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大趋势

  • 来源:环境与生活
  • 关键字:蜗居,小窝
  • 发布时间:2013-10-17 12:43

  随着世界人口数量越来越多,“蜗居”几乎成了年轻人的生活必经之路。不仅是第三世界国家,就连美国的大城市都把小面积住房——“蜗居”作为建筑新趋势。古人有云“室雅何需大”,来看看世界人民怎样打造舒适实用的小窝吧。

  在“金融之都”伦敦,居住成本极高,单身者合租一个房子,或已婚者两家合租,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这一群体被冠以一个称谓“IPOD”,它的解读有些心酸:“I”代表不安全(Insecure),“P”代表压力太大(Pressurised),“O”意味着税收过重(Over-Taxed),而“D”则是负债累累(Debt-Ridden)。

  27岁的希安·奥尼尔和尼克·奥斯丁是生活在伦敦的一对年轻情侣。由于囊中羞涩,他们花2万英镑(约合20万元人民币)买了一艘船屋,将之装扮成一个真正的家。

  除了“船屋”,还有更多既经济又环保的材料正成为年轻人的首选,如原本用来运货的集装箱。2001年,英国“都市空间规划组织”将集装箱作为房屋组件加以灵活运用,在伦敦码头区建造了第一座“集装箱城”,作为办公场所。2002年,紧邻着它又出现第二座“集装箱城”。受这一思路启发,2006年,荷兰政府为了解决阿姆斯特丹学生住房困难问题,用集装箱建造了一个有1000个房间的学生公寓。2007年,西班牙马塔罗市政府启动了一项改造集装箱住宅计划,并租给年轻人。政府出租这样的房子价格很便宜,对年轻人来说,把这些简陋的铁皮箱装饰成一个温馨小屋,不但能解决住宿问题,还能回味童年搭积木的乐趣呢。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住得起房,美国很多城市开始偏向建小户型住宅。纽约市今年年初举办了“蜗居”设计比赛。获奖设计是一幢小型公寓,高10层,提供55个房间,每间房23至25平方米。这个公寓(又称鞋盒公寓)面积虽小,但功能齐全。据称它将在曼哈顿市中心兴建,于2015年落成,面向中低收入市民,只租不卖。有分析称,纽约将放宽建筑法规,令“蜗居”成为美国大城市的建筑新趋势。

  日本东京是世界上住房价格最昂贵的城市之一,东京人均居住面积小,“兔小屋”被用来形容日本人的蜗居。在东京市区,普通家庭能拥有一套70平米的住房就很不错了。

  同时,东京地区还出现许多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类似北京的“蚁族”)。东京有大量“1K”小房子(即卧室+厨房+卫生间),面积至多三五十平米。小到独居、夫妻或男女朋友同住,大到多人混居。

  但这些情况都加起来,并不影响日本人的家居品味和舒适度,相反,废物利用、巧用空间、舒适比拼,反而让日本主妇打出一片天地。

  在人烟密集的大都市,如何将“蜗居”打造成温馨小窝,成为世界年轻人必须掌握的技能。其实,在逼仄的空间里依靠个人智慧,螺蛳壳里做道场,游刃有余地生活其中,并非遥不可及。不少设计师没有一味迎合有钱人的居住品位,而是看到社会主流趋势,出于环保、经济的考虑,将眼光投到普通人生活中,为他们设计方案。而有些特立独行的年轻人,为了自己的小窝,也被逼成了设计师。

  下面的几个案例,或走森林系,或走科技风,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离网小窝

  面积:16平米

  居住者:美国年轻夫妻

  特色:不依靠市政基础网络

  很多年轻人不得不抛开大房子的梦想,而选择微小房子,科罗拉多的艾琳和多迪也不例外。他们16平方米的房子最近刚完工,底下装了车轮,可以移动,更可以脱离城市水电等基础网络而独立存在。

  多迪是土木工程师,艾琳是营养学家,他们的家包含浴室、洗手池、厨房水槽、可做堆肥处理的厕所,屋顶有6块太阳能板和一个容积为1135升的蓄水池。还有厨房和用餐区,一个可以双人同时工作的办公处,一个壁橱,甚至一张可当客床使的折叠沙发,偶尔来客人还能接待。屋里同样有阁楼,楼梯可灵活收放,不占空间。

  艾琳夫妇将屋子收拾得很整齐,杂物各归其位,因此视觉上不显得狭小、凌乱。小屋子打扫、收纳也不费事。

  各得其所

  面积:15.8平方米

  居住者:美国年轻夫妻、两只猫

  特色:巧妙分区各得其所

  和丈夫住在美国华盛顿州的梅丽莎,对自己的蜗居十分自豪。其布局设计和艾琳夫妻的房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客厅、书桌、厨房、天花板下的卧室和带可爱淋浴的小卫生间,一应俱全。

  梅丽莎的心得是,蜗居巧妙分区十分重要,这样才能各得其所。“当丈夫在书桌前工作时,我可以在阁楼的卧室里看看书,我们可以相互陪伴,却不会打扰彼此。房子就该按我们的需求设计,我们做到了。”

  在这间小屋里,每个角落都被充分利用,椅子是可折叠的,不用时收起立在角落里,十分节省空间。沙发并不是家具店里买的现成货,而是定制的,下面的大木箱可以存放很多杂物。

  有网友质疑阁楼的卧室显得十分憋屈,梅丽莎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她在床边和头顶都开了小窗,通风的同时也保证了一定的采光,能大大缓解局促感。有设计师表示,减少不必要的隔断,外加良好的采光和通风,往往能让原本狭小的房间显得更加宽敞通透。

  住小房子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梅丽莎认为是如何在小空间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各自工作,互不影响。

  智能学屋

  面积:10平方米

  居住者:瑞典大学生

  特色:科技打造单身生活

  瑞典Tengbom建筑公司为科隆大学设计了一座创意非凡的新型学生公寓,空间紧凑,仅有10平方米,但设施齐全,价廉物美。

  该公寓由木材建成,并配备多功能生活空间和家具,餐厅、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一应俱全。

  公寓的建筑布局蕴含着许多智能特色,例如,饭桌和书桌同时也是窗户挡板,墙上置物架同时也是通向阁楼的楼梯。

  建筑师们希望用这个项目挑战传统观点,用新材料、巧空间来创造美好生活。这一学生公寓将在博物馆持续展示到12月8日。从2014年开始,该公寓将出租给学生使用。

  [小提示]

  小空间尽量不要使用硬隔断进行分割,以免造成视觉上的遮挡,显得更为局促。可通过一些软装饰来区分空间。

  小户型偏爱“骨感”的家具,尤其是那些轻盈小巧,可随意组合、移动、拆装、收纳的家具,能最大限度节省空间。同时还可以考虑多功能家具,比如沙发床。

  王晓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