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热衷补贴上市公司的背后

  • 来源:中国报道
  • 关键字:政府,补贴,上市公司,年底补贴
  • 发布时间:2014-01-14 14:45

  地方政府补贴上市公司的最直接原因是保壳的需要,而最终目的是实现自己的就业、公共服务和经济增长等这几个方面的目标。

  2013年11月12日,南宁市政府决定给予*ST南化公司2.9亿元经营性财政补贴。该消息一出,就引起了人们对ST类公司“逢死必补”这一公开秘密的热议。

  2013年10月以来,上市公司开始上演年底补贴秀,截止记者发稿前沪深两市中共有35家上市公司获得财政补贴约11.53亿元。其中,*ST南化成为获得补贴最多的一家,拔得头筹。

  近年来,每逢年关将至之际,财政补贴的公告可谓满天飞,政府补贴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尤其是中小上市公司业绩的中流砥柱。地方政府为何扎堆补贴上市公司、补贴将给上市公司带来哪些影响、上市公司如何健康成长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获补贴原因林林总总

  从目前发布获得政府补贴公告的公司来看,获得补贴的原因林林总总,税收优惠、减免银行利息、产品推广补贴、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等是最常见的,同时还有项目专利获得的补贴以及节能减排补贴和科研专项经费,等等。

  “政府对上市企业的支持力度正在加大,其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大型上市公司的带动,政府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补贴,不仅能够实现更多的就业岗位,更能够顺应扶持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指示。”中投顾问IPO咨询部分析师崔瑜说。

  据了解,近几年,随着中小板、创业板的快速扩容,中小企业上市给地方经济带来的辐射效应越发明显。通过上市,中小企业可以提升经营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并且还能够给当地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税收。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于焕军博士认为,对ST公司补贴最直接的原因是保壳的需要,上市公司是当地的名片,对扩大当地名声和扩大资源网络都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补贴上市公司主要有就业、公共服务和经济增长这几个方面的目标。上市公司都是当地的质优企业、明星企业,对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高额的税收也为政府公共职能的实现提供了保障。所以,地方政府补贴上市公司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己的目标。

  正是出于对经济发展的需求,地方政府对于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仅2012年出台相关政策的地区就涵盖了浙江、江苏、广东、山西、湖北、四川、广西等省份。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马遥指出,从一定意义上来看,政府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补贴,是基于提高企业效率或社会效益的目的,不仅能够实现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还可达到扶持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但是政府对上市公司补贴过于热衷,说明政府完成政绩工程的目的更明确一些。

  补贴之中有风险

  正是由于地方政府和上市公司有着唇亡齿寒的密切关系,因此,上市公司获得财政补贴已成为常态。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目前有些上市公司已经患上了“补贴依赖症”,自身无法健康成长。与此同时,通过政府财政补贴增厚业绩的公司也不在少数。

  据悉,江苏第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新宁物流2009年上市后业绩一路下滑,2011年净利润仅717.83万元,较2010年减少26.68%,而其2009年净利润高达2014.33万元。上市前业绩漂亮,之后“变脸”,包装之术不言而喻。

  “地方政府对于辖区公司上市过于积极,甚至将其列为政绩考核的目标之一,就可能导致为上市而上市。因此,很多不够成熟的企业借助地方政府打造政绩的东风,‘鲤鱼跃龙门般’地上市,上市之后存在着严重的业绩变脸风险。”中投顾问的一名宏观经济研究员告诉本刊记者。

  地方政府为鼓励本地企业上市是给予补贴的一个因素,但政府财政补贴很大部分都是为帮助企业扮靓业绩或者保壳。在已发布财政补贴公告的上市公司中,吉电股份于10月23日发布公告称,收到吉林省人民政府的一次性临时供热补贴1578万元。而该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亏损1386.8万元,这意味着这笔补贴将对冲掉前三季度的亏损额,为公司2013年的业绩带来积极影响。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政府的补贴并不具备延续性,无法改变公司主业长期亏损、利润增长乏力的困境。他建议投资者不要追逐这类个股,以免踩中地雷。

  不论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补贴“大红包”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不言而喻。“政府补贴上市公司存在两方面弊端,其一就是补贴的盲目性,部分地区将有限的财政补贴运用到个别企业的扶持中,导致社会资源流向不公平;其二就是违背市场规则,成为ST公司避免退市的‘救命稻草’,上市公司经营不善,退市或是被重组,都是市场的选择,补贴并不能改变上市公司长期亏损的命运,让其更‘理直气壮’地在资本市场‘圈钱’,而不注重实业发展,最终只会损害市场投资者的利益。”马遥说。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上市公司依赖政府补贴可谓弊大于利,上市公司要想健康茁壮成长,一方面需要自身摆脱政府“输血”依赖症,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采取理性且合理的手段,更加有效率地帮助上市公司。

  不可否认,政府补贴对上市公司而言确实能解一时之急,但这种手段是治标不治本。“无论是政府提供的税收优惠还是财政补贴,充其量能使企业获得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对我国上市公司而言,要根本改变企业的经营局面,还要靠自身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通过创新培养核心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通过专业化形成核心竞争力。”中投顾问的一名宏观经济研究员如是说。

  也有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如果上市公司不能从根本上转换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还不如让其退市。尤其是一些ST公司,年年依靠财补活着,实际上是对资源配置的浪费,也不利于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

  马遥指出,地方政府要更有效率地扶持企业发展,一方面应规范补贴依据,加大对政府扶持行为的监督,这是改善盲目补贴的有力手段;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支出决策过程应该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督,相关的信息披露应该更加透明。此外,企业自身要提高运营管理能力,培育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

  与大多数专家观点不同,于焕军则认为,政府鼓励上市,所以就会给出各种优惠。当公司遇到困难时,政府应当救助,这和美国政府危机时的救助是一样的。但补贴一般都应在大政策下进行,比如节能减排支持,科技进步支持等。即使没有政策,也可以本着一些原则来给上市公司补贴,只要法律不禁止,就可以做。

  本刊记者张利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