。代表资产价格的东京地价,连续21年下跌。
美元对主要货币贬值,实际意味着美元对黄金的贬值,而且一贬就不可收拾,有分析认为,如果以“广场协议”为起点,美元在加权市场汇率已经贬值一半以上。
1970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前,每盎司黄金相当于35美元,到尼克松下决心切断美元与黄金的直接关联前后,黄金价格两次上扬,到了每盎司42.22美元,美元贬值20%。这并非美元对黄金的首次贬值,早在1930年,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美元对黄金从20.67美元/盎司贬值到35美元/盎司,这个贬值幅度很惊人,高达69%,据说罗斯福的目的是货币放水,意在制造通货膨胀,令商品涨价,让农民“增加收入”。
黄金对美元35美元/盎司的价格从罗斯福时代到尼克松时代经历了40年,也是美国从一战、二战获益得以膨胀最终成为世界首霸的40年。
2011年,美元对黄金的价格是1900美元/盎司,相当于19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时美元对黄金42.22美元/盎司水平的45倍,基本与美元自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的汇率贬值幅度一致。
金价一路高涨其实是货币贬值,准确地说是美元的贬值,金价“涨”得快,意味着美元就贬值得快。1973年到1980年,黄金价格上涨到850美元/盎司,美元对黄金贬值了90%。
1979年上任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采取格氏货币政策,曾经使美元对黄金从850美元/盎司跌至253美元/盎司,也即是美元升值236%,这个幅度相当大,同时说明美元对黄金市场价格的作用一直至关重要。
世事难料,格林斯潘时代同时也种下了金融资产泡沫化的种子,这个种子在2008年开花结果,2008年后美联储三次QE行动,泛滥的美元洪水再次把黄金价格抬高到1900美元的波峰。
投资者在美联储暗示QE政策即将收紧(或者终结)之时,立刻抛出黄金套利,有意思的是,华尔街黄金投资基金大腕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是坚决看多黄金价格的,在此轮金价下跌中却亏损得一塌糊涂。6月份,保尔森旗下的黄金基金亏损23%,迄今已经亏损了65%。
有观点认为,贵金属作为投资物品的特征正在淡化,如果预期美元货币政策将趋紧,反应更灵敏的投资市场被认为是房产或者股票,故而投资者会更多地把资金投入那些领域,黄金有些被冷落。
尽管目前的金价已经“低至”1200美元/盎司的水平,比1900美元/盎司下挫了36%,美元又迎来一次惊人的“升值”。但是,每盎司35美元、42.22美元、253美元甚至850美元的日子已经再也见不到了。
据最新的乐观估计,黄金价格将企稳,不再大起大落,在1330美元/盎司附近徘徊,是个不好不坏的消息,也许就意味着美国的经济继续向好,至少不再恶化。或者说,美联储放水美元的行动近期不再可能重现。
文|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