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话樱花

  武继平

  武继平:日本九州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日本公立福冈女子大学教授。著有《异文化夹缝中的郭沫若》、《中国现代文学与九州》、《创造社作家研究》、《神秘的日本文化心理》等:译著有《日本文学百家》、《日本现代诗歌选》、《东方的忧郁》、《当我们的眼睛相遇的时候》等。

  贵旅时代的樱花,有着明显的贵族烙印,它暗示着高贵、王权。初春时节,在豪华奢侈的古风庭园里,王公贵族们喜欢在小桥流水畔或樱花树下追逐嬉戏、男欢女爱……到了江户时代,樱花开始走向平民大众,各地的朝山修行者不断将原生态的野山樱大虽移栽到日本各地的某些“圣地”或“灵场”,直接导致了野生山樱树走进了城市。

  要是在日本,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你问任何一个日本人日本国花是什么,回答肯定是樱花。

  其实,日本迄今为止并没有法定的国花,即樱花并非日本的国花。既然樱花不是日本的国花,那为什么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认定它是国花呢?

  所谓国花,应该具有某一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日本的樱花也不例外,即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指代。然而,将樱花视为日本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在日本步入现代社会以后的事情。就连那首中国人亦耳熟能详,用古筝伴奏的日本民谣《樱花≯,尽管它旋律古雅悠扬,但歌词却是现代人根据19世纪的日本童谣改编的。相比之下,日本国歌《君之代》的歌词,则出自公元8世纪平安时代的和歌,所反映的文化底蕴也要古朴厚实得多。

  平安时代:贵族移栽野山樱

  日本社会大致经历过三大质变性发展阶段。首先是古代贵族社会,然后是武士社会,再后来是明治维新后诞生的资本主义社会。可以说,在日本现代市民社会诞生以前,统治阶级的意志绝对代表了国家意志,也限定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基调。

  自古以来,金菊都被视为日本皇室的象征,所以金色的菊花在日本被赋予了高贵而神圣的品格;而梅花则是古代日本文人墨客吟诗作赋时尤其喜爱的对象。在公卿贵族统治的时代,知识分子独钟梅花,除了效仿隋唐文化、附庸风雅之外,还因为可以假借雪中绽放的冬梅形象,来表达自己不畏权贵的孤傲姿态。相比之下,樱花的形象则要古朴得多。首先在古代,樱花不是人们观赏的对象,而且几乎都野生在山里,故与城市无缘。由于古代日本农耕社会跟原始萨满教的内在关系,人们更看中樱花暗示“五谷丰登”的图腾作用,而几乎无视它作为花的美学意义。

  比喻可谓人类共通的认知方式,例如把漂亮的女人比作花。西方男子渴望获得自己的心仪热烈而奔放的爱情,敌独钟玫瑰;东方人更看中女人的典雅和矜持,所以偏爱兰花。东瀛扶桑花样繁多,在我们尤其熟悉的种种花卉中,恐怕只有樱花不被用来比喻女人的美貌。

  隋唐文化传到日本以后,掀起了全面模仿大唐、向中华文化看齐的高潮,日本皇族和公卿贵族们不仅学会了“律令”治国,还学会了吟汉诗、作汉文。直至汉字孕育出“假名”(纯日语文字),日本的传统韵文和歌及散文体文学才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这一时期,时代酿造出了绚烂的日本宫廷文化。在日本和歌风靡的平安时代,樱花被王公贵族们从山里移植到庭园,并获得了新的美学含义。

  贵族时代的樱花,被作为男女之间爱情的一种陪衬。这一时期的樱花有着明显的贵族烙印,它暗示着高贵、王权。初春时节,在豪华奢侈的古风庭园里,王公贵族们喜欢在小桥流水畔或樱花树下追逐嬉戏、男欢女爱。表达含蓄可谓日本诗歌的传统,真情编织在诗歌的余韵里才算上乘。樱花虽然每每出现在男女唱和的连歌里,但它跟庭园里的小桥流水和假山怪石一样,只是一种烘托人类情感的道具罢了,并不具备精神层面的具体指代作用。

  江户时代:樱花也入百姓家

  即使在日本贵族文化登峰造极的平安朝,樱花也未被作为独立的视觉审美对象。在接下来长达几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这一现象依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直到日本社会进化到江户时代,樱花才作为一种纯粹的视觉观赏物走向庶民大众。当时虽然实行“士农工商”的身份等级制,但商业文化的迅速崛起和武士阶层在经济上的日薄西山,让身份地位低下的百姓有史以来第一次扬眉吐气,他们的喜怒哀乐开始作为社会主流文化而积淀下来。

  这个时候,各地的朝山修行者不断将原生态的野山樱大量移栽到日本各地的某些“圣地”或“灵场”,直接导致了野生山樱树走进了城市,同时,樱花树的规模,也从原生态的零散状态和极少数贵族的个人占有突变为成片成林。

  江户城(明治时代以后改称东京)里的人性格有点特别,喜欢以“老江户”自诩,有几分像我国的“者北京”,其性格特征可以一言以蔽之:耿直爽快,绝不拖泥带水。自然环境中樱花的生态恰好反映了这种性格:从初春乍暖还寒之际静悄悄长出花蕾开始,到某一天毫无预兆地怒放出所有的辉煌,樱花树无不让人震撼。然而,赏花人惊愕未已,樱花却又于一夜之间谢落殆尽,不知引出了人们的多少感伤。

  然而,樱花花期虽然转瞬即逝,却反衬出生命的珍贵。这就是日本人对樱花生命意义的深刻解读!地道的江户人天生有一种武士的凛然气质,而这种气质的表现极致,则反映在生与死的精神层面。人活在世不怕短暂,只要轰轰烈烈:即便是退出生命的舞台,也绝不拖泥带水、哀怨连连。

  樱花暗合日本人的生死观

  樱花是孤独的女王,永远开得那么冷艳而凄切。伫立在樱花树下,抬头仰望,满目的樱花呈铺天盖地之势怒放,让人疑是漫天彩霞。须臾之间,春风拂来,摇落梢头粉色的花瓣。俗话说“花落无声”,而樱花谢落的姿态却有另一种婀娜。女人指甲般大小的樱花落地固然无声,但花瓣告别人间的方式却是那样让人揪心。风乍起处,数不清的花瓣随风漫舞,在人们的视线中纷纷扬扬,划着曼妙的弧线,然后无声地倒向大地的怀抱。有心之人,才能体会到樱花通过飘逸所传递的美的感伤。

  樱花的另一种谢世方式更让人肝炀寸断:昨夜挑灯赏樱,亲朋好友围坐在樱花树下痛饮。夜半归家,不知阵雨袭来。翌日清晨才发现樱花昨夜的辉煌于一夜之间被风雨摇落,竟片甲无存!晨曦里,湿漉漉的地面躺满了残损不堪的花瓣。

  在日本人心中,似乎生与死不是对立的概念。樱花的花开花落,让日本人悟出了热爱生命和无惧死亡的人生观,似乎跟中国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形成鲜明对照。樱花就孕育了这样一种精神。难怪日本作家樨井基次郎在小说《樱花树下》(1928年作)开篇就写道:“樱花树下掩埋着男人的尸体”。作者是要揭示一个残酷的事实:美不会无缘无故登峰造极,其背后必定有某种存在为这种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如果从平安时代算起,日本的赏花传统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樱花从贵族的庭园走进了平民百姓的生活,其文化内涵之最,是日本人在樱花里寄托的理想生死观。从这个意义上讲,樱花在日本更多地被视为男子汉的精神象征。

  樱花具有“生”与“死”两个对立方面的深层文化含义。冬去春来,大自然复苏之后,第一个表情就是草木吐露新芽,接下来才有了绿叶的铺展和鲜花的绽放。然而樱花却反其道而行之:初春乍醒,樱树枝梢上已花营密布:待到大自然一片新绿之时,樱花便毫无保留地释放出自己的全部生命.然后借着风或雨,把美丽和忧伤一把一把地洒向人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