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长大后就能成为苹果?

  小米自己的应用商店根本无法实现苹果APP Store那样的盈利能力,至于到底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并且能帮助自己盈利,恐怕小米自己还没有想清楚

  有一种粉叫做果粉,还有一种粉叫做米粉。果粉为果而狂,米粉则为米而狂。果粉的苹果由乔布斯创造,而在大洋彼岸深受感召的“雷布斯”则创造出了地地道道的中国特产“小米”。

  不过,米粉或可理解果粉的狂热,果粉却可能永远无法理解米粉。

  iPhone5S刚刚发布时,由于中国首次进入了苹果的首发阵容,果粉们激动到不行,一时间“土豪金”一机难求—据说在北美都买不到,所以中关村和淘宝上一度炒到一万多块。

  但是,资深果粉只要略微回忆就会发现,这阵势无论从强度还是持续度上来讲,都和当年iPhone4还有4S推出时不能比了,谁让中国市场在苹果的地位上升了,距离消失了,美也消失了。

  不久之后,一个小伙伴就在微信上展示了他吃完饭遛弯时顺路在家门口的中国联通营业厅轻松买到的“土豪金”,并称它其实并没有传说中那么“亮瞎眼”。

  最失落的是苹果黄牛。想当年,由于苹果新品发布的时间差—中国市场总要迟上个一年半载,在这段空窗期里,从美国和香港流进中国内地的产品总要加价个一两千块“尝鲜价”。到如今,苹果越嚼越没味儿了。与此同时,黄牛们惊喜地发现了新大陆—小米手机。

  小米的横空出世曾经不被多数人看好。尽管,小米的创始人雷军将乔布斯奉为神明,并且小米最初的发布会几乎被称为苹果发布会的翻版—一样的简约风格,一样的黑色背景,一样的孤傲男人在台上独自讲解PPT,一样拥有一群狂热粉丝(据观察,这些粉丝并不输给职业的娱乐粉)。这也是为什么雷军到后来变成了“雷布斯”。

  之所以说雷布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小米也做和苹果一样的饥饿营销。为这事小米被许多人喷过。一些人问,小米凭什么做饥饿营销?一些人说,小米做饥饿营销绝对是死路一条!

  但是,从第一代小米到如今的米3,小米仍然在持续“一机难求”的热闹景象。在红米手机发布的当天,到场的嘉宾和米粉们每人收到了一部红米手机作礼物。在会议结束的时候他们才感受到这份礼物的珍贵—闻风而至的黄牛们守在门口,以最高1400元/部的价格收购红米手机。要知道,官方售价才799元,这么算下来,溢价竟然高达75%—如果这些黄牛不是米托儿的话。

  10月15日,TD版的米3在官网开抢,10万部手机在86秒内售罄。一周后的10月22日,30万部米3整装待发。针对“饥饿营销”的质疑,小米特地开放了谷歌统计数据,并请来媒体现场直播这场“盛事”。数据显示,在开放购买前10分钟时小米网站同时涌入用户达100万,在12点开放购买前每分钟涌入人数超过377万。

  小米的联合创始人黎万强仍将这归结于产能有限:“手机行业就是海鲜生意,手头有海鲜一定要卖出去,有撑死的没有饿死的。”

  这话或许可信。毕竟,手机不是楼盘,捂在手里是绝不可能升值的。在手机圈儿里,除了苹果之外,似乎没有什么保值品。在过去的年代里,诺基亚、摩托罗拉价格抽风似地往下掉的情景想起来还是让人心寒。

  供求的严重倒挂让黄牛们感到了草丰水美。淘宝上16G的米3平均加价1000元销售—这款搭载了NVIDIA·Tegra 4处理器的TD版手机官方售价为2399元,红米手机则以1300元的价格销售(仍高于官方售价60%)。

  一个未经证实的坊间传闻称,很多黄牛参与了米3的开放购买,最早黄牛使用抢号软件,后来当小米采用手机号绑定和验证码后,黄牛党开始转向人工抢购,甚至有黄牛包下整间网吧,以50元每人的价格雇佣学生为其抢购手机,抢下再加50元。

  小米为什么这么抢手?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如果试着分析,最浅显的是,从配置上来看,小米的手机总是同一时代价格最低廉的,拿米3这部旗舰机跟三星配置最相近的Note2,S4相比,官方售价差了一半左右。跟苹果比,除了5S之外,即使是号称低端机的5C也比米3贵了近一倍。

  从使用体验上来讲,在安卓手机里,小米并不算差,用户的需求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当然,小米的成功还取决于有力的营销策略。尽管,许多人仍然不能接受小米的持续热销—不久前曝光的小米2S手机自燃事件对小米似乎毫无影响(小米官方回复称,已委托泰尔实验室进行检测,结果还没出来)。

  数据显示,2013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为440万部,高于苹果的430万部,然而却只能对三星的1550万部望洋兴叹。因此,从品牌效应上来看,小米虽然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现象,但真正想实现商业价值,还需努力。

  以低售价和较少的销量来看,小米手机的利润率显然会比苹果、三星等低得多。对赚钱的问题,雷布斯曾一再表明,小米将来要靠服务赚钱,而不是靠硬件。

  这也是对苹果精神的一种领悟。苹果从一个奄奄一息的、装逼小众的硬件制造商而一跃成为让全球追捧的超级品牌,靠的不光是硬件上的设计—尽管,乔布斯重新定义了手机,重新定义了电脑,而在iPhone之前,iPod已经独领风骚好几年。但是,在这些产品的背后—iPod搭载着iTunes赐予了数字音乐产业真正的生命,而iPhone搭载着App Store则改写了软件产业的模式。

  在神一样的硬件设计能力之外,苹果更令人称道的是这神一样的商业逻辑。实际上,无论是盒子还是电视或者是电脑,在这看得见的物件之外,真正能产生想象空间的还是那望不见边界的在线应用及服务市场。毕竟,硬件的利润实在有限(PC产业甚至被划为了“夕阳产业”),不然IBM为何要放弃赖以起家的硬件业务转而做IT服务呢?

  但现在,小米自己的应用商店根本无法实现苹果APP Store那样的盈利能力,至于到底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并且能帮助自己盈利,恐怕小米自己还没有想清楚。至少从目前来看,小米的精力更多的还是放在硬件上—机顶盒、智能电视。依照其一贯的低价策略,盈利前景依然堪忧。不过,比小米还着急的小伙伴们纷纷帮它算着账,有说它一部手机大概能赚800元左右,并不是可怜兮兮的“成本价销售”。此外,从成本上说,小米采用网络直销,这比苹果到处开体验店又省了一大笔钱。当然,无论如何,扩大销量和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是小米想要成为苹果的基本前提。

  如果说,今天的小米取得了某种成功—更多的是品牌效应,这并不单是它自己的成功,而是国产手机的成功。在以前的那个年代,当诺基亚和摩托罗拉、三星在中国三分天下时,哪能见到国产手机纵横的身影(“手机中的战斗机”如今想来也只是一句口号)?

  然而现在,在国产手机领域,华为、中兴、步步高VIVO、OPPO、魅族、联想等品牌无论在产品品质还是市场占有率上都足以与许多国际品牌比肩。而在一千个哈姆雷特看来,必定有比小米更出色的国产手机,拿一些不是很主流的品牌来说,比如在影音方面,小米恐怕无法与VIVO的旗舰机型Xplay相媲美,而从设计上来看,OPPO的Finder也具有国际范儿。

  今天,如果不是小米,而是别的国产品牌,无论是谁,都值得琢磨,也值得兴奋。即便小米长大了只能成为大米而非苹果,也用不着失望,只要它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文丨张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