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需理性看待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互联网金融,余额宝
  • 发布时间:2014-02-18 13:28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冲击着中国既有的社会融资格局和影响着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人将刚刚过去的2013年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并随着在业界疯传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107号文)的印发,互联网金融必将引来新的一轮规范与发展。本文试图对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变化、冲击、风险进行一些分析,进而提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

  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变化

  2013年6月,天弘基金与支付宝联合推出余额宝,不到半年的时间其规模就已经突破1000亿元,成为中国基金史上首只规模突破千亿的基金,也引发了众多互联网巨头纷纷试水,互联网金融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蓬勃兴起。互联网企业最基本的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平等、共赢,因而受到无数互联网用户的追捧。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已经并将继续改变我们的生活及其生活方式。

  选择的增加和参与的广泛。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真实地改变了银行独占资金支付、信用中介的传统格局,为互联网客户提供了更加多样的选择。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从无到有,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网上的电子商务交易,甚至延伸到传统的水电气缴费、信用卡还款、转账汇款,乃至涵盖代交交通罚款、基金、保险、理财、支付等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尽管没有传统银行机构的物理网点,但只要人们能够用手机上网,就能参与互联网金融交易,成为互联网金融客户。传统的大型银行经营业务几十年,积累的客户最多不过几十万、上百万,可是一个互联网企业可以短时间内积累几百万,甚至以千万计的客户数量,特别是那些拥有网上购物商城的综合性支付平台。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既不存在地域之分,也没有网点数量多寡的差异,只要增加服务器,通过数据的挖掘和处理技术,理论上用户是可以无限累加的。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已经渗透到连传统银行物理网点都渗透不到的地方,现实的客户拥有量甚至可以超过现有的一些大型银行多年的积累。

  成本的节约和门槛的降低。由于参与人员的广泛性使得规模优势凸显,规模优势又转化为成本优势。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能够提供充分的涵盖客户行为信息的客户基本信息,信息获取成本显著降低,同时几乎所有交易对手方均可在网上和手机上就能处理许多金融交易(而不是亲自跑银行、基金公司柜台或券商柜台),从而可以避开多层次中介环节,提供全天候的便捷金融服务,再一次实现成本的递减。在传统银行购买理财产品,不仅要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而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最低购买要求(最低门槛普遍是5万),以致为数不少的网民其平时的闲钱很难符合购买的要求。而阿里和百度,已经将理财产品门槛甚至降低至1元。上网就能买理财产品,而且进入门槛更低是广大网民对互联网理财产品更为青睐的原因之一。

  体验的差异。在传统金融模式下,银行等金融机构一直居主导地位,客户更多处于被动地位,排长队、收费多一直饱受诟病。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的体验成为了主导,一切都是为了使客户能够更便捷、更高效、更低成本的完成交易。互联网对于金融业的渗透在中国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的关注,重要的原因在于银行业同质化趋势比较明显,没有形成特色化、差异化,不能完全满足大部分人的金融需求,因此,互联网金融以它独有的方便、快捷,能提供当前行业不能提供的便利和服务,满足了普通老百姓、小微企业对创新的需求,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

  马云曾经放言,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来改变银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风生水起,随着中国金融家特别是银行家们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前所未有的关注热议、变化的业务行为模式、对消费者体验的重视等,互联网金融确实给银行带来一些冲击。

  挑战传统银行的固有职能,争夺传统银行的负债业务。一说到银行,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银行基本职能存、贷、汇,但互联网金融大有将这些固有职能从银行与客户的直接联系生生分离的势头,银行如果再不改变,可能沦为支付环节的最后一道工序。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现有金融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了。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冲击着包括银行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理财存款等负债业务,特别是随着电商平台货币基金支付功能的运用和高企的收益率,互联网理财争夺银行活期存款的力度越来越大,很多银行不得不将存款利率上浮到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一路飙升,希冀稳住不断下滑的低成本负债业务。

  摊薄银行利润的趋势明显,加速新一轮的金融脱媒。支付、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财富管理国家一直只特许银行机构来做,吃存贷利差、收取手续费成为其主要盈利模式。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传统银行存贷利差收窄、手续费收入增速骤减,赢利水平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资本市场的发展,证券资产分流了银行储蓄存款,形成了上一轮的金融脱媒,那么,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催生出大量的直接融资模式,又加速了新一轮银行业的金融脱媒。

  冲击传统银行的思维模式。开放、共享、平等、共赢的互联网金融思维,要求现代金融业构建惠及普通大众的普惠金融体系,能够人人参与、公平对待、互惠互利。出于成本、盈利的考虑,传统银行利用其垄断地位和信息不对称的优势,不必推出“私人定制”产品,也不可能对一般客户与高端客户实行无差异服务,盈利的冲动导致存贷利差过大,出现银行盈利能力过强与实体经济陷入困境之间的巨大反差。

  互联网金融带来的风险

  互联网在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填补了传统银行服务空缺、呈现一派繁荣之际,其风险问题也不期而至。据网贷之家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倒闭、跑路的P2P平台超过70家,涉及金额约12亿元,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中国发展实践看,互联网金融的主要风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互联网自身及业务操作环节存在安全风险。由于目前互联网金融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机构实施必要监管,也无备份系统及相应制度安排,加上日常运营内控不到位,客户信息存在较大的泄漏隐患。某些第三方机构一味追求交易便捷,在用户注册时只需要用户在支付机构的页面输入证件信息、银行卡号和在支付机构的账户密码,这种做法难以核实客户的真实信息。有的第三方支付在进行大额资金汇划时,只需用户录入绑定手机收到的动态校验码,甚至是第三方支付的账户密码即可完成大额资金的汇划,未经客户授权就从客户账户上划走巨额资金的案例媒体就曾经多次曝光过,也引发了用户与第三方支付的纠纷,银行也被牵涉其中。

  信用违约与期限错配风险以及不可忽视的法律风险。互联网理财产品能否实现其承诺的投资收益率,到期资金能否安全回流一直是市场争议的一个话题。互联网理财产品投资资产一般都是期限较长的,而负债却是期限很短的,一旦负债到期不能按时滚动,就可能发生信用违约风险与流动性风险。传统银行机构的一大功能就是将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资金,其中的关键是期限错配的程度。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方面主要有: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还没有摆到应有位置,个人信用信息存在被滥用的可能,互联网金融企业倒闭、跑路之后的债务处理没有明晰的处置办法;线上交易的特点使得金融欺诈行为更易发生,且其风险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扩散性;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资产证券化等风险底线问题凸显,且还难以彻底杜绝。

  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思考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变化、冲击和风险,也带来了我们对互联网金融的思考,对下一步的规范充满了期待。

  正确看待金融的本质。现代金融的本质是风险管理,作为银行的客户基本是把风险转移给银行,由银行进行专业化的运作,将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与分散。同时,为了防止期限过度错配导致流动性问题,银行需要接受严格的监管,并有对资本充足率与计提风险拨备的监管要求,以此来分担可能的风险损失。互联网金融确实可以降低一些风险,但它无法吸纳风险,一旦风险事件发生,倒闭、跑路就是其应有之态。

  客观看待互联网金融的作用。互联网金融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在服务实体经济、丰富投资渠道方面发挥了非常特殊的作用,也对传统金融业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成为现有金融架构的有益补充。但互联网金融由于自身缺乏风险管理基因,加上无门槛、无监管的先天不足,行业发展问题开始显现。所以,对互联网金融作用既不能淡然漠视,也不宜过分夸大渲染。

  理性看待传统银行业发展问题。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及其巨大冲击,传统银行业如果无动于衷的话,那么互联网金融就绝不仅仅满足扮演“挑战者”的角色。传统银行业应该增强危机感和机遇意识,加强研究,加大投入,把互联网金融的思维植入到传统银行业发展转型中,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善于运用大数据挖掘客户现实与潜在需求,注重满足客户便捷性需求的创新,敏于发现服务弱势群体的普惠金融机会,以此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

  辩证看待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以及紧随其后的风险积聚问题,应该认真吸取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将规范监管问题提上议事日程,真正做到未雨绸缪。未来互联网金融的规范与监管应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基本要求,充分根据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以及它的风险结构,制定一个适合互联网金融健康成长和科学发展的框架,实现互联网企业自我风险管控、行业自律、行业监管三者的有机结合。

  文/施磊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