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礼修心学插花

  说到插花,大家都会想到日式插花。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在日本延续千年的插花传统,其实最早是由中国传入的。然而日式插花师王仲青认为,如今在中国真正了解插花的人并不多,“比如大家都以为插花就用花泥,不知道‘剑山’这个东西。”

  6年才拿到最高资格证

  初见王仲青,是在一次插花课上,她在自家的咖啡厅一气呵成地为大家创作了5件插花作品。清洗花具,修剪花材,摆弄每一根枝叶,将作品放在合适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很难不被她身上所散发的气质吸引。

  9月23日,《环境与生活》记者采访了王仲青。王仲青说,插花教会了她做任何事情都要先为别人考虑,以不影响别人为前提。知礼、修心是日式插花传达的精髓,“在日本,来学插花的,不管你是老板是领导还是清洁工,都要遵从师徒礼节,大家都是平等的,怎么坐怎么拿东西都有讲究,走的时候也会自觉地把垃圾清理干净。”

  1992年,王仲青赴日留学,主修财经专业。1996年,她刚接触插花就喜欢上了。很多和她一起的人学几次就不再继续了,就连日本当地人也未必能坚持下来,因为学习插花费用不菲,而且拿到最高资格证时间漫长。王仲青师从有百年历史的古流门派的上条美智子老师。按照流派规定,一年晋级一次,最少要6年才能拿到最高资格证。王仲青2002年11月顺利获得古流最高级“师范”资格,意味着她有资格单独授课。

  这个过程她并不喜欢用“坚持”来描述,仅仅因为喜欢,“人是要有梦想的,怎么实现自己真正的梦想?试着去想象你最穷的时候最想要什么。”王仲青说,她刚在日本工作的时候工资很低,但从没想过放弃学习插花。2003年回国的时候,她带回的是一些插花用的瓶瓶罐罐,而不是钱,这让很多朋友不理解。现在,王仲青担任一家国际投资公司的管理人员,也是日中文化交流中心特邀插花教师和日中文化促进会创办人之一。

  王仲青会告诉学生,插花能美化生活,让人心情愉悦。插花的精髓要一次次地去体悟,“很多细节不是一次就能学完的,比如刚开始的时候插完花留下的垃圾大家熟视无睹,但现在会有人来帮我清理。这是小事,但这对于插花来说很重要!”

  一些细节还体现在办花展的时候,也许展览只持续两三天时间,花败了,蔫了,可能观众都不太会注意到,但是真正的日式插花却有讲究,“我们每天早上在客人进来之前,都要把不好的花给剪掉换新的,中间也要注意喷水。”

  许多日本公司会请插花大师给员工上课,陶冶情操,“企业文化很多时候不是喊出来的,仅仅追求表面的绩效会让员工失去创造力。”

  花道深厚有剑山

  了解真正日式插花的人并不多。王仲青介绍,目前在日本有两种形式的插花,一种为鲜花装饰,另一种才是具有千年历史的插花,也叫花道、华道、生花。现实中,人们往往将两者都称为“插花”。与花道相比,普通插花只能叫做装饰品。

  在形式上,普通插花和花道不同的是,前者用花泥,而传统花道用的是“剑山”,这是一种将铜针固定在不同形状的铅块上做成的花具,大小形状各不同,适合放在不同的容器中。插花前先将剑山放于花器中,加水至没过剑山的针,然后将花枝插在剑山上,花枝便能吸水了。剑山原是中国人发明的。清代沈三白在《浮生六记》中写到:“若盆碗盘洗,用漂青松香榆皮面和油,先熬以稻灰,收成胶,以铜片按钉向上,将膏火化,粘铜片于盘碗盆洗中。俟冷,将花用铁丝扎把,插于钉上……”这便是剑山的前身。

  剑山的作用,一是让鲜花能更好地吸收水分,使花枝保鲜时间更长,更重要的是剑山能立起“枝”,而花泥则难以让“枝”挺拔。为什么要有枝?这也是花道和普通插花的根本区别所在。花道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以枝、叶、花代表天、地、人“三才”,强调与大自然的联系,因而每一个插花作品,一定要有枝有叶有花,插的时候注重把三者搭配好,展现其最美的状态,“就像写汉字一样,要把架子搭好,字才会好看。”花材的选择也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一定要选择当季的花草。

  三千流派尽插花

  日本花道最早可追溯到500多年前池坊流的创立,它是日本最古老、影响最大的插花流派。池坊流源起于我国隋朝,当时日本一个叫小野妹子的使节访隋,在学习佛法的同时将中国的佛教礼法、佛前供花和容器引进日本,小野妹子后来出家,日夜以花献佛,并制定了祭坛插花的规矩,后经发展,形成池坊流,“池坊”一名取自小野妹子出家居住地名。

  池坊流的最大突破,就是创造了一种复杂的供花造型“立花”。后来又相继出现许多插花流派,“插花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创流派,鼎盛时期日本号称有三千流派,目前大约有200多个。”除了池坊流,知名流派还有未生流派、小原流派、草月流派,其中小原流派创立者小原云心创造的“盛花”造型,至今仍是插花艺术的主流。

  盛花是利用剑山,将花插在剑山上,再根据需要调整花草的角度。盛花给花道带来了彻底的革命。在以前的所有传统造型中,花材都是集中地从花器的同一点伸出,而盛花则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支撑物,在更大的范围内排列剪枝。不过,尽管“立花”显得呆板、公式化,但是在考取证书的时候,立花是一门必考的课程,“很多人都插不好立花,因为立花只有枝,并且只用枝来固定,在此基础上还要摆出造型,这是很难的。”

  “茶花”、“生花”、“投入花”等造型也是插花的常用形式,“茶花”只需要一个小的花器和一两朵花或花枝。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一种新的造型,即“投入花”。投入花常常将少量的花材,随意地投入深深的花器中,巧妙展示出一种朴素、诗意的自然美。“生花”使用了“三枝”结构,用的全部是鲜花,这种结构渐渐成为花道教学的基础。

  尽管流派和插花造型众多,王仲青强调其实最根本的东西并没有变,基本点都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

  找到最有意境的状态

  王仲青的作品飘逸灵动,花器清秀有致,而她的老师上条美智子的作品古朴厚重、风华内敛、花器端凝稳重,常以竹、枝为材。“每个人有自己的特色,有的人可能学了一辈子的插花,也找不到那个感觉。”王仲青说,一件大的插花作品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艺术感觉,“你要有那个想象力,才能驾驭它。”

  尽管现代插花的材料更加多元,枯枝、塑料、玻璃等都能做花材,但新鲜花材才是核心,因而一件细致完成的插花作品最多只能保持一星期。王仲青说,插花是一个过程,“因为这个艺术品是不能保留的,而且它永远是在变化当中,稍微一挪地方就会变,在变化中要把美表现得最佳。”

  插花,首先要心静下来,初学者可能懂得了基础知识,但插出来的作品是平面的感觉,而不是立体的,“这需要长时间的练习,这个花要怎么摆?是直冲着你呢还是斜一点?要找到最有意境的状态。”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沉淀的过程,王仲青坦言自己能保持平和的心境,与常年插花有关。

  “日本插花在做的过程中会把礼仪教给大家,包括坐姿、站相等。”王仲青说。而茶道和花道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依然保存下来,王仲青认为关键在于每一个细节、每一套礼仪形成了一种文化,“如果一个环节被改变了,可能花道就变成了花艺。”像花道和茶道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人说我做事的时候一根筋,不会走捷径,但我觉得这才是应该坚持的根本。日本的东西为什么做得那么精细?就是因为他们会按照这个步骤和规矩来。”

  本刊记者朱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