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动中趋稳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商业银行,经济
  • 发布时间:2014-02-18 10:20

  ——2013~2014国内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分析

  2013年,继续受到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延续了余额较快增长和占比小幅上升的格局。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和受内外需下降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贷款,依然是商业银行风险暴露的主要领域,同时传统意义上资产质量较好的大型央企也出现了单发性的风险,因此未来潜在风险向上下游产业扩散的趋势仍不容忽视。预计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还将有小幅惯性下行的可能,但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相关贷款的运行依然较为平稳,短期内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较小,未来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走势仍处于可控范围。

  “不良双升”格局延续

  2013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和逾期贷款继续增长且呈现一定的加速状态,但考虑到行业不良贷款率继续处于相对低位,较高的拨备水平也为潜在风险提供了一定的安全保障,因此行业整体风险可控。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较快增长

  从整个银行业的情况看,2013年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为5636亿元,比年初上升了707亿元,已经超过了2012年全年的增幅;不良贷款占比为0.97%,比年初上升了两个基点。至2013年末,行业不良贷款率可能进一步上升至略微超过1%的水平。

  再以上市银行为例,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总体不良贷款余额为4590亿元,较年初上升约569亿元,增幅也较往年明显扩大;平均不良贷款率为0.87%,也较年初上升6个基点(具体到每个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变动情况如图1所示)。虽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增长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得益于相对较低的基数和较为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上市银行总体资产质量状况仍处于行业前列。分机构来看,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率相对稳定,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波动较大,这显示出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投向政策和客户结构的相对亲周期性。

  由于2013年的贷款增速仍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对不良贷款率的升高起到了稀释作用,也继续使行业不良贷款率处于1%左右的相对低位,这一比率在全球范围内也处于较好水平,然而近年来不良贷款余额由持续下降转为较快增长的趋势性改变也应引起业界的充分重视。

  拨备覆盖率小幅下降

  2013年,虽然银行业盈利增速有所放缓,但在不良贷款形势不容乐观所形成的压力下,商业银行仍继续加大了提取拨备的力度,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额增加了1611亿元,至16175亿元,但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并未出现同步上升,三季度末总体拨备覆盖率由年初的295%小幅下降至287.03%。随着四季度不良贷款的继续增长,行业拨备覆盖率也将继续有所下行。

  导致银行业提取拨备与拨备覆盖率变动趋势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不良贷款的增速明显高于拨备的增速,虽然商业银行通过进一步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力度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两者之间的差距,但在不良贷款率缓慢提升的背景下,拨备覆盖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小幅下降。预计未来随着资产质量的波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和拨备“双高”的局面会有所改变,覆盖率将继续向监管要求的正常水平回归。

  从上市银行的情况看,由于资本市场对上市银行的利润增速和不良贷款指标更为关注,平衡利润、拨备和不良率三者关系的要求更高,因此在小幅增提拨备的同时加大核销力度的做法更为普遍。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上市银行加权拨备覆盖率已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较年初下降15个百分点至278%(具体到每个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情况如图2所示)。其中,大型银行由于盈利增长相对平稳,对拨备覆盖率指标的控制也相对稳健,与年初相比变动幅度不大,个别银行还有小幅提升。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利润增长的波动性较大,平滑利润的需求更高,同时相对大型银行更偏重中小型企业的客户结构也使其不良贷款的增幅较高,导致拨备覆盖率下降较为明显。

  贷款组合主要风险点稳定可控

  2013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长出现一定的加速,但资产组合的风险特征并未出现明显的改变,一些亲周期的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是不良贷款发生的主要领域,而在房地产市场向好的大环境下,房地产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质量继续保持稳定。

  部分实体经济企业风险持续暴露

  2011年下半年以来,受到内外部经济环境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亲周期企业和行业的盈利能力出现快速下降,且有向上下游企业扩散的趋势,成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长的主因。

  一是传统不良贷款多发领域的风险暴露依然较为明显。除“两高一剩”行业外,以钢贸等特定行业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不良贷款也增长较快。以江苏省的钢贸贷款为例,2013年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为21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42.3%,且并有进一步向周边地区蔓延的趋势。而从上市银行的公开数据看,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普遍比平均不良率高一两个百分点。即使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这些领域的风险状况并未得到明显的改善,短期内这些领域的不良资产也将出现惯性增长。

  二是部分行业的潜在风险可能开始显现。2013年前三季度,一些新出现的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并未开始大规模显性化,但前期积聚的潜在风险已经开始以单点和偶发的形式出现。其中,光伏、机械设备制造、造船和航运等行业由于受到外部需求影响较大,在上半年已经有企业出现大幅亏损和经营困难的现象。目前,这些企业的贷款即使有逾期,可能仍大量分类为关注类,但如果这种趋势进一步演化,未来这些行业的不良率将快速上升。

  三是贷款风险开始出现向上下游的传统强势企业扩散的趋势。近年来,大型国有企业显示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一直是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重点。从2013年的情况看,即使是央企也不再等同于无风险,随着某些行业(如航运业)经营环境的进一步变化,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央企也开始受到波及。虽然目前央企的违约仍属于个案,但由于这类企业往往贷款规模较大,且涉及较多的机构,对银行业资产质量仍有较大影响。

  房地产贷款较快增长、质量平稳

  2013年,房地产市场继续呈现成交放大、价格回升的态势,行业运行呈现四方面的特征。一是房地产调控政策遇冷。本轮调控以来,调控政策的边际效用正逐步衰减。从“国五条”的效果来看,不仅房价上涨势头未得到根本抑制,反而加重了购房者追涨和恐慌心理。二是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在经济增速走低的背景下,房地产投资仍保持强劲增长,增速较2012年有了大幅提高。上半年,全国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682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3%;其中,住宅投资25227亿元,增长20.8%,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8.5%。三是得益于量价齐升的良好销售局面及融资成本下降,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面持续向好。四是成交量和成交价格在高位平稳增长。上半年,我国商品房成交量创2010年本轮调控以来最高,累计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增速均显著高于近年来水平。在销售向好的支撑下,成交价格也快速走高,百城和十大城市均价环比涨幅迅速扩大。

  从房地产贷款运行情况看,房地产贷款增长再次提速。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启动,2013年前三季度房地产贷款增加1.9万亿元,余额达14.17万亿元,同比增长19%,明显高于贷款平均增幅。其中,个人购房贷款因交易量快速增长而增幅最高,同比多增6931亿元;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继续显示出政策支持的优势而增速领先,同比增长31.3%。

  房地产贷款质量总体继续保持稳定。其中,个人购房贷款在房地产贷款中的占比达67%,且资产质量始终保持较好水平。在近年来房地产贷款政策相对偏紧的情况下,个人购房贷款抵押率普遍较高,贷款对抵押物的比率一般低于70%,为银行贷款提供了较大的安全边际。而经过多年的控制和整顿,商业银行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政策也相对谨慎,借款人一般为资质较好的大型开发商,贷款归还有较好的保障,且开发贷款在房地产贷款中的占比仅为31.8%,即使有个别开发商出现风险,对总体质量影响也不大。

  平台融资渠道拓宽有助于贷款质量稳定

  2013年,政府融资平台信贷和非信贷融资均出现增长,其中非信贷融资已经取代银行贷款成为平台融资的主渠道。在融资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这种结构性的变化有助于推动平台再融资的进程,在平台信贷政策相对偏紧的情况下,为平台还款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但也可能使平台的信用和财务风险进一步积聚。总体来看,平台贷款资产质量可控,但存在潜在风险。

  一是平台的信用敞口仍在扩大。根据银监会统计,上半年全口径平台贷款新增约4000亿元,已超过2012年全年增量(3228亿元)。全国政信合作业务余额8041.88亿元,增长超过3000亿元,增幅高达60.34%。在1~8月份6.15万亿的非信贷融资规模中,除了以平台名义进行的融资外,也有部分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平台公司,预计平台公司在非信贷融资市场的份额超过30%。根据审计署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6月末,地方政府依靠债券和信托进行的融资(含负有偿还责任的负债和或有债务)分别达到1.8万亿元和1.4万亿元。2013年末平台公司总债务水平可能继续有所增加,其中银行信贷仍占据主要部分,而非信贷渠道的融资将保持快速增长(如图3所示)。

  二是平台公司还本付息压力明显增大。一方面,平台贷款已经进入集中还款高峰期。在2012年末的9.3万亿元平台贷款中,三年内集中到期的占35%,而在2013年到期的1.85万亿元贷款中,四季度到期的贷款占32.6%,显示出较大的中短期还款压力。上半年平台公司新的融资中,虽然大部分用于新增项目的建设,但不能排除已经存在一定量的“借新还旧”现象。另一方面,平台融资的财务成本大幅提高。随着平台贷款监管政策的持续加强,非信贷融资的占比到2013年末将达到40%左右,而从实际运行情况看,非信贷融资的成本远高于贷款,信托贷款更是超过10%。在新的融资结构下,预计2013年平台融资的平均成本比2010年提高30%以上,这将使未来平台资金运作的难度大幅增加。

  三是财政代偿压力巨大。由于平台的投资项目所产生的现金流在现阶段仍不足以归还贷款本息,仍需要地方财政提供代偿支持,因此平台贷款资产质量走势与地方财政的能力密切相关。财政代偿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收入和土地收入等两个渠道。据统计,2013年全国地方债务到期还款3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0%,约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50%。而同期地方财政收入增幅仅15%左右。因此,地方政府偿债依赖土地财政收入的程度较高。虽然近期土地价格持续走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方面的矛盾,但在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而土地价格上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土地财政收入与还本付息规模的匹配程度将出现背离,可能导致一定的风险。

  资产质量将保持稳定

  经济增速放缓在短期内将继续对银行业的风险管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在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稳定在7.5%左右的背景下,银行业不良贷款惯性增长的趋势可能延续到2014年下半年,全年不良贷款余额仍会有一定幅度上升,不良贷款率增幅在0.1%~0.2%,不良贷款率可能增长到1.1%~1.2%的水平。总体来看,大量潜在风险同时爆发造成资产质量恶化的可能性很小,但如果GDP增长率接近7%,而商业银行无法出台有效政策对潜在风险加以控制,不排除不良贷款率增长至1.3%~1.5%水平的可能性。

  银行业风险特征没有根本性转变

  2014年,宏观经济走势依然将平稳,银行业风险特征也将维持2013年的状态。其中,受外需冲击较大的小企业和部分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行业的企业暂时仍无法摆脱经营的困境,这些企业的不良贷款增长是未来银行业资产质量惯性下滑的最主要因素;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虽然可能有单发性风险发生,但这两个领域的资产质量依然处于运行平稳的可控状态,并不足以导致银行业资产质量出现大幅下滑。

  一是平台贷款质量保持稳定,但局部地区可能发生违约风险。具有潜在政府信用的平台贷款2014年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但未来的潜在风险依然不容忽视。一方面,随着平台融资集中到期,地方政府将面临更大还本付息的压力。未来平台还款需求的增速依然明显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未来两年到期债务规模仍分别达到2.38万亿元和1.86万亿元。另一方面,由于低层级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较快,导致部分低层级地方政府债务率偏高,截至2012年年底,已有3个省级、99个市级、195个县级、3465个乡镇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同时,在地区收入水平并不均衡的情况下,部分欠发达地区低层级政府的代偿能力已经略有不足。因此,不能排除未来有些地区的地方政府由于短期的流动性问题,而导致平台贷款违约的可能。

  二是房地产市场的良好预期将保证房地产贷款较好的资产质量。2014年,相对乐观的房地产市场形势,将为市场参与者提供较好的增量资金支持,房地产贷款的风险也不会出现大的改变。然而,一些不确定因素也应引起充分重视。如:2013年在有些地区(如温州、鄂尔多斯等)已经开始出现房地产成交萎缩、价格回落的现象,不能排除这些地区房地产价格继续回落或其他地区出现类似问题对银行不良贷款造成影响的可能性。

  潜在风险同时爆发为小概率事件

  从目前状况看,只要宏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实体经济、房地产和融资平台的潜在风险短期内同时爆发的可能性较小。但如果出现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并带动房地产市场大幅走弱的情况,则银行贷款质量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实体经济生产经营困境向银行传导。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冲击可能通过资产估值压力、进出口贸易疲软和市场整体流动性收缩等方式,造成国内企业出现大规模亏损,进而对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产生影响,导致不良资产总体规模增加。

  二是房地产贷款风险加大。我国房地产业价格如果因经济放缓而出现大幅下跌,且跌幅一旦超过银行相关贷款的抵押率,则将对房地产贷款的信用风险造成较大影响。同时,房地产市场走弱也会造成银行贷款抵押物处置出现困难,减慢资金回笼速度。

  三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暴露。以地方政府目前的收入水平完全可以支持平台贷款的偿还,但经济增速过度放缓,则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将出现下降,而地方政府以土地升值收入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土地财政可能难以为继,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将大幅削弱,融资平台贷款违约率也有可能明显上升。

  这三种情况如果同时出现,银行不良贷款率将快速上升。但迄今为止,经济运行中存在许多与上述假设相背离的特征,这表明2014年出现潜在风险同时爆发的可能性较小。

  文/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

  (报告负责人:连平、周昆平;执笔人:许文兵)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