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岂可失“孝 ”—— 对话民俗学家杨永信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孝道,民俗
  • 发布时间:2013-10-28 16:30

  孝道是文明社会的生命属性

  “人力之所以成为资源或资本,一定是基于价值的问题;孝道这个古老话题之所以再受关注,一定是基于问题的价值。当‘常回家看看’从一首歌变成一条法律条文,不禁从隐隐苦涩中想到,人类在结草衔环时便晓得把责任当成感恩。有一种牵念叫赡养,有一种孝道叫家国。”

  撰著《二十四不孝》一书的民俗学家杨永信先生有话要说。他在与本刊记者对话时,窗外硕大的电子屏幕,正滚动着“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的耀眼大字。他说,希望它永远定格为一座城市公共管理的背景墙,直指人心。

  齐向宇:今天重提孝道这个话题,如一轮月亮落入古老的河床。它不是“看上去很美”那么简单,而是要找回“孝乃德之本”的唱和。还记得小时候妈妈对我说,你可以不做一个成功的人,但你必须做一个孝顺的人。至今想来,妈妈的话让我终身受用。对80后、90后这代人来说,对尽孝的认知多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上。作为独立学者,您能从自身的研究视角给我们一些值得分享的思考吗?

  杨永信:可以这样说,地球上的生物可分为四类:动物、植物、细菌、病毒。前三种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生命体,只有病毒是一小段蛋白质,是破坏生命的寄生体。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核、DNA(基因)组成的独立生命体,健康的细胞才能组成健康的生命体;健康细胞的有序分裂,是延续健康生命体的根本保障。

  这些是自然科学范畴的理论。在社会科学,人们往往把家庭比作是社会的细胞,它是社会中可延续的独立生命体(个体的人不能延续)。这个细胞由父母、子女和DNA组成。父母是细胞核,子女是细胞膜,DNA是家庭细胞的属性。家庭这个细胞的不断健康分裂——新家庭的诞生,促成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放大了说,人体就是个小社会;社会就是个大人体。人体有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这些都是硬件,好比是社会的各级各类组织和国家机器。人体的硬件构成了人的基本框架,人体的健康生存,更主要的是依靠细胞分泌的一千多种酶和众多激素。那么社会靠什么维系健康、和谐、进步呢?也是“酶”和“激素”。孝道就是家庭这个社会细胞所分泌的酶和激素。它是社会的润滑剂、催生素,使社会健康发展,人类生生不息。也就是说,没有健康和谐的家庭,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而没有孝道,就没有健康和谐的家庭。直接说,没有孝道,就没有好的社会。从这个角度看,孝道大于天。

  原始社会(群居和母系社会)只有母爱,没有孝道。逐渐形成家庭后,开始有了报恩式的爱,人类意识本能的孝道萌芽,一如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直到儒家文化的产生,孔、孟圣贤系统地把孝道归纳和提升为一种文化,提出了“百善孝为先”的理论。《孝经》被列为《儒家十三经》之一,中华孝道算是正式产生了。从此,孝道不但成为了儒家文化的精髓,也大大加快了文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社会学意义讲,孝道文化的产生,绝不只是报恩那么简单,它是人类社会科学最早、最伟大的发现和成果。可以说没有孝道,就没有古代社会的健康家庭;没有健康家庭,就没有后来的社会进步。由此可见,孝道也是文明社会的生命属性。

  齐向宇:从您的一篇学术文章中读到这样一句话:“尽孝和报国一样,是社会文明秩序控制和行为选择的内生力。” 王阳明讲,孝道观以“良知”为本,这是人自由、自觉存在的质地。我想,这种质地不该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蒙尘。可是今天,我们民族世代坚守的孝道有些变味了,用您的专业表达叫“民俗焦虑”。

  杨永信:民间习俗所崇尚的风气,称为民俗。就像“二十四孝”的故事,为什么一代代传承?因为它是正向的深入人心的善举。中国的孝道民俗,其特点是花开连片,结蒂而居。多民族的国家虽有不同形式的孝敬习俗,但百流归海,能尽孝和报国的人一样,上可顶天,下可立地,被人尊崇。“孝”字是个象形字,在博物馆的青铜器上,孝字是个拄着拐杖的老人,弯腰躬背的模样。从这个层面讲,孝道就是尊老、养老。这可能是文明社会初始的认知,其家国一体的重大社会意义,是在孝道的不断发展和延续中才逐渐显现出来的。

  回顾中国历朝历代,无论社会制度如何,统治者都在弘扬孝道,其内涵就在于孝道是维系家庭健康延续的营养液,有孝道的家庭和没孝道的家庭,培养出的后代是截然不同的。弘扬孝道的社会和淡化孝道的社会,民俗风气天壤之别。“文革”中,子女斗父母,学生斗老师,在所谓“大义灭亲”的口号下,行的是反社会反人类之实。最近我在凤凰卫视上看到一组专访节目,这是“文革”年代做错了事的人的忏悔录。这些人在极“左”思潮的蛊惑下,斗老师、斗父母、无情施暴。时间的冲刷,使他们都感悟到自己当年的罪过,纷纷忏悔。其中最感人的是一个男性老者,他痛哭流涕地讲了他当年是如何把坚持真理的母亲诬告为“反革命”,亲自把母亲推上断头台,眼睁睁地看着她被逮捕、批斗、枪毙的全过程。那一刻,他所属家庭的细胞发生了质变,成了社会的癌细胞,从此,他的家庭死了,更可怕的是,由这个细胞裂变出的新家庭,会长时间携带病毒。“文革”中类似事件很多。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里,家庭体系被破坏,人文关怀丧失,伦常颠倒,社会陷入无人性的角斗之中,给后来的许多不孝之举埋下了祸根。这难道不值得让人思虑吗?

  齐向宇:从思虑到焦虑只有一小步,从焦虑到紊乱也只有一小步。正如阴霾天是我们几十年无视污染问题的总爆发。有一说法,要想复苏曾融入血脉、深入肌理的中华孝道美德,家庭是传递正能量的基石,您以为如何?

  杨永信:有报道说,一个叫康全利的黑社会老大被判16年,母亲探监时为溺爱造成的恶果而心痛。离开家庭,离开孝道,就无法产生大智、大善、大忠。历史上留美名的大人物都是孝子,如舜帝、岳飞、许世友等。离开家庭和孝道,就培养不出健康的生命。

  据说二战时,希特勒为优化日耳曼民族的血统,专门把一批刚出生的孩子集中起来进行培养,结果到十几岁后,这些孩子都成了血肉之躯的机器人,因为没有家庭和孝道的润泽,这些孩子完全不懂情感和报恩,更无法延续社会细胞的健康分裂。最后实验以失败告终。当今的一些腐败现象也与孝道缺失相关。

  由此可见,孝道兴,社会兴;孝道衰,社会颓。孝道彻底崩溃之时,就是社会完全瓦解之日。可以说,孝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是关乎人类社会生存延续和健康发展的天大之事。

  “啃老族”是社会病毒

  齐向宇:“啃老”问题是大多数家庭绕不过去的坎儿。当今中国社会大有尽孝道次序颠倒之势。本应晚辈对长辈的恭孝,现在变成了长辈对晚辈的“供笑”。父母们变成了直升机,在最近的距离中,充满爱地盘旋在儿孙的头顶。对此现象,您一定心有不安吧?

  杨永信:最近网络上有一则这样的笑话,叫《英国媳妇和中国媳妇的对话》——

  中国媳妇:养个小孩真是不容易,太难了!

  英国媳妇:养第二个就好了,大的可以带小的。

  中国媳妇:为啥让大的带小的?你没有父母吗?

  英国媳妇:有哇,他们都退休了。

  中国媳妇:那更好了,他们该给你带孩子啊!

  英国媳妇: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我有啥权利让他们给我带孩子?

  中国媳妇:他们该主动给你带,这是他们的义务,是天伦之乐啊!

  英国媳妇:他们没这个义务,他们已把自己的孩子养大了,我的孩子是我的责任。

  中国媳妇:那他们太无情无义了。我的小孩出生后就由爷爷、 奶奶、姥姥、姥爷轮流带。

  英国媳妇:那你干什么?

  中国媳妇:我要工作上班呐。你不工作吗?

  英国媳妇:当然工作。我每天早起做早点,全家吃完饭后,我开车先送大孩子去学校,再送小女儿去幼儿园,然后我去银行工作。

  中国媳妇:你是单身呐?

  英国媳妇:不,我有丈夫。

  中国媳妇:他不帮你吗?

  英国媳妇:也帮,不过他很忙,主要是我来干。这些事女人干起来更稳妥。

  中国媳妇:他干什么工作,那么忙啊?

  英国媳妇:建筑工人。

  中国媳妇:哇塞!你是个白领啊,咋嫁了个农民工?

  英国媳妇:啥叫农民工啊?

  中国媳妇:傻帽儿,连农民工都不知道,怪不得挨傻累。你丈夫就是!

  英国媳妇:……(无语)

  看似是一则笑话,却也是当今社会现实的写照。走在街上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致——一个老年女人艰难地抱着孩子,或推着童车,一对年轻夫妻或亲密挽臂相随,或边走边逗孩子。这时你千万别把抱孩子的老年女人当成保姆,她不是孩子的奶奶,就是孩子的姥姥。我曾经就此进行过一次专门观察,在路边观看了3个小时,走过来31组带孩子的家庭组合,28组由老人抱着孩子。现在流传一段顺口溜:“女儿生,姥姥带,爷爷奶奶也参赛。”“啃老族”已经成了我国社会的一道羞耻风景。有人把这部分人视为“螳螂家族”。

  齐向宇:哦,螳螂家族?似有听说,大概两年前,我的老师送给我一本书,正是您写的现代长篇传奇《二十四不孝》,书中有这样的表述是吧?

  杨永信:是的,螳螂是地球上最无情无义的动物。公螳螂和母螳螂交配成功后,母螳螂会毫不犹豫地咬掉丈夫的头,食其肉,以滋养胎中的幼卵。一段时间后,母螳螂顺利产下一堆幼卵,它趴在幼卵上,从尾部分泌出一种粘稠的营养球,幼卵就靠吃母亲的营养球逐渐长成小螳螂。由于母亲不吃不喝,体内的营养球也渐渐枯竭,最后流出的都是她的体液和内脏,小螳螂就这样把母亲吃光而长大了。因此,螳螂这种昆虫永远不会有蚂蚁、蜜蜂之类的那种蓬勃向上的小社会,更没有从长辈不断沿袭和积累下来的智慧,只能是永远单一的生命传承。

  齐向宇:真的很形象。能让我们分享一下您对这些现象的分类剖析吗?

  杨永信:当今的“啃老”现象大致可分为下面几类:物质啃老、精神啃老、乖乖啃老、螳螂式啃老等。现在我谈谈“啃老”现象形成的原因:

  一是来自对子女的过度娇惯。自幼,孩子就在被高度宠惯中打下了极度自私的思想意识。他们认为父母、长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做不好就是罪过。孩子从小不懂感恩和情义,渐渐长成了父母身上的寄生蟹。

  二是来自社会的原因,主要是“文革”前后极“左”思潮对传统孝道的破坏。当下的祖父母辈,“文革”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极“左”思想的污染,甚至很多人都亲自参与过批斗老师、批斗父母和亲属的事情。那段时期正是这些人世界观形成的阶段,中华传统孝道被当成“封、资、修”加以批判,沿袭五千年的孝道理念被破坏了,社会细胞因缺氧而萎缩,造成了有些人世界观的畸形,致使他们在后来教育子女中没有一种正确的指导理念,不是溺爱,就是暴力惩罚。

  三是劣等家庭基因的沿袭。曾有一个故事很明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一个人的老母亲因年老多病,吃饭时总打碎饭碗,当木匠的儿子就给她做了个木碗。这时老太太的孙子看到了,也照那个碗做了一个。父亲问他为啥又做一只木碗,儿子说,等你老了给你用的。由此,父亲受到了极大教育。这个老太太有个好孙子,如果也是个不懂孝道的孙子呢,这不孝之举岂不就成了这个家庭的劣质基因而传下去了吗?

  四是来自交叉“感染”的原因。现在一提到“啃老”,似乎都能摆出一百个合理的理由,买不起房、买不起车、钱不够花、物价上涨等等,似乎一切都能成为子女“啃老”的口实。谎言重复一百遍都能变成“真理”,谬误一旦被大多数人肯定,也成了合理。许多原本对孝道还很尊崇的人,也慢慢被感染了,认为孝不孝无所谓。

  上述四个因素,造成了当今“啃老”现象的蔓延。最可怕的是第四个因素,它使“啃老”合理化,大有延续下去的趋势。这种“啃老”合理的意识是社会病毒,它颠覆了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分裂程序,最终将毁了社会肌体。

  齐向宇:有人把自己不孝的原因归罪于社会,认为自己没有钱,有钱也能孝。孝道和金钱有关系吗?

  我听说的《二十四不孝》一书出版后,引起了不同的争议。去年初,重庆某家影视公司的一个编导跟您联系,想把此书改编成系列电视剧,让您把样书寄去。两个月后,这个项目被“枪毙”了,具体是什么原因呢?

  杨永信:是董事会没通过。据我了解,董事会成员80%以上是80后的年轻人,他们普遍对这本书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眼下是多元社会,孝与不孝是个人问题,没有必要小题大做。甚至有人说,我也想孝,拿什么孝啊?我要是千万富翁,也可以让父母吃香的,喝辣的,住别墅。可我现在连住房都买不起,谈何孝道?但是我认为,孝敬父母和自己是否富裕并无直接关系。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是个腐败分子,他贪占了千万元,也没让乡下的老母亲脱贫呀!

  著作被“枪毙”这件事对我震撼很大。我想到过此书出版后会引起不同的反响,没想到会遭到如此地抵触。于是在今年的“辽海讲坛”上,我着重讲了孝道和金钱的关系。我给大家讲了《二十四孝》中“拾葚异器”的故事。古人蔡顺在兵荒马乱的逃荒路上,甭说金钱,连起码的果腹都难做到,蔡顺去拾桑葚充饥。他把成熟的黑桑葚和没熟的红桑葚分两个篓子装,熟的给母亲吃,生涩的留给自己。连赤眉军都被他的孝道感动了,主动送给他白米和牛。

  齐向宇:看来,表现孝道有很多方法,并非只有让父母享受荣华富贵一种方法。去年我看到一则新闻,是南方某小镇,哥仨给老母亲过生日的故事,很是感人……

  杨永信:我知道,那位老母年轻守寡,养大三个儿子,现年八十,三子都已成家立业,有的还事业有成。为给老母亲过八十大寿,三个儿子都跃跃欲试,想大办一场。可老母亲一生节俭惯了,不想浪费。三个儿子一商量,孝顺孝顺,顺占一半,为满足母亲的心愿,他们决定带母亲到全国各地去旅游。于是会水电焊的大

  儿子专门做一台旅行脚踏板车,母亲在上面能躺能坐,十分舒适。哥仨带上母亲出发了。哥仨轮着蹬板车,一路当导游给母亲讲解,方便时还打打零工,赚点盘缠。十个月下来,他们走遍了全国许多旅游胜地。母亲很是高兴,说我这半辈子的辛苦值了。

  父母年老了,由于身体原因,难免糊涂,不能盲目地顺,但这不是你不孝顺的理由。在你人事初懂的幼年,父母并没有因为你不懂事而厌烦你,而是不厌其烦地耐心教你,一句话都百遍、千遍地教,他们为你的一点点的小进步而兴奋不已。如今你也该回以报之,跟老人耐心讲解。更何况老年父母的唠叨往往都是无私的大爱,是教训和经验,是担心和忧虑,是用他们的人生经验为你的生命旅途导航。不管对你有没有用,大爱之心,天地可鉴,你不能不耐烦,无权不耐烦,就像当年面对咿呀学语的你,父母无权不教一样。

  孝道是企业文化的母体

  齐向宇:孝道传承到今天,仍然闪耀着炫目的光彩。虽然现在有关“道德危机”的议论很多,但仍有“绑”着母亲去上班,抱着继父上大学等孝敬典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接下来请您谈谈企业文化的建设,您觉得孝道和企业文化有直接关系吗?

  杨永信:专事国学研究的翟鸿燊教授有句名言:“小孝能治家,中孝能治企,大孝能治国平天下。”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人文素质,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根本素质。孔子曰:“能敬者谓孝;和颜悦色者谓孝。”作为一个团队,能敬与和颜悦色是团队胜利的基本保障。而能敬者与和颜悦色者,必是出于孝道之家。只有孝道之家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孝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母体,是检验企业雇主和雇员道德品质的天尺,更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孝道培养了这些高素质的人才,他们又把孝道带进了企业文化。试想,连父母都不敬的人还能敬谁?

  儒家文化倡导仁、义、礼、智、信,而这些根本的利他的做人理念,正是企业文化赖以发展的内核。仁者:员工之间的诚至相待;义者:共求大益,忘却小利;礼者:爱人爱己,大家风范;智者:虚怀生智,集智生威;信者:一诺千金,言出必行。如果做到这些,这个团队岂能战之不胜?

  齐向宇:有一位叫李淑芳的民企老板,主张孝文化。她说孝文化能激发感恩之心,感恩能带来能量互换和共赢的职场氛围。这些年来,出现了许多怪现象,比如“富士康十五跳”、“舍命付薪”等社会问题,这和企业文化的衰退有关系吗?

  杨永信:孝道是企业文化的母体,同时企业文化又直接受制于社会文化。这些年来,社会上拜金主义,利益至上的风气,严重地打压了企业文化的正能量。由于企业文化的衰退和软弱,员工面对利益的纠葛和心灵空间的挤压,不能用正确方法和手段捍卫自己的权益,才出现了一些类似“富士康十五跳”之类的惨剧。荀子云:“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此等灵魂鸡汤如能通过企业文化传导给每个员工,也许上述悲剧就会减少很多。也有人说,企业文化是老板用来奴役员工的软刀子,是管理者规范被管理者的催眠剂。这个定论是不正确的。如果真是那样,这个企业文化绝不会为企业员工所认同,没有认同体,就不能称为是一种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该是有双重性的,它既是企业能量的发动机,又是企业员工的精神支柱。在这种文化的润泽下,企业得以蓬勃发展,员工精神舒畅,工作热情高涨,利益得到保障。如果想要建设此等优质的企业文化,离开孝道这个母体,便无法完成。

  齐向宇:今年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这是一件令人振奋的大事。孝道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但孝道只是影响公民行为规范的准则,上升为法律层面却是历史空前。由此可见,我们的政府正在做一件亘古大事,正为逐渐步入老年社会的几亿老年人铺路搭桥。那么您认为这个法律的出台,对正步入老年社会的中国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杨永信:我很关注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几乎逐章逐条地研读过。应该说,这部律法经过修改后更具体,更利于执行了。有的地方很细,细到“常回家看看”都在律条之例。更多的是该部法律几乎条条都落到了实处,少有雾里看花的现象,比如老年人保险、异地就医、健康服务、老龄产业,无一不规定得明明白白。

  最令老年人欣慰的是第五章第五十五条中的“老年人赡养问题、抚养费、养老金、抚恤金、医疗费以及婚姻等纠纷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及时立案、审理和执行。”这个条款中提到的问题,是以往老年人生活中遇到的基本问题,又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比如赡养费问题。一个妈养大八个孩子,八个孩子养不活一个妈的事时有发生,尤其在没有养老保障的农村,这种现象更多。在什么情况下妈能告儿子?告了又能怎样?谁愿意家丑外扬?以往,往往是法院判决儿女给父母赡养费,可执行起来却很难,甚至母子关系成了仇敌。有了新“老法”,儿女们要明白对待父母不但要在经济上赡养,精神上还要安慰,生活上要关照,否则就触犯了法律。

  还比如养老金、抚恤金、医疗费等问题,也是老年人经常遇到的头痛问题。有的单位以经济效益不好等种种原因,对退休的老年人欠交养老金(单位交的部分),对已故老年人拖欠抚恤金,老年人状告无门,有门无法;赢了官司也拿不到实惠。现如今一切都在律条中款款在目,只要触犯了老年人的权益,只要接到起诉,人民法院会立即依法立案、审理和执行。以往,支撑老年人权益,仅仅依靠道德准绳这个支点,现在又有了法律这个基石,中国未来的老年社会,并非秋风花落去,而是晚来夕阳红。

  齐向宇:有了这部法,推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人士是否该“照照镜子洗洗澡”。比如员工要“常回家看看”,你给不给他“常回家”的条件?另外,老年人的生活有“法”的保障,那么弘扬孝道还有那么重要吗?

  杨永信:有一个未婚的员工,就住在父母家。下班后他去泡网吧,老板像他父母一样心急,雨夜中跑了十家网吧,终于把他领回家。由此看出,企业推行孝文化不是“吹吹打打贴标语”,而是情、理、法融而为一的践行。法律是给不守法的人准备的。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壮大,更要靠的是一种神圣精神和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没有健康文化的民族,就无法建成真正强大的社会。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中,有糟粕,但更多的是精华。比如我们的国学、道学和儒家文化的主要精华,都是中华民族脊梁内的骨髓,是我们必须延续和充实的部分。有了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法治和社会层面看,我们的社会是进步了,但从社会道德角度看,人伦这列历史的战车在滑坡。新“老法”只是个杠杆,别住了下滑的车轮。但真正地保障老年人的权益,该是全社会共识的、遵守的孝道准则。多年来,我们民族对孝道这个学科,缺课太多了,要尽快补上来。目前全民族都在抢着补课,这很好,比如雨后春笋的国学班,各大媒体的道德栏目等等。但我也有一种担心,害怕它会流于形式。有人为夺人眼球,拿孝道做秀。比如有的电视台,弄一群孩子当众给父母洗脚,像是演戏,为演出成功,在家演练了无数次,累得父母不断给端水、倒水。此等做秀不仅不是弘扬孝道,更是对孝道的亵渎。

  齐向宇:可不可以这样说,孝道是一种神圣的感知,是人类传承的接力赛,绝不是做秀。要想让我们这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重扬孝道的民风,首先要从孩子抓起。那么谁来教育孩子?

  杨永信:当然是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可我们的许多家长和老师还缺课呢,怎么办?那就该像建国初期“扫盲”一样,全民补课。谁给我们补课,补什么课?这就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国学,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精华。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从小就在心灵中种下孝道的种子,才能使我们的家庭健康,民族健康,社会健康,国家健康。

  新“老法”出台了,下一步就是落实和执行的问题。我觉得,首先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弘扬孝道。各学校都该恢复德育课中的孝道学科。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对不尊重“老法”者进行行政干预,如:不孝者不提干、不重用等措施,在这个领域挂上“道德重地,无德免进”的牌子。在各级领导阶层,也该把公德和孝道纳入对干部的考核内容,这样对政府的公信力和反腐败也是一种必要的举措。

  什么时候,我们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只是一条警戒线摆在那,基本无人去触碰,我们的社会才到了一个高尚的境地。我还是那句话,法律是给不守法的人准备的,道德才是规范国人心灵的准绳,而孝道正是道德的纲。

  文/齐向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