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改革在半程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陈德荣,温州市委,经济
  • 发布时间:2013-09-11 14:58

  温州市委2013年6月26日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代表省委宣布,陈德荣不再兼任温州市委书记职务,陈一新担任温州市委书记。

  28日,陈德荣在温州市长陈金彪陪伴下乘车离开温州,过瓯江时,陈德荣发短信告别同僚:“已过瓯江,不舍温州”。

  陈德荣主政温州尚不足3年,到他离开时,“陈德荣版”温州规划实际刚刚起步,由他主导的温州改革亦才行至半程。

  危机时刻来温州

  回想起2010年的7月,陈德荣从嘉兴市委书记调任浙江省副省长兼温州市委书记,可谓临危受命。

  当时金融危机的余波尚未过去,民资发达的温州处在金融危机冲击的中心。据浙江省统计局资料,2009年,温州市人均GDP在浙江排名倒数第三,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指数位列倒数第一。

  同时,从2008年的鹿城区区委书记出逃法国,到2009年的“安置门”事件,也对温州的人心产生不小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小政府”精神根深蒂固,备受外界推崇,但同时也孽生了官员懒散问题。陈德荣到温州的第一步棋,便是整风运动,开展“互看互学”和 “互学互比”比赛。

  为此,温州每年要搞一次电视直播的官员互看互学成效比赛。此举让温州官员倍感压力。

  作为在国企管理多年,又在地方主政多年的陈德荣,到温州当年就推出十大体制改革。这种突围式改革,本来就有一些争议,又会触动当地官员奶酪。

  改革第一波动静,首先即是包括住建局在内的几个局长被轮岗。许多干部对这场轮岗行动记忆犹新,一位住建局干部提到这场行动时,用“人心惶惶,日夜不安”来形容。

  2010年9月初,陈德荣带领全市上千干部赴天津、唐山学习考察。这场考察活动,后来被誉为拉开了温州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序幕,而环渤海湾的强势崛起、天津速度、唐山效率,的确从思想上引起温州干部们震动。

  陈德荣又指示《温州日报》推出“十问温州”系列报道,“为什么我们经常慢半拍?我拿什么吸引你的目光?为什么我们难以扬帆远航?”这些问题直刺温州官场和民间的神经,引起广泛讨论。

  从国企开始改革

  在做足思想工作后,经济改革渐次展开。这场围绕温州的改革,率先从国有企业改革开始。

  在陈德荣看来,温州发展滞后,最直接原因是投入不足。据已经公开的媒体数据,2001~2010年,温州全社会平均投资率为34.1%,比浙江省平均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2010年全国平均投资率为70%,而温州是31.8%,不及全国一半。

  2012年7月,陈德荣接受《决策》杂志采访时表示,温州“十二五”投资额要达到上万亿元。但温州是一个典型的小政府,财政情况捉襟见肘,全市财政资金合计不到300亿元,能落实到项目建设上的更是不到百亿元,依靠财政收入来完成如此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几乎不太可能。

  做过国企管理者的陈德荣,想到利用国有企业做平台来经营城市。为此,2010年,他将60多个市属国有企业整合成九大国资集团,分别是温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温州市公用事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温州市现代服务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温州市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温州市国资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温州市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温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温州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温州港集团有限公司。

  同时,温州市还新成立温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按照当时的计算,这些国企拥有6000多亩土地,估价600多亿元,若使用杠杆,可筹得资金近2000亿元。

  这场被称为温州国企改革的行动,曾遭到一些国企老总抵制。因为企业被整合后,原先的国企老总将要放弃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财务权丧失后,自主能力将大大削弱。

  2012年2月召开的温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陈德荣提出建言:“当前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相对缓慢的状况,原因主要出在我们政府,而不是老百姓。因为我们慢了,企业家就跑到全国、全世界去发展,人才、资本都随之外流,导致本土发展相对落后。可我们的老百姓跑不了,我们的政府责任也跑不了。”

  他认为,整个温州的城市都需要升级,必须经营城市,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

  为此整个温州的国资公司都有投资的指标,每年必须达到10亿元,若达不到10亿元,就整体降格为二级公司。“这场行动被誉为温州国企的春天,也有一些老总为完成任务绞尽脑汁。”温州一国企高管告诉本刊记者。

  瓯飞工程与城市扩容

  这场行动被有的人称为造城运动,其中最大一块是瓯飞工程。

  2012年9月份获批的瓯飞工程,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单体围垦项目,是温州向海要地的庞大工程。按照规划,瓯飞工程将围垦出49万亩、约320平方公里土地,是温州目前城区面积的1.64倍。

  据2012年10月23日《温州日报》报道,这一工程投资堪称巨大,到2016年前,瓯飞所属工程累计投资要达600亿元,如果按照6个点利息来算,一年利息就达36亿元,平均一天利息近千万元。

  本刊记者从匿名信源获悉,这一工程起步资金来源于600亿元银行贷款,然后通过滚动开发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整个工程开展如火如荼,本地媒体曾多次对瓯飞工程予以报道。据报道称,工程高峰期时,最高一天抛石达3万立方米。瓯飞起步区及促淤工程,始终大强度抛填块石。

  在温州,半城市化的问题,一直受到陈德荣关注,并着手改变这一现状。

  作为浙江第三大城市温州,城市化一直相对落后,落后于省内杭州和宁波等兄弟城市,甚至有被台州赶超的趋势。

  从人口上看,温州是浙江人口第一大市,但城市建成区只有杭州的1/3,中心城市框架没有拉开,功能不完善、不配套,生活成本高,环境脏乱差,集聚和辐射能力不足。

  从改革开放开始,温州的乡镇企业高歌猛进,大量家庭作坊式企业遍布温州城区和郊区,家庭工业发展到20世纪初,给温州带来土地和环保等方方面面的困扰,呈现出城区与郊区混在一起,厂房挨着民房,工人宿舍连着工厂车间的混乱图景。

  这种灵活的私营企业曾经作为温州模式的细胞受到赞扬,但是后遗症也较明显。由于缺乏统筹规划,造成土地无序开发和资源浪费,企业天然存在小而散的格局,造成中低端企业密布而无法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一些温州本地企业因为无法应付高涨的地租,开始向外市或者外省转移,形成温商遍布全国,在本地只留下低端产业的怪相。

  “这个现象已经持续多年,在2005年以后,温商对外投资和产业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史晋川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密集开会,陈德荣每次都谈到突围,让我们感觉到事情的紧迫性。”温州市城管系统的一位官员向《瞭望东方周刊》回忆说。

  “给城市扩容,把本地企业留下来,就需要拆除大量的违章建筑,改建厂房,提高市政工程的速度,那段时间,我们的工作都是‘白加黑五加二’,一点也不敢马虎,如果家里亲戚有违章厂房的,公务员要主动去做工作。”上述官员说。

  对于这项拆违工作,该官员说,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也付出沉重代价,“利益太大,拆一片,骂一片,得罪了不少人。”

  半城市化的改造与拆除违章

  到2011年上半年,陈德荣的强势在温州市民层面获得肯定。在温州本土民生网站“703804”上,陈德荣被称为“荣哥”,赞誉声一片。

  到下半年,陈德荣又获得一个绰号,“陈拆拆”。陈德荣曾在2012年浙江省“两会”上,戏称自己绰号的演变。在当年温商大会上,陈德荣谈起拆违章,也说到网民对其的调侃,---“温州太守陈荣”,中间缺“德”字,叫“缺德荣”。

  温州的拆违力度可谓空前,当时流传的工作方式是:市、区一级领导挂帅,走街串巷,看到有违章的建筑,就摄影拍照,当场落实责任人,一星期后再查,若还在,就问进展,下次看到若依旧在,就开始问责。

  因为陈德荣确实拆得很公平,这场行动取得温州的民心。在拆迁一开始,陈就提出“六先拆”、“六必拆”,强调党员干部、大型典型等违章先拆,而且发动《温州日报》等媒体,对于不拆除的违章建筑予以曝光。

  据《温州日报》报道,半年不到,温州就拆掉800多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还有2200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等待被拆除。

  这种拆迁力度让温州很多老板前所未闻。温州老板最大感触是,政府开始来管事了。温州的拆迁确实给一些企业生存带来困扰,原先依靠低廉违章建筑做加工厂的箱包和皮鞋配件等低端小企业被迫搬迁,这也客观上提高了行业的成本。

  拆迁是为了给城市扩容,为了配合整个城市建设。为此,温州开始调整行政区划,三个月时间,温州就完成规划调整和行政区划改革,把乡镇街道从290个减少到131个。

  扩容、拆迁后,温州的城市建设投资发力。瓯飞工程、市域轨道交通、高速公路联网等一批战略性基础设施的快速推进,滨江商务区、蒋家桥等城中村改造、农房集聚改造也同时启动。此外还有“祛疤栽花”、“两拆两绿”等环境建设项目。

  温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2012年,温州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1751.52亿、2110.34亿,同比分别增长89.2%、37%,均位于全省各市之首。

  今年7月初,在温州市委常委会上,接替陈德荣担任新任市委书记的陈一新公开温州的经济数据:在2012年度的16个主要经济指标中,温州市大多数指标在浙江倒数行列,这其中的GDP、GDP增幅和财政总收入等9项指标倒数第一,另外4项指标倒数第二。

  走后的格局谁来建?

  对于陈德荣的争议,首先在拆违工作。

  拆违的初衷,温州官民皆知,清理违章建筑,增加土地供应和商品房供应量,从而降低房价。拆违大家都支持,但是拆到自家头上,各人便有各人的想法。

  陈德荣离职后,温州不少网民通过网帖向陈德荣表示致敬。其中一条《不舍荣哥》的帖子最为有名,将陈德荣在温州期间的各项工作做了一番赞美:“拆违章,种绿化,治塘河,让广大百姓受了益”。

  但是也有网民列举陈德荣种种“胡搞”,其中写到陈德荣“禁摩”加剧温州城市拥堵,盲目建设;搞大规模绿化行动,好大喜功;大建道路赶工期,造成道路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

  从2008年起,本刊记者到温州不下50次,总体感觉,从2010年起,温州城市建设的确日新月异。

  “这几年大家都很累,也没有方向,就是跟着书记的思路一阵跑。”温州市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刘志敏(化名)说。

  刘志敏告诉本刊记者,在过去三年时间里,陈德荣是整个温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发动机,他自己承受很大的压力,也让整个班子承受很大的压力。

  “变化太快,一年一个口号,我们都跟不上,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写材料,只能一天到晚地请示。”刘志敏告诉本刊记者。

  “上任三年,新温州的格局才刚刚铺开,投资的大量民生工程还未竣工,温州国企的扩张才开始起步,金融改革试验区刚建立,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刚刚过去,城市整治工作正在逐步开展,那么接下去怎么办?大家饿着做馒头,一摊子生馒头做好了,现在才开始点火蒸馒头,发现做馒头的师傅换掉了。”刘志敏说。

  “这三年来,他对中小企业的关心力度不够。”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如此评价陈德荣。

  周德文认为,中小企业才是温州经济发展的活细胞,陈德荣对温州经济的把控能力可以,但是好像有点方向上的偏差。

  文/《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黄柯杰 温州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