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市: 服务延伸到市民

  数字城市的目标是通过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和相关技术来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以及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层面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而提升城市的总体功能,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和效率,提高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数字城市是国家信息化在城市这个特定区域的集中体现,它覆盖整个城市的行政区域。其服务领域主要有城乡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管理等)、城市服务(包括公共服务、社会服务)以及城市安全(包括安全防范、应急救援、突发事件处置等)等。这些领域目前发展十分迅速,对数字城市的需求也非常强烈。

  城市服务新亮点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直是数字城市应用服务的最主要方面。未来这些应用将会继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从深度上讲,数字城市应该为规划建设的科学化和管理服务的精细化提供从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的深层次支持,进而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发展。从广度上讲,数字城市应该应用于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方方面面,并切实取得实效。

  金融危机后,国家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城市的建设与应用可以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不仅如此,数字城市还可以为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发挥巨大的渗透和推动作用。

  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着一个大的转变,特别是气候变化问题。我国到2020年,单位GDP排放二氧化碳要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城市作为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聚集地,与此密切相关。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既要发展绿色经济,也要借助信息技术、对地观测技术等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或许这将是未来数字城市的重要应用之一。

  我们认为,城市公共安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应急救援、突发事件处置、安全生产监管、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社区公共服务、食品药品质量监管等领域都有可能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数字城市应用的新亮点。2010年,我国将进行第6次人口普查,数字城市应该能为之提供有力的支持。

  面向公众掘商机

  面向公众服务无疑将成为数字城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巨大商机。只有当数字城市真正进入公众生活,并为公众日常生活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时,数字城市才会更有生命力。与面向政务的应用相比,目前面向公众的应用无论是服务内容、还是服务的层次和质量都有待提高,服务的模式也急待创新。

  应该说,从技术层面上讲,利用已有的数字城市建设成果为公众提供更全面、更可靠、更便捷、更经济的服务,基本上不存在障碍。当前重要的是应用服务的模式问题,其中重点是政府所掌握的一些信息资源的释放和信息服务企业盈利模式的探索。基于高质量地理空间信息的信息服务和生活服务、智能化个性化导航服务、手机和移动电视信息服务、数字社区服务、数字家庭服务等都可能成为新的突破口。北京、重庆等城市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预计2010年数字城市面向公众应用服务将会有新的发展。

  新技术催生新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相关技术的创新性发展,数字城市建设和应用的效率将有进一步的提高。IPv6、3G、Web2.0、SaaS、SOA、RFID等技术逐步成熟,并已开始较广泛应用,国内外各种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卫星遥感影像的不断推出,卫星导航技术和系统的多元化发展,都将为2010年及未来的数字城市提供新的技术支持。尽管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等技术目前还处在发展初期,但预计不久的将来,它们将会给数字城市带来新的甚至革命性的变化。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会提高数字城市应用服务的能力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使用成本,提高技术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从而全面提高数字城市的绩效。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数字城市建设和应用中也面临着技术、软件和设备升级换代太快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也将是未来数字城市发展中需要直面和应对的挑战。

  城市信息化加速器

  数字城市的作用可以分为3个层次:基本层次是“辅助”;较高层次是“支撑”;最高层次是“提升”。就目前的数字城市而言,总的服务层次还较低,多数情况下起的还只是“辅助”作用,一部分是“支撑”作用,而起“提升”作用的则很少。同时,数字城市服务的效果有待改善,服务的模式需要创新和发展。所有这些,对数字城市的发展不仅是机遇,也更是挑战。

  当前,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构建;二是城市电子政务和行业信息化的推进;三是数字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开拓;四是城市电子商务、智能交通和位置服务等的发展;五是面向公众数字生活服务的提升。

  在这里,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进一步发展信息基础设施,特别是3G网络覆盖范围的拓展和性能的完善;其次是做好城市各种信息资源的采集、更新、挖掘和整合;第三是跨行业、跨部门的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第四是面向城市综合管理、应急救援和公共服务的城市信息核心应用体系的构建;最后是面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安全和应急的各种亮点应用的开展。

  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当前在数字城市建设的实践中,应在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城市政府的主导作用,让城市政府而不是政府的某个部门成为数字城市建设的主导者,让数字城市建设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应进一步更新数字城市建设的理念,加强数字城市规划的制定与落实,提高对规划实施的监控力度,做好数字城市建设和运行的资金与人才保障。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国数字城市未来的发展一定会更加光明,数字城市必将为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更大的支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