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遐想

  • 来源:廉政瞭望
  • 关键字:古老身份,罗布泊,过度修饰
  • 发布时间:2013-12-17 09:48

  早上跑步,遇到件趣事:园子深处有条僻径,少有人涉,我跑过去时,一切正常,可原路折返时,忽然眼前一晃,一条亮晶晶的丝拦住去路,一只大蜘蛛正手忙脚乱。原来,趁我来去的间隙,它已在两棵树之间设下埋伏。我不敢惊扰这桩阴谋,在欣赏够了这个自以为是的家伙后,吹起口哨,绕道而行。

  我忍不住对这个园子刮目相看,因为在它过度修饰和整齐的外表下,仍活跃着一股野性和生物激情,蛰伏着某种未知和悬念。尽管细微,但在我眼里,已扭转了这园子的气质。

  我亢奋的秘密在于:我撞上了大自然的网。蜘蛛要俘获的不是我,等来的却是我,在它眼里,我和它是平等的野物——荒野的成员,它奖励了我一个古老身份,一个鲜活的生物身份。

  这个细节还激起了我对“野性”的遐想。何谓野性呢?为何人们一边毫不犹豫地清剿着身边最后一抹野趣,一边又憧憬着“可可西里”“罗布泊”式的荒凉?

  环境学家罗尔斯顿说:“每一条河流,每一只海鸥,都是一次性的事件,其发生由多种力、规律与偶然因素组成……例如,一只小郊狼蓄势要扑向一只松鼠时,一块岩石因冰冻膨胀而松动,并滚下山坡,这分散了狼的注意力,也使猎物警觉,松鼠跑掉了……这些原本无关的元素撞到一起,便显示出一种野性。”我觉得,这是对野性最好的阐述。野性之美,即大自然的动态、偶发和未知之美,它运用的是自己的逻辑,显示的是蓬勃的本能,是不受控制和未驯化的力量,存在于人类意志之外。

  有些著名植物景点,像香山红叶、玉渊潭樱花、北海莲池、钓鱼台银杏……每年某个时节,媒体都要扮演花媒角色,除渲染对方的妖娆,并叮嘱寻芳的路线、日程、方案等。比如春天,玉渊潭网站访量就会激增,早、中、晚樱的花讯像天气预报一样。美则美矣,但这种蜂拥而至的哄抢式消费,尤其被人工“两规”——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的计划性绽放,加上门票交易,使得一切酷似演出……这些风物我涉猎一次后,便没了再访的冲动。

  而荒野的特征,即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有一次,观摩一档电视旅行节目,其中一期在云南,有一镜头:主持人在路边摘了一朵花,兴奋地喊:野玫瑰!我说:你若发现一朵“不知名的花”就好了。一个带观众去远方的背包客,我希望她走得狂野和不规则一些,能采集到大自然的一点野性,如此,才堪称“在那遥远的地方”。远方的魅力和诱惑,在于其美学方向和都市经验相反,而玫瑰一词,文气太重,香水味呛鼻,让我想起情人节、酒吧或花店,它甚至扼杀想象。

  文/王开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