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奢侈品真伪之惑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电商,奢侈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1-06 14:11
到目前为止,在京东、亚马逊、当当等网站上,依然可见在2012年曾声明自己未授权电商的那些品牌,包括天梭、施华洛世奇等
中国人对奢侈品的消费热情正空前高涨。
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简称贸促会)最新发布的报告,自2008年金融危机时,中国市场开始逆向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预计到2015年,中国内地奢侈品消费市场销售额达到1000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
奢侈品消费中,仅有20%发生在国内实体店,而高达57%的是海外消费,另外23%则通过海外代购发生。
爱奢侈品,又不想负担国内专柜的高价,也不便出境购物,网购便成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选择。实际上,海外代购也多半是通过淘宝上的个人卖家完成。
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一需求,京东、亚马逊、当当等B2C网站近年来纷纷开卖欧美大牌,不同于其他电商的站内推介,京东甚至还成立了独立的奢侈品网站360TOP。与此相应的则是走秀网、唯品会、尚品、寺库等奢侈品类垂直电商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即便是真的进了授权专卖店,也说不定会买到假货,更何况是网购。2013年9月,《上海证券报》报道说,一女明星在英国花了70万元买到了一个假包。可见,即便是纵横于奢侈品圈的人也会失手,就别提普通消费者了。在只能看到图片和文字描述的情况下,根本无法辨明真伪。
网购之后,各种怀疑也纷至沓来,从包装、观感、触感、质量等方面判断自己在电商处买到假货的消费者屡见不鲜,然而一众大牌在纷纷声明未授权电商售卖产品的同时,专柜又拒不提供验货服务。
这让电商销售的奢侈品真伪成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罗生门。
LV与淘宝联手打假背后
2013年10月11日,淘宝网与法国奢侈品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简称LV)在法国巴黎宣布签署备忘录,称双方建立积极合作机制,共同打击淘宝网平台的假货销售。比如,“即时通知以及撤销该商品宣传网页”。
这并非首次。自2010年始,淘宝就与路易威登开展定期会晤、互联网维权、联合打假等一系列合作,2013年还协同公安部门发起专项系列行动,并处理了一批涉假产品。
2011年底,美国品牌Coach和淘宝也曾有过类似的合作。为“挤兑”淘宝假货,Coach还在天猫商城上开了旗舰店,以明正身。不过,由于运营状况不佳,两个月后关闭。
与真Coach的黯然离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款的麦迪逊系列MADELINE E/W系列真皮手包,Coach中国官网售价4950人民币,美国官网售价398美元(约合2425人民币),而在淘宝上可以找到众多低至300多元人民币的“海外代购正品”。在淘宝输入关键词“Coach”,在销量排序中最高的卖家,包含多种颜色的同一款包30天内售出了579件,卖家声称是在海外工厂店和折扣店代购。这样持续稳定的货源,显示出了卖家强大的组织能力,可能令一些B2C商家也自愧弗如。
本刊记者在淘宝输入关键词“LV”后,并未发现像Coach一样价格低廉到不可思议的“正品”,在价格排序后,最便宜的LV包—钱包,价格也在1000元人民币以上。但是,仍有一些小卖家用“1v”蒙混过关,贩售价格300多元的LV手提包。可以看出,淘宝与LV“即时通知以及撤销该商品宣传网页”还是起了一些作用。至于能维持多久,尚需时间来检验。
淘宝网在给本刊的回复中称,作为一个社会性难题,并不是因为淘宝网的存在而出现了假货,而是假货借助了网络交易这个新兴渠道。而淘宝也为此组织了一支2000多人的打假团队,2012年,淘宝网共处理侵权商品信息8700万条,处罚会员95万余人次。
不过,卖LV假货的风险可能远比淘宝的处罚严重得多。2012年,LV在中国市场开展一系列打假行动。去年7月起,LV陆续将南京莱迪广场、杭州华美达酒店以及合肥太阳城商场、重庆香港城等商场以侵权为由告上法庭。有的个体卖家卖几百元至几千元的假包,被索赔高达50万,甚至70万元。
2012年,爱马仕与另外一家奢侈品牌近日都在美国纽约曼哈顿法庭打赢官司,两家公司同时起诉一些中国工厂非法复制其商标,仿制两公司商品,为此这些中国公司分别向两家奢侈品牌各赔付1亿美元(约6.36亿元人民币)的赔偿款。
曾代理过LV等多个国际知名品牌知识产权官司的罗杰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罗正红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对于此类造假售假行为,LV的态度是“零容忍”。“大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很重视,尤其是随着中国大陆市场日渐成为他们的主要销售区域,他们的这种打假投入也越来越大。每年都有很多这样的案例。”
从2012年发生的案例报道中可以看出,LV是有专门的打假团队,而据报道,Coach在中国也有一支专业打假队伍,不过Coach官方拒绝对本刊回应此事。
B2C:“没得到授权也是真货”
随着B2C网站开卖奢侈品,由于大商家具有较高品牌信誉度保证下的自有供应体系,加上较低的售价,受到了许多冲着真货去的买家追捧。
然而,自2011年起,天梭和当当就“货源”问题隔空交火之后,B2C网站似乎也不那么令人踏实了。
2011年6月,当当网以7.5折叫卖正品行货天梭表,没想到却被天梭迎面扇了一耳光。天梭中国官方随后称“并未授权给当当”,那么“行货”一说被否定了。一向口无遮拦的李国庆则在微博上挑衅说“没得到授权也是真货”。这惹怒了对方。天梭中国随后声明:只有从天梭特约经销商处购买的天梭表,才能享受天梭的全球联保服务。天梭及天梭在国内的授权服务中心将不会为当当网所销售的产品提供任何保质服务。
这只是个开始。
2012年3月初,施华洛世奇(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对外声称,公司目前为止没有在中国地区内授权任何网站销售施华洛世奇的产品。之后,LV、GUCCI、Coach、Prada等品牌也相继证实,从未授权国内任何网站对其商品进行销售。
交火越来越多。
2012年8月,卡地亚国际有限公司在上海浦东法院起诉网上百货商城一号店及其入驻商户侵害商标权和不正当竞争。
化妆品电商聚美优品曾经爆发过大范围的假货风波,兰蔻曾指这个网站上销售的相关产品未经授权。
2012年6月,爱马仕CEO帕特里克·托马斯曾说:“80%在互联网上以爱马仕之名售卖的商品都是假货,这绝对是耻辱。”
但对于爱马仕的这一指责,奢侈品电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却并不以为然:“只要不是正规授权的他们都说是假货。”
到目前为止,可以看到,在京东、亚马逊、当当等网站上,依然可见在2012年曾声明自己未授权电商的那些品牌,包括天梭、施华洛世奇等。
既然未经授权,货源又是哪里来的?是否真货?
“货源始终是电商一个绕不开的难题。绝大部分本土电商都没有获得奢侈品牌的官方授权,他们的货品来源主要是奢侈品牌的欧美批发商、海外奥特莱斯等渠道,一些小的电商网站甚至通过简单的海外代购,用随身携带的方式补充货源。”走秀网CEO纪文泓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纪文泓称,“走秀网的货源自品牌商官方授权、国际电商公司、国际百货公司,以及品牌代理商,经过走秀海外团队的谈判和甄选,确保来源可靠。”
2012年2月,“第五大道”CEO孙亚菲曾在新浪微访谈中说:“根据中国法律,无论是在线销售或是店面销售,并不需要品牌授权,只要商品完成了物权转移,这种销售就是合法的。”
罗杰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罗正红则告诉本刊,这种来自于海外批发商的货品属于“平行进口”(一般是指未经相关知识产权权利人授权的进口商,将由权利人自己或经其同意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投放市场的产品,向知识产权人或独占被许可人所在国或地区的进口)。而销售“平行进口”的产品是否“有罪”至今还没有司法司法定论,而在国际上这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至于这些“非授权”的到底是不是真货,就真的是“罗生门”了。在网上,类似于在电商网站买到了“假货”的投诉信息非常多,但真正有所定论的几乎没有。原因是,没有任何奢侈品牌提供验货服务。
“起源资本”合伙人雷中辉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这是奢侈品目前在中国售后服务的缺陷,但消费者仍然还有其他的选择。“起源资本”投资的以二手奢侈品寄卖为主营业务的寺库网目前正在布局类似的业务—鉴定前来寄卖的奢侈品,也可以进行一些产品维修和维护。这家公司拥有一个由国际专业鉴定师组成的团队。
“有些卖家拿来的东西被鉴定出来是假的,但是我们不会说是假的,只能委婉地说不适合在我们这里上架。”雷中辉说。
当鉴定有了初步结果之后,实际上,消费者可以选择维权,无论是跟电商谈判,或者是去奢侈品牌在中国的打假部门投诉,都不失为解决的办法。
电商与大牌走向和解
与前两年势如水火相比,进入2013年,电商与奢侈品大牌之间的气氛有所缓和。
继正式得到顶级奢侈品牌菲拉格慕(Salvatore Ferragamo)授权后,走秀网还获得了世界最大钻石珠宝电商Blue Nile中国在线市场销售的独家授权,2013年8月又获得意大利时尚奢侈品牌FABI官方授权,以及美国时尚品牌Fossil官方授权。
“我们近期还签约了顶级设计师皮具品牌LANA MARKS,以及在欧洲拥有4000多家门店的专业户外服饰和潮流品牌PROTEST。目前,我们还正与多家知名国际品牌洽谈中,接下来会有一批新的品牌上线。” 纪文泓说。
京东官方则回复本刊称:“京东上所售奢侈品均为正品,其中大部分奢侈品已从渠道商处获得授权,销售都是合法渠道的,并且保障一定的售后服务。此外,近期我们还将和派赛菲特等国际品牌达成战略合作。”
在纪文泓看来,电商是奢侈品拓展市场的最好选择。“中国除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外,三四线城市都对奢侈品有较大的需求。去三四线城市开店成本很高,一时很难铺开,且如果没有众多品牌同时进入,无法形成群聚效应,这时电商会成为一种补充。前几年可能这些顶级品牌还有所观望和犹豫,但现在,越来越多重量级的品牌意识到电子商务是零售行业的未来。”
走秀网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12年上线到现在,菲拉格慕在走秀的销售额已经上升了15倍。而消费者购买之后可以到菲拉格慕专柜进行维护和保修。
然而,当初走秀与菲拉格慕的合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增进了解的过程”,因其对品牌形象维护方面有很多顾虑。
正如这段时间媒体对“星巴克”咖啡定价太高的指责一样,如果按这个逻辑套用在奢侈品大牌上,恐怕它们更加难以招架。众所周知,这些奢侈品大牌的定价中,绝大部分并非成本,而是品牌溢价。因此,他们最在意的不是提高销量,而是维护自己的品牌价值。或许可以这么说,他们不在乎多卖一个几万块钱的包,却更在意多卖一个几百块钱的仿冒包。
从一个角度来说,奢侈品牌还不是那么急于拓展中国市场—从贸促会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奢侈品消费中,仅有20%发生在国内实体店,而高达57%的是海外消费,另外23%则通过海外代购发生,也就是说,奢侈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从广义上来讲,只是实际销售额的20%,真实的数据,是这个数字的5倍。
如果没有那些高昂的关税及再加上销售过程中需缴纳的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等费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物品完税价格表》,眼霜、睫毛膏、面霜、乳液等化妆品的税率是50%,1万元以上的高档手表的税率是30%,箱包类奢侈品的税率是30%—中国大陆的奢侈品定价与国际接轨,那么这些打“价格差”的制假售假者或许会减少很多。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于在2013年8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时提到,下一步将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将部分严重污染环境、过度消耗资源的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等纳入征税范围,并调整消费税征收环节和税率。
对此,贸促会的上述报告建议调整奢侈品关税结构,降低中、低档奢侈品关税,对部分国内没有产能但需求高的高档奢侈品适度下调关税和消费税,改变大量消费额流向境外的局面。
也许,局面会朝另一个方向发展。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瑜,特约撰稿付汶卉、岳家琛丨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