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新挑战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
  • 发布时间:2014-02-18 12:43

  美国QE退出预期和利率市场化是国内外影响深远的两大宏观事件,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构成重大挑战。由于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失业率等关键经济指标逼近美联储目标值,美联储何时退出QE仅是时间问题。对于美国退出QE3的预期,导致国内资本再度外流,2013年6月,外汇占款在年内首次出现负增长,加剧国内金融市场资金面急速收紧,以至爆发疯狂的“6月钱荒”。

  美国退出QE一触即发,国内金融改革马不停蹄,作为金改的核心内容,2013年7月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频出(见表1),推进速度快于市场普遍预期。

  2013年下半年来,国内银行纷纷上调存款利率,以期锁定部分资金来源。9月末,民生银行和中信银行相继上调定期存款利率,其中民生银行各期限存款利率均一浮到顶,标志着利率市场化前夜的价格竞争进入白热化--不仅是城商行和小型股份制行,具有代表性的股份制大行亦加入战团。在利率藩篱的保护下,商业银行更多受到交易账户利率风险的威胁;利率市场化风雨欲来,使得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不再高枕无忧。而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经验表明,利率风险管理不善是银行陷入困境、乃至破产倒闭的重要原因。

  可见“一浮到顶”的不仅是利率,还有利率风险。在此大背景下,先求生存,再图发展将是每一个银行家必须思考的问题。

  监管资产负债管理的五大趋势

  近年来,境内外监管机构针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并正朝着精细化、实时化的方向发展。不断趋严的要求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更具挑战的外部监管环境。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十分重视资产负债管理领域的监管,近年来不断发布及修订相关法规。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强化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计量要求及缓释工具的应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流动性成本、日间管理、流动性覆盖率(LCR)等是巴塞尔委员会日益关注的领域。各国监管机构亦逐步出台相应监管法规。中国银监会陆续制定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相关领域的指引及管理办法,并于2013年10月发布新版《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从监管的发展态势来看,境内外监管机构在以下五个方面不断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领域的监管:

  趋势一:明确流动性成本的计量。流动性成本从被忽视变为监管必须项。2010年,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率先出台《流动性成本分摊指引》。香港金管局和中国银监会随后分别提出流动性成本的计量要求。从各国监管趋势来看,监管机构普遍要求商业银行在内部定价、业务考核中纳入流动性成本计量,以防因过度追求业务扩张、短期利润而放松对流动性风险的控制。

  趋势二:细化日内流动性管理。日内流动性的指标化管理将是未来几年的监管重点。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12年7月首次发布咨询文件,并在2013年4月正式推出《日内流动性管理监管指标》,重点阐述了日内流动性的具体监测指标、压力情景测试、关键的应用问题和报告的频率四方面内容。各国监管机构将会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监管条例,对本国相关条例进行细化。

  趋势三:关注风险的“次轮效应”。监管要求在压力测试与应急计划中考虑 “次轮效应”。“次轮效应”,或者称为“第二波冲击”,是指银行在短期内遭受的第二轮压力。欧洲作为2008年金融危机重灾区,监管机构在危机发生后首先提出相关监管要求。随后,香港金管局亦于2011年出台相关规定将其纳入压力测试及应急融资计划的考虑范畴。

  趋势四:不断提升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量要求。考察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对“经济价值”的影响。因为无法完全体现利率变化对银行中长期的影响,监管正从传统的评估利率移动情况下收益的变化,转为计量经济价值的变化。香港金管局在《利率风险管理》中强调,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应从收益及经济价值两种角度评估。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就实施《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指引》答记者问时特别指出,经济价值比收益更能体现利率移动所带来的风险。

  趋势五:优化流动性监管指标。监管持续完善流动性覆盖率、存贷比。从2010年首次提出流动性覆盖率(LCR)监管概念,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及补充。中国银监会也采纳了“巴塞尔协议Ⅲ”流动性标准对流动性覆盖率的大多数调整内容。银监会在2013年10月发布了新版《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从指标上来,在保留存贷比的基础上,将流动性覆盖率(LCR)的达标要求修改为2018年底,并取消了净稳定资金比例(NFSR)的监管要求。从计量工具来看,对压力测试、应急演练等做了更详细的阐述,以图进一步促进商业银行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合理匹配资产负债结构,增强商业银行和整个银行体系应对流动性冲击的能力。

  总体而言,在资产负债管理领域,尤其是流动性风险及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领域,相关监管法规不断完善,监管要求不断提升,这将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加严苛的监管环境,也使得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上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八大挑战

  复杂的宏观环境,加速的金融改革,趋严的监管条文,无不指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经验来看,资产负债管理正是在外部因素的推动下逐步成熟,从负债管理到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从被动管理到主动资产负债管理,直至今日形成了相对完整却又不断演进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挑战一:如何建立与银行发展相适应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2010年以来各类银行存款定期化趋势显著(见图1)。世界经济持续疲弱,企业与个人的避险需求增加;银行业逐渐感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压力并提前锁定部分存款。客户与银行两方面共同推动了存款结构向定期化发展。

  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市场竞争同时推高了银行负债成本(见图2)。2012年6月7日,人民银行宣布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调整为1.1倍。时至今日,城商行与股份制行纷纷一浮到顶,给银行带来巨大的负债成本的压力。

  存款定期化和利率上浮是存款成本上升的两大直接原因。我们认为,当存款上浮区间进一步放开,若盲目一浮到顶将对银行盈利造成严重威胁。

  缺少利率管制保护下的商业银行如何抵御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带来的冲击将成为中国银行业重要、严峻且急迫的课题。面对挑战,商业银行应建立与总体发展战略相统一,与本行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挑战二:业务多样性导致期限错配管理难度加大

  负债成本上升和监管限制(以存贷比为典型代表)逼迫银行提升风险偏好,从而更侧重理财产品和同业业务(见表2)。从理财投向上看,货币市场和同业存款基本能够做到期限匹配,非标部分则成为期限错配的重灾区。负债端的回报要求和短期资产回报收敛,恰推动理财账户向更长期限更高收益突飞猛进,资产端的流动性风险便随之危机四伏。(见图3)

  针对新形势变化,商业银行应加强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建设,加强主动资产负债。在运营层面,可运用同业存单、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作为负债端和资产端实现主动资负管理,缓解期限错配风险的重要抓手。

  挑战三:如何建立中央司库管控机制

  伴随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进一步推进,以及银行转向精细化管理,银行司库管理将承受愈来愈大的压力。

  从全球实践来看,司库在全额资金管控的基础上,同时对全行的流动性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等进行集中化的管理。

  从国内现状来看,国内除大中型银行之外,大部分区域性银行尚未建立有效的司库及全额资金管控机制,分散的流动性及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低效的资金利用效益,使其在未来市场竞争格局中将处于极度不利的境地。

  同时,明确的司库定位是司库管理有效性的另一前提。从全球实践来看,不同银行对司库的定位,一般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或两者兼之(见图4)。对于国内银行而言,商业银行应结合管理目标及管理现状,进行司库顶层设计,实现流动性及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集中管控,以及全额资金管控下的全局资金最优化。

  挑战四:如何优化利率定价

  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利率定价权还给了商业银行,但国内银行存款定价能力薄弱,仍处于起步摸索时期,找不到存款定价的参考价格是行业的共性问题。多数中小型银行出于稳定和增加存款的目的,将各期限存款利率上浮到顶,反观部分外资银行的差异化定价,反映出中资行存款定价的成本和财务约束意识的明显不足。

  国内银行贷款定价能力不足,是受制于风险管理能力和管理会计能力。一言以蔽之,管理粒度不够细。风险系统和管会系统只能支持到产品一级,做不到逐笔逐客户,而管理细度恰恰是成本加成定价法的灵魂。

  2013年9月24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工作会议召开。最优贷款机制逐渐浮出水面将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向风险溢价聚焦,风险管理和风险定价能力将继续成为银行贷款定价能力提升的最主要挑战。

  商业银行应推动利率定价向客户关系型定价方法发展,通过客户细分和客户综合贡献度衡量等基础建设,以及差异化的竞争手段,避免利率一浮到顶带来的成本压力。

  挑战五:如何优化FTP机制及流动性成本计量

  国内大中型商业银行大多数已经实施了FTP系统,但仍有银行抱怨FTP系统的上线并没带来管理上的显著提升。究其原因,问题是出在FTP的机制本身,而不是系统(见表3)。

  为防止资金套利,以及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存款利率放开,应用全行统一的FTP曲线是长期趋势。银行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难点,是全产品范围的FTP定价,以及“流动性成本”的精确计量及分摊。

  挑战六:如何实现备付金的差异化管理

  银行的备付金是高流动性的银行资金,以备不时之需。合理的备付金持有量,能够帮助银行实现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盈利性的双重目的。

  从表面看,备付金比例的高低与银行融资手段的丰富度有直接关系。中小型银行的融资手段较为单一,一旦出现流动性问题将面临致命打击。而大型银行具备较为丰富的融资手段,往往保持较低的备付金比例。

  进一步看,国内银行的备付金管理仍然缺乏精细化管理手段。目前,国内银行备付金管理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主观性强、科学性和差异性差等。即使是同一家银行,不同分支机构的存贷结构、业务复杂程度各不相同,总行对资金来源丰富程度不同的分行采取统一的备付金率显然是不科学的。银行应建立有效的备付金额度及成本计量模型,进行备付额度的合理设置。

  计划经济式的管理模式不再适用,银行应在增加融资手段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分支机构的存贷结构、业务复杂程度,进行差异化的备付金管理模式,寻求流动性可控,与资产收益最大化之间的最佳平衡。

  挑战七:如何实现满足监管及银行内部管理要求的压力测试

  如何应用监管规定的压力测试场景,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普遍难题。

  首先,是监管规定了大量的测试场景,包括十三类流动性风险压力场景及多类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压力场景,商业银行应同时对各风险要素的相互作用,实施多轮压力测试。

  其次,是如何设置合理的压力测试方法。根据国际领先实践,从场景类型来看,分为银行单独危机、市场危机、混合危机等三大类,并考虑次轮影响;从承压程度来看,应就轻度、中度、重度场景,设置不同参数。银行普遍面临压力测试设计的大量实务问题。

  最后,是如何应用压力测试的结果。作为利率风险及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手段,银行应将压力测试结果与应急计划、流动性储备紧密相连,设置合理的储备规模及资产组成,实现风险偏好下的资金运用最大化。

  挑战八:系统能力有待提升

  利率及流动性风险的管控、现金流分析、模型的应用,均需要系统的支持。和大型银行相比,城商行更需优化现有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功能,实现在满足监管前提下的内部管理能力的提升。问题的关键在于选择国外厂商成熟软件的基础上,如何完成适合本行特点的客制化。

  与此同时,银行要推进差异化的利率定价机制、各类成本细项的计量以及客户综合贡献度的衡量,无不需要良好的数据支撑。

  展望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向纵深发展,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挑战将进一步转向如何对存贷款成本进行精确测算、如何快速支持利率的调整和差异化定价等深层次课题,商业银行需要结合信息化银行建设规划蓝图,未雨绸缪,提前研究规划和系统部署,取得市场的先机和主动。

  文/彭子杰、张杰、杜剑敏

  (作者单位:德勤管理咨询公司)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