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银行理财业务规范年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银行理财
  • 发布时间:2014-02-18 10:25

  理财业竞争日益加剧,网络销售渠道降低了投资者进行价格比对的成本,银行业不得不通过“价格战”来保留和吸引客户。未来一段时期,银行理财资产管理业务和“业务治理体系”改革,将成为银行理财业务转型及投资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

  2013年国内理财市场概况

  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银行数量、发行量、余额均创历史新高。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2013年共182家境内外银行在境内发行理财产品4.5万款,发行银行数量比2012年增加38家,发行量比2012年增长38.9%,其中12月份理财产品发行量超过5000款,创近年来新高。截至2013年年底,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超过10万亿元,比2012年底净增加约3万亿元。

  从发行主体看,5家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发行占比大致相当,接近30%;城市商业银行加大了理财产品发行力度,发行占比达到28%。

  理财产品委托期限以1~3个月为主,3~6个月其次,二者合计占比达到80.6%,低于2012年的82.0%,仍然占据主流。委托期限一个月以内、1~3个月的产品发行占比分别从2012年的5.0%和60.1%下降到2013年的4.23%和59.67%。3~6个月的产品发行占比为21.9%,与2012年持平。6~12个月的产品发行占比从2012年的10.0%增加到2013年的11.65%。除了期限超过24个月的产品之外,各期限产品最高发行量均在年底出现。

  预期年化收益率以3%~5%为主,5%~8%其次,二者合计占比达到90.69%,高于2012年的88%。预期收益率为0~3%的产品发行占比从2012年的6%,下降到2013年的3.75%。预期收益率为3%~5%的理财产品发行占比较2012年的69%有所下降,但仍然接近60%;预期收益率为5%~8%的产品发行占比较2012年的19%出现了显著增加,达到30.72%。

  流动性紧张整体拉高了理财产品收益率。从各月数据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呈现明显的“前低后高”特征。从各收益率档次看,低预期收益率产品发行量减少,预期收益率处于5%~8%之间的理财产品发行在进入6月之后连续大幅增加。预期收益率处于3%~5%之间的产品发行在5月份达到将近3000款的高峰之后出现了持续下降,12月份发行量不足600款。预期收益率处于5%~8%的产品发行在2013年前5个月处于低潮,发行量一直在200款左右徘徊,进入6月份开始出现急剧上升,发行量上升到一个新台阶,12月份发行量超过4000款,达到近年来的新高。

  从收益结构看,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发行占比超过70%,主力地位进一步巩固。近年来,保本型理财产品占比总体呈下降态势,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占比稳中略降,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占比总体呈上升态势。2013年,非保本型产品发行占比超过70.14%,高于2012年的63%,保本固定型产品占比降幅大于保本浮动型产品,二者占比分别从2012年的16%和21%下降至2013年的10.47%和19.39%。三类产品发行量最高峰均出现在12月份。

  从投资目标看,投资标的以利率类和债券类为主,二者发行占比分别是30.81%和27.17%,均略低于2012年发行占比,但二者占比合计接近60%。此外,不能归入股票、债券、利率、票据、信贷资产、汇率以及商品等七类的理财产品发行占比为34.43%。

  “规范”成为2014理财业务发展主题

  改革和规范银行理财业务的投资、运作和管理模式将成为2014年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重要内容。银行理财业务进入资产管理时代,将逐步减少对于通道的需要,银行业和投资者均将从此获益;理财业务或将走向专营机构时代。同时,市场竞争将趋于加剧和泛化,理财产品透明度的提高将加剧,“价格战”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

  理财资管与“去通道化”

  监管部门和银行业将共同推动银行理财产品投资管理模式创新,提高理财产品标准化和透明度、防范风险交叉传染。2013年9月16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中国银行业协会第十三次会员大会上指出:“按照资金供需双方直接对接原则推动理财业务创新。银行理财业务本质上,是受投资人委托而开展的债权类直接融资业务。可建立专营机制,按照相应标准对资金募集、投放、风险等进行严格管理,主要赚取管理费,严禁利润分成,严禁风险兜底,严禁‘脱实向虚’。要实行归口业务管理、专户资金管理、专门统计核算,确保理财产品资金来源和运用一一对应、期限一一对应。”随后不久,银监会批准了首批11家银行开展理财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和债权直接融资工具试点。非标准化债务将得以标准化,转化为债权直接融资工具,在中央结算公司登记托管和交易流转,而投资于标准化投资工具的银行理财资管计划可以实现动态管理和透明化。10月中旬,工商银行推出首款理财资产管理计划,即“超高净值客户专属多享优势系列产品--理财管理计划A款”(编号:ZHDY01),计划发行规模为75亿元。该产品属于开放式、非保本浮动收益型(净值型)产品,每月开放一次,存续期2年,可公告延期。净值型属性要求理财资产管理计划的投资标的必须具有交易活跃的二级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理财资产管理计划的公允估值和定价。10月22日,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已开始在中央结算公司的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综合业务平台正式报价交易。

  在理财资产管理业务中,银行理财产品可以债权形式直接投向企业,对于通道的依赖程度将不断下降。银行业可以此增加理财产品投资的风险控制能力,并更加合理地隔离理财业务与其他业务之间的风险关联,实现理财业务转型。“去通道化”还可以免去或减少通道费用,并将这部分收益转移给投资者,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

  当前银行理财资产管理业务仍处于试点阶段,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规范和解决。比如,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是否属于债券,归哪个部门监管,如何监管?银行资产管理计划是否属于信托产品,如何披露信息?银行业需要努力让投资者熟悉和认可没有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一旦关键问题得到解决,银行理财资产管理业务有望发展成为我国资产管理市场的重要力量。未来,理财资产管理计划的投资范围很可能会逐步扩大,包括进入股市。这对银行业资产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长期来看,银行理财业务最终要向代客理财转变,产品设计、投资研究、资产配置和交易能力对于银行而言将越来越重要。

  “通道”类业务将会受到监管的限制和约束,但不会消失。国务院“107号文”及其相关配套细则出台实施,将对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以及部分理财业务等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业务进行规范,通道类业务和同业融资业务会受到一定影响。然而,通过与信托、券商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银行业可以突破信贷规模限制和信贷业务范围限制,甚至是把资金投向一些受限制的行业和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非标准化、股权类投资业务领域仍然具有较强的优势和灵活性,银信合作、银证合作仍然将是规避监管的重要方式。银行理财资产管理业务并不会完全替代通道类业务。除非监管部门禁止,否则,通道类业务不会消失。

  业务治理体系改革

  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和管理存在透明度低、风险交叉、刚性兑付、违规操作等问题。自2011年起,以“资金池”模式运作、按预期收益率发售成为主要模式。由于存在资金与基础资产不一一对应、期限错配等特征,该模式饱受诟病,以至于招来“庞氏骗局”的说法。2013年3月25日,银监会下发“8号文”,对银行理财产品管理、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规避贷款管理、投资风险隔离、信息披露等问题进行了规范,要求银行业对理财产品进行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4月份,我国债券市场爆出黑幕,监管部门遂对债券发行交易进行了大力稽查和规范。5月9日,中央结算公司以窗口指导的方式通知部分商业银行,即日起自营账户与理财产品债券账户之间,以及理财产品债券账户之间不得办理债券交易结算。5月14日,外汇交易中心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管理关联交易有关事宜的公告》,规定同一金融机构法人的所有债券账户之间不得进行债券交易。7月9日,人民银行下文,叫停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线下交易。规范债券交易的直接目的是减少利益输送,但同时也有助于促进“资金池”模式向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转变。

  2014年监管部门将继续加大力度规范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和管理,当前正在酝酿银行“业务治理体系”改革。网络传播的“107号文”要求金融机构需要将理财业务分开管理,单独建立理财业务组织体系、归口一个专营部门,建立单独的业务管理体系、实施单独建账管理,实施单独的业务监管体系、强化全业务流程监管;商业银行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计提资本和拨备;代客理财资金要与自有资金分开使用,不得购买本银行贷款,不得开展理财资金池业务,切实做到资金来源与运用一一对应。银监会2014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指出,“推进子公司制、事业部制、专营部门制、分支机构制改革,完善业务治理体系”是2014年深入推进银行业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财业务,建立单独的机构组织体系和业务管理体系,不购买本行贷款,不开展资金池业务,资金来源与运用一一对应。”银行业同业融资业务管理办法或将于未来不久公布,银行业通过同业业务发展类信贷业务、规避监管的行为将得到规范和限制,理财业务运作也将受到更多约束。

  银行业将改革和完善业务治理体系,对不同业务实行分类管理。业务管理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将成为银行业务条线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子公司制、事业部制、专营部门制、分支机构制等业务治理方式或将分别被运用于不同的银行业务。财富管理和理财业务、同业业务、自营业务等有可能会实现专营化,银行同业业务权限有可能被收归总行。理财业务专营化意味着,银行需要将全行的理财业务职能进行重组,并设立独立的专司理财业务的部门或机构,实现理财业务机构和运营独立,建立风险隔离机制,单独管理和监管。

  赢者的诅咒

  银行业凭借覆盖广泛的营业网点和便利的电子销售渠道建立无法逾越的销售能力,客户基础也是非常坚实,银行业在理财和财富管理市场中地位难以撼动。当前,银行理财产品已经发展成为国内财富管理市场的主力。

  不论是从银行业整体,还是从单个银行来看,银行业都需要继续不断扩大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近年来,我国居民理财意识觉醒,参与理财市场的投资者数量越来越多。招商银行2013年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88%的中国城市居民已有理财意识、正在或即将进行财富管理,仅仅有12%的居民认为“无需理财”或“投资理财”可有可无;居民的投资也不再拘泥于定期储蓄,而是涉足理财产品、基金和股票等多种投资品类。从数据看,人民币存款于2013年6月突破100万亿元,但每月新增人民币存款及新增人民币居民存款的波动性都在不断增加。比如,2013年3月新增人民币存款4.22万亿元,而4月份则流失1001亿元;2013年2月份新增人民币存款高达1.77万亿元,4月份流失达到9341亿元,10月份流失8967亿元,而12月份则新增1.3万亿元。未来一段时间,存款分流问题和存款余额的波动性很难出现缓解,甚至将继续加剧。同时,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同业存单的推出和扩大将会使得存款竞争趋于复杂化。在存款利率吸引力偏低和存款波动日趋增大的情况下,银行业流动性管理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它们需要大规模发行理财产品来缓解存款脱媒,以应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理财以及互联网理财发展带来的冲击。

  对于单个银行而言,除了要面对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还需要面对来自其他银行的竞争。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银行数量持续增加,一些外资银行也加入了发行队伍。从产品来看,很难让投资者看到各银行的理财产品之间存在重大的差异。银行理财产品大规模兑付已经成为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重大冲击。刚性兑付的存在使得银行理财业务始终无法实现“代客理财”的委托业务本质。理财业务涉及的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偿付风险需要银行业和监管部门密切关注。

  尽管银行业希望居民以存款的形式保有自己的财产,但却不得不持续增大理财产品发行力度;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则意味着,居民存款在居民财产中的比重将不断下降。这类似于“赢者的诅咒”:理财业务越发达,银行业融资来源和流动性管理受到的冲击就越大;冲击越大,越需要发行更多的理财产品。2014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将继续扩大。

  理财价格战

  理财产品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同时互联网应用的普及降低了投资者比对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成本,银行业将不得不争相发行高收益产品吸引和留住投资者,免不了发生“价格战”。

  “大资管”格局日渐成型,理财产品发行主体日益丰富,竞争范围扩大,并趋于泛化。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银行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信托、基金、保险、券商等纷纷加强理财业务发展力度,并通过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联盟扩大理财产品覆盖面和销售渠道。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非银行机构的竞争。特别是,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显示出非常大的潜力和影响。“余额宝”于2013年中上线,到年底客户数量达到4303万户,规模达到1853亿元。

  各类理财产品存在同质化问题,导致价格竞争,降低投资者忠诚度。一方面,较高的产品替代性使得理财产品市场边界变得模糊。各类机构推出具有类似期限、流动性的理财产品,由于相互之间的差异化并不显著,只能以高收益率来吸引客户。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应用日益普及的情况下,投资者的选择和主动性越来越强,网络销售渠道使得产品搜集和比对的成本不断下降。大部分投资者都会比对多家银行的理财产品,然后做出购买决策,他们也会购买多家银行的理财产品。此外,投资者对风险与收益之间关系的认识仍然不够清晰,仍然存在“刚性兑付”的预期,纷纷追求高安全性、高收益、高流动性的产品。招商银行2013年的调查显示,大部分投资者不愿意为收益率低于6%的理财产品承担风险,愿意为收益率为6%~12%的理财产品承担中等风险,只有在收益率超过12%时,才愿意承担高风险。

  延续高收益

  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在2014年将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除了价格战和竞争加剧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特别是,“钱荒”的根源尚未缓解,或将继续发生。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速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2013年底M2余额达到110.65万亿元,银行业备付金水平一直保持在2%左右,并未显示出流动性不足的状态。这也是“钱荒”的发生令人措手不及的原因。“钱荒”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货币政策“善意忽视”、资金配置低效、银行业存款波动加剧、过度使用杠杆和期限错配、大规模理财产品到期兑付、上缴准备金等。当前,这些因素并没有得到缓解,部分因素还会恶化。

  首先,2014年我国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市场流动性不容乐观。2014年,全球经济将继续缓慢复苏,增长进入低速档位,通胀压力处于较低水平,发达经济体财政整顿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成为全球增长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我国正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防控地方债务风险、节能减排、污染治理、化解过剩产能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会对增长和相关行业产生不利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的最核心是“稳中求进、改革创新”,2014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总体平稳,物价形势基本稳定,2013年9~11月以来通货膨胀率连续三个月超过3%,但12月份通货膨胀率下降至2.5%,全年上涨2.6%。人民银行2014年工作会议指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是2014年的工作重点之一。

  其次,姑且不谈人民银行帮助银行业应对“钱荒”的决心问题,实际上人民银行已经是投鼠忌器、进退两难了。2013年12月19日,银行间拆借利率出现全面飙升,央行宣布启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调节市场流动性,但并未公布资金规模。12月20日银行间市场资金价格仍继续上涨。当前人民银行已经陷入了两难境地:在紧急关头,如不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利率就会大幅波动;一味注入流动性,又会引发道德风险,鼓励银行业增加杠杆和期限错配。对于银行业短期资金紧张问题,人民银行很可能仍然将会采取“善意忽视”,区别对待不同银行。2014年初,人民银行扩大了流动性管理工具覆盖面。

  最后,存款利率市场化将对理财产品收益结构产生一定影响。2014年,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将继续沿着“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总体思路来推进。2013年底推出的银行同业存单发行利率高于同期限定期存款利率,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后,我国银行业存款利率很可能会出现上升,而保本保收益型和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相对于存款的吸引力会有所下降。银行业有两个应对方法:一是减少保本保收益型和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发行;二是提高保本保收益型和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

  此外,银行业存款余额波动加剧,同业业务、理财业务仍在快速发展,过度杠杆化和期限错配的问题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监管部门也希望对某些不合理行为进行规范,存款准备金、存贷比考核等监管指标并未出现实质性放松。资金利用效率越来越低,大量资金被配置到低效率的企业和部门,资金向银行业回流的难度仍然很大。

  货币市场投资工具和债券是银行理财产品投资的主要集中地。2014年,货币市场和固定收益市场利率很可能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为银行开发高收益产品提供了基础。同时,市场利率大幅波动将是银行业理财产品设计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大不确定性。

  文/张坤

  (作者单位:华融湘江银行发展规划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