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血管保健,远离跛行

  • 来源:家庭医药
  • 关键字:血管保健,晚年生活,错误治疗
  • 发布时间:2014-03-04 13:05

  ——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教授 张望德

  有资料显示:在我国60岁以上的人群中,由外周动脉阻塞引起的慢性下肢动脉缺血发生率为17%~20%,其中截肢率超过5%;若是吸烟或合并糖尿病,截肢率竟然超过20%!为了普及周围血管疾病的知识,加强人们下肢保健的意识,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记者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张望德教授,请他介绍如何——

  天气日渐暖和,家住南宁的李老师接到电话,说小区里一帮老姐妹相约明天去植物园游玩。李老师抚着自己的腿,叹息着说,自己腿病发了,走不了几步路就痛,没法去……

  生活中,像李老师这样的情况十分普遍。有的老人走500~1000米会感觉腿酸胀,休息一会儿之后又可以继续走,但是走差不多相同的距离后又会感觉酸痛。很大部分老人并不会把这当回事,认为是年老体弱、缺钙所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市朝阳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张望德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实际上,这很可能是腿部动脉硬化、狭窄的早期信号。”

  腿脚不力是信号

  张教授解释说:“步行是种运动,运动就需要氧,氧要由血液运输。血管狭窄,血液运输不过去,氧供应不上,小腿缺血,自然会出现酸痛的感觉;休息过后,血液供应充足了,就不会感到疼痛(编者注:这就是中医说的“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一般这种症状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老人自己也不会在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半年到1年),他的跛行距离会缩短,缩短状况与血管病变情况有关,如果动脉狭窄相对较重,那么跛行距离很可能缩至500米、200米,甚至100米。”

  “如果此阶段患者仍未引起重视,或者因非专科医生经验不足而给予补钙等错误的治疗,病情会继续发展到静息痛期,患者可表现为下肢重度发凉、麻木、沉重,即使不行走足趾也有疼痛感,夜间尤重,常使人难以入睡,身心健康严重受损。继续发展则为坏疽期,因下肢严重缺血导致小腿溃疡或脚趾发黑坏死,最终将面临截肢。”张教授严肃地指出。

  法国名医卡萨尼斯说过:“人与动脉同寿”,这说明血管的健康与人的寿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血管也在慢慢变“老”:最初常常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它是一种进展性的全身性疾病,若发生在供应心脏的血管——冠状动脉并且堵塞血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冠心病;当发生腿部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就叫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常不被人们重视,但它却是一种能导致患者截肢甚或死亡的严重疾病。

  “总的来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多种致病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或者血脂异常者,以及50岁以上的吸烟者要特别警惕此病。”张教授提醒道,“60岁以上的人,以及高危人群应该定期接受下肢动脉血管超声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腿上动脉血管病。”

  保腿救肢办法多

  虽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致残率较高,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保腿救肢并非难事,具体可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张教授介绍:“一般来说,药物是治疗动脉硬化的基础,如果症状不明显且血管狭窄不严重,可以先用药物进行治疗。但药物只能延缓血管慢慢变狭窄的过程,所以中晚期患者应选择搭桥手术或血管腔内治疗等。”

  下肢动脉硬化严重的患者可以接受手术治疗,如动脉内膜剥脱术,就是用切除动脉管腔内硬化斑块的办法恢复血流;还可以采用下肢静脉代替动脉搭桥或采用人造血管搭桥的办法恢复血流。但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做血管搭桥手术,比如当狭窄闭塞累及腘动脉(膝关节水平)以下中小动脉时,普通搭桥手术常难以进行。

  血管内支架治疗是运用先进的微创技术,在血管腔内放入特制支架,将血管狭窄或闭塞部分撑开,恢复下肢血流。这种治疗方法无需开刀,操作简单,痛苦小,疗效好,又可重复治疗,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主流方法,特别适合于年老体弱又不愿采用传统手术的患者。

  “然而,支架手术仅仅解决了腿上一段血管的问题,如果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因素仍然存在,还会对血管内壁造成损伤,就如同被淤泥阻塞的河道,清除淤泥,疏通河道,只能解燃眉之急,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因此,‘三高’患者需要在支架术后坚持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调脂药、降糖药和抗血小板药物。”张教授着重指出,“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波立维、西洛他唑等)的目的是防止血液变得黏稠而形成凝血块。支架的植入在保障血管通畅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血管内皮有轻微的损伤,而损伤的内皮会沿着支架重新长起来。此时,血小板又开始帮倒忙,在损伤的地方聚集起来,可能再次堵塞血管。所以要用抗血小板药物来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

  自我保健是基础

  虽然血管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衰退老化,但只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自我保健,做到科学饮食,合理锻炼,动脉硬化便有望得到延缓和逆转。为此,张教授介绍了如下几个方法:

  1.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

  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对预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调整血脂代谢均有禆益,是预防本病的一项积极措施。体力活动应根据身体情况、体力活动习惯和心脏功能状态来安排,以不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和不引起不适感为原则。体育活动可循序渐进,不宜勉强做剧烈运动,对老年人提倡散步(每日1小时,分次进行)、做保健体操、打太极拳等。需要长时间坐着时,可以在脚下垫个小凳子,高度在10~20厘米之间,这样可减轻对腿部血管的压力。

  2.合理膳食

  年过40岁者即使血脂正常,也应坚持低胆固醇、低动物性脂肪的饮食习惯。张教授结合自己的经历介绍说:“我的早餐通常都离不了1杯牛奶、1碗燕麦粥,牛奶可以补充足够的蛋白质,而燕麦中含有的膳食纤维则是调节血脂、降低坏胆固醇的重要物质。午饭我会尽可能地多吃几种叶子菜,以摄入充足的纤维素和维生素。另外要做到细嚼慢咽,因为人的饱腹感要在20分钟左右才产生,放慢吃饭的速度不仅能让唾液充分分泌,帮助消化,还能避免在无意识当中吃得过饱。”

  3.适当保暖

  适当对下肢保暖,可以增加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改善症状,但应避免过冷过热刺激,过热可增加组织耗氧量,过冷可使动脉痉挛,加重缺血,使疼痛加重。值得一提的是,患有糖尿病和已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的老人泡脚时,水温不宜过高,因为患者感觉神经麻痹,对温度不太敏感,易发生烫伤。

  最后,张教授说,春天已经来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希望读者朋友,尤其是中老年朋友高度重视血管保健,保护好自己的下肢,更好地享受明媚春光,安度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记者 邱婷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