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鸣锣开市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碳交易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2-24 12:39
欧盟碳交易用了几年时间筹备,中国只用了几个月就上线交易了
2013年11月28日早9点,北京市环境交易所鸣锣开市,一场属性特别的商品交易引发关注。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购买京能集团2万吨碳配额,完成了北京市第一笔碳排放权交易。
碳交易是国际社会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可协同治理大气污染,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相应减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等大气污染物。
眼下,用市场化手段代替行政命令,解决中国资源环境问题已逐步达成共识。不久前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发改委已经着手研究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北京则是全国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
筹备两年,七个试点
就在北京碳交易启动的五天前,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华沙会议刚刚闭幕。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分歧,在气候资金和损失损害补偿机制等核心议题上,实质性争议未能解决。
相比发达国家在气候适应问题上难以兑现的承诺、迟缓的行动,中国及时启动碳交易,被部分外媒视为将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
从华沙会议参会归来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低碳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潮流和各国新一轮经济、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无论从顺应市场发展潮流,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应尽责任,还是从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实需要来看,我们都必须加快推动低碳发展。”
在国家层面的低碳战略规划下,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已经过近两年的准备。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通过标杆配额分配法调控相对总量
“欧盟碳交易用了几年时间筹备,中国只用了几个月就上线交易了。”德国柏林生态研究所、世界银行碳交易专家Josh Magolis感叹。
而据本刊记者观察,中国对于碳交易的酝酿,其实为时已久。本刊2008年报道的《中国环境权益产品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中提及,北京环境交易所以及上海交易所在创办期,均以建立碳市场为目标,开始了各种环节和要素的准备。只是当时交易启动的时机,尚不成熟。
解振华表示,在国内7个地区开展碳交易试点,目的是在交易机制、交易规则和核算体系等方面进行技术和机制的创新探索,为中国找到“既适合国情、又简单适用”的市场体系。
北京市发改委委员洪继元指出,北京碳交易市场的总量控制思路,并非对每个行业实行绝对总量。“对电力、热力等公共服务部门,通过标杆配额分配法实行相对总量调控,对生产效率提出较高要求,提高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标准;对占比76.4%的服务业,则实行严格总量控制。”
效法欧盟经验
从碳税、碳足迹到碳汇,市场化的节能减排方式正在逐步逼近。2013年4月,个人自愿减排终端在中国贵阳面世。
相比于尚未真正实现的个人自愿减排交易,超额排放企业则须在环境交易所购买碳排放权,排放企业也可卖出富余的碳排放权配额,达到整体节能减排。
“碳交易市场的推出为控排企业和减排项目提供了新的融资途径。控排企业利用减排技术和工艺以后,可以减少配额,从而在碳交易市场获得资金补偿。非控排企业的资金项目可以产生自愿减排量,通过抵消机制获得市场补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厉无畏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根据欧盟的经验,碳交易市场为欧盟的可再生能源和电力改革提供了很重要的资金保障。欧盟是世界上首个建立区域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经济主体。通过碳排放交易体系,欧盟以最小的成本实现了减排目标。
道是政府开的,锣也是政府鸣的
在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运用市场机制和金融工具实现节能减排,被寄予厚望。
据预测,到2050年,欧盟仅低碳能源产品至少会形成5000亿美元以上的市场需求。
“中国碳市场建设是不可回避的选择。”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负责人张建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中国碳排放总量是全球排放量的25%,新增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60%,中国减排压力很大。目前,欧盟等不少经济体都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各自的碳市场,中国不得不加紧碳市场建设步伐。
全国碳交易市场的部署也是箭在弦上。尽管如此,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认为,应该慎重建设全国碳交易市场,先把试点做好。“我们必须要把碳交易产品的商品属性确定下来,有我们的流动性,有足够的金融机构介入。否则,贸然启动全国市场是很危险的。”
虽然有欧美成熟模式的借鉴,中国的碳交易仍面临自身特有的形态。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在碳市场发展方面还是按照政府主导一切的模式进行,包括敲锣开市,都是政府领导敲锣,“要真正发挥市场作用,仍有矛盾要解决”。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李静︱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