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治国”的挑战

  • 来源:廉政瞭望
  • 关键字:政策治国,多元化,执行力
  • 发布时间:2013-12-17 09:08

  一些学者在分析中国快速发展的时候,将政策归结为根本原因。政策在中国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但“政策治国”是有前提条件的。

  首先决策者要掌握全面的信息;其次政策执行者有很强的执行力,愿意服从政策;最后政策对象具有较高的同质性,相互差别不大。当这三个条件都完备的时候,政策就能取得设计的效果。

  这三个条件是很难同时满足的,所以在中国又出现了“政策实验”、“因地制宜”、“鼓励创新”等措施,以改善政策僵化。

  随着社会利益和观念的多元化,“政策治国”会遇到越来越多的约束和挑战,不仅会影响到政策目标的实现,而且会导致整个体制运行绩效的滑坡。一些政策的负面后果已经开始出现,典型的如购房政策的反复调整,引起市场恐慌,乃至离婚高潮;土地政策的执行,造成农民土地被强制性剥夺,产生“无地农民”现象以及大量信访事件。几乎每一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这充分说明“政策治国”的环境在发生实质性变化。

  就政策过程而言,决策者、执行者以及政策对象也在发生重大变化。首先是决策者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下降。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权利意识与质疑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在于决策缺乏科学性民主化,或者是“拍脑门决策”或者是“纸上谈兵”。政策效果越差,决策者的权威性就越低,反复出现,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另外,决策群体的条条分割严重。中国的绝大多数政策都是由作为条条的职能部门制订,然后主要由作为块块的地方政府执行。各个职能部门出于各种原因,决策过程相对封闭,或者只考虑单一的政策目的,或者只重视本部门职能的实现,虽然提高了执行力,但忽视了政策的广泛影响。

  政策执行者利益诉求也在强化。执行者是由各种激励机制推动和规范的。目前的问题是执行者自我利益过度物质化,超出了激励机制的能力,提高了政策执行的成本。

  最后,政策对象越来越多样性。社会正在快速分化,不同社会群体对于政策的反应不仅有差别,而且会因为政策的实施产生新的相互矛盾,从而限制政策设计目标的实现。

  既然社会环境、政策要素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那么就应该改革现有的过度重视“政策治国”的思维和行为定式,真正走向“依法治国”。改革是一个系统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目前最重要的要做好以下三个工作:

  要建立决策信息统一平台。在中央层面统一各个职能部门掌握的数据,形成统一数据库,为科学决策提供客观真实的信息,避免不同部门的政策矛盾,提高决策协同性。

  要提高政策的原则性,扩大执行的自主性。政策不是规定,而是规范与引导,要给予执行者更大的自主性,使之能在政策的整体框架下发挥更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要改善政策评估,不仅重程序,更要重结果。这样才能避免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形式主义以及“以政策落实政策”现象。(作者为中央编译局研究员)

  文/杨雪冬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