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乱扔垃圾与爱国

  • 来源:环境与生活
  • 关键字:垃圾,国庆节
  • 发布时间:2013-10-17 10:23

  国庆节期间,除了各景点纷纷爆出黄金周变成“黄金粥”以外,最引人关注和争议的恐怕要数10月1日清晨“11万人观看升旗仪式,留下近5吨垃圾”的新闻了。其实这类消息已不能算新闻,有心的媒体搜索出每年国庆节的同类报道,数据不同,垃圾依旧:

  2012年“十一”当天,天安门地区共清出生活垃圾7.9吨,460名环卫工三班倒、24小时高标准作业,才将这些垃圾清理干净;

  2010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720名环卫工人三班倒,一天共清理各类垃圾近20吨;

  2009年同期天安门广场共清理50.6吨垃圾;

  2007年国庆7天,共清运146吨垃圾……

  如此看来,今年广场上扔的垃圾还算少的,难怪有人高呼国人的文明程度提高了呢。引发争议的焦点,还集中在对“看升国旗乱扔垃圾是假爱国、不爱国”的批评和反批评上。观看升国旗仪式是否一定属于爱国行为暂且不论,批评观看升旗的人乱扔垃圾就是不爱国,无疑有些武断。相信在天安门广场扔垃圾的人当中,不乏有人会在紧急关头扶危解难、见义勇为;也一定会有人在国家和民族大义面前,奉献出自己的爱国热忱和能量。但是由此说乱扔垃圾与爱国全然无关,也不能服人。

  什么叫爱国?有人归纳为“爱国之国土、爱国之人民、爱国之文化”。笔者以为,“爱”是一个人从心底流出的真挚情感,不可做假,不得强求,不需刻意表达。真的有了这种情感,是一定会通过你的言行,像溪流一样自然流淌出来的。因此,笔者认为近日央视街访“什么叫爱国”,虽不能说毫无意义,但多少让人觉得不得要领。

  乱扔垃圾者,一是没有养成文明的好习惯,二是没有认识到其行为的危害甚至可能涉及违法——10月刚刚实施的《旅游法》第十三条就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今天你能在广场上随地扔垃圾,昨天你家乡被垃圾填满的小河可能就有你的一份“功劳”;美丽的青海湖景区每年因误吞塑料袋而死去的几十只牛羊,也可能有你的“奉献”;你随口吐的口香糖,环卫工跪在地上用铁片刮腰酸背痛的辛劳,你也注定很漠视……

  不爱家乡,不爱国土,不爱同胞,说你爱国,你自己信吗?

  对个人来说,没有养成文明的好习惯,缘于缺少公民责任感,不善于为社会和他人(比如环卫工)着想。即使出于安全需要重要集会广场不设很多垃圾桶,个人先保存待到合适的地方再扔很难吗?对政府来说,在城市管理以及执法方式、成本与效果间求得最佳,是亟须研究的课题。据说古人对乱扔垃圾的行为惩罚非常严苛。《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载:“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灰即垃圾,城市居民如将垃圾倾倒在街道上,会受到断手处罚。秦朝时,刑罚相对减轻了,但仍很残酷——“弃灰于道者黥”,黥是在人脸上刺字之刑。而当今法制社会,如何依靠文明执法和文明教育,根治乱扔垃圾的陋习,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道问答题。

  梁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