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公司办厂的尴尬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外贸,办厂,尴尬
  • 发布时间:2010-03-29 16:48
  美好设想,何以成噩梦的开始?

  胡总经营着一家年创汇近1500万美元的服装进出口公司。公司原来的经营模式很简单:胡总去广交会、国外展会开发客户并接单,然后将订单下到服装厂赚取差价。随着公司的日益壮大,公司面临的一些问题越发突出:由于没有自己的制衣厂,样衣和新产品开发、货物的交期、品质控制都出现了较大问题,客户投诉、索赔不断出现,给公司经营带来了相当的困难,几个大客户都建议胡总建自己的制衣厂,解决以上问题。2003年胡总在郊区租了厂房,与国外客户合资建了一个制衣厂。

  胡总和客户当初办厂的想法比较简单:不指望这家工厂带来多大效益,只希望它成为进出口公司的后盾、业务量提升的助推器,解决打样问题,提高交期的准确率,成为控制订单品质的好帮手。

  没想到,胡总的噩梦就此开始。由于工人多,而订单准备不充分,公司临时把下到其他工厂的订单抽回来以满足自己工厂的产能;有些工人对产品不熟悉,产量做不出,思想产生波动,开始离职;有些管理人员信心产生了动摇,开始提出离厂,而且煽动自己部门的工人集体离厂;管理人员磨合不够,良莠不齐,造成了大量物料损耗;胡总认为毕竟工厂是自己的,老是把别的工厂不愿消化的、利润低难操作的订单转到自己的工厂来生产,这越发增加了工厂的管理难度。胡总和厂长及主要管理人员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结果开厂不到两个月,胡总就把厂长炒了,厂长带着大部分管理者和员工离了厂,产生很多劳务纠纷。不到半年,集体离厂事件就出现了两次,给整个工厂的经营带来了灭顶之灾,期间大的质量事故不断,赔偿成了家常便饭,劳资冲突不时发生,胡总不得不放下外贸公司的业务,呆在工厂解决问题。半年时间,工厂亏了200万,把外商投资股东也吓跑了。

  第二年,胡总找了一位上世纪90年代曾在深圳大型制衣企业做过厂长的人来当厂长,给的年薪也很高,他想这回总可省心了吧。但是,他又错了。制衣行业的环境完全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了,门槛低、工厂严重过剩、熟练工人难找、工资待遇也高了,再用过去的方式管人,落伍了。这位老厂长上任不到三个月,工人就走得差不多了。胡总没办法,炒掉厂长,又亲自上阵。第二年又换了几任厂长,亏了不少钱。

  第三年,胡总索性不找厂长了,把一个车间主任提起来抓生产,自己亲自抓生产计划,给工厂安排量大、易操作的订单。除了自己外贸公司的订单,胡总还开发了其他外贸公司的订单给自己工厂做,结果一年下来工厂开始盈利了。到了2006年,服装的外贸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许多订单在浙江工厂生产已经没有利润。他发现那些做欧美中高端品牌加工业务的公司利润还很可观,就决定加大欧美市场的客户开发力度,工厂的产品也要上档次。胡总找了一位从大厂出来的、主要做欧美订单的厂长。结果,新来的厂长和新管理人员与老的管理人员及员工发生重大矛盾,老员工集体离厂。胡总不得不再次换厂长。

  2009年,经济危机来了,胡总尝试让人承包工厂,但规模大,成本高,没人敢接手。工厂月月亏损,惨淡经营。

  放弃工厂?这对稳定外贸客户不利,许多样衣还等工厂开发,投资的设备、硬件也不能白白打水漂。不放弃?这就将面临无休止的亏损。胡总明白,无论如何,该有一个决断了。

  点评一

  战略摇摆、战术缺失

  ■文/王利仲

  胡总的困惑,来源于战略目标没有很好的战术步骤(阶段的工作目标)来配合,对工厂的定位在建设过程中发生了偏差,使得结果始终没有达到胡总期望的理想状态。而且胡总在战略目标上的摇摆和对企业定位的偏差,使得工厂发展目标不确定,工厂规模与生产要求不匹配,既没有能力大规模生产,维持低产量则造成亏损。

  一个外贸型的贸易公司,拥有自己的工厂,生产销售业务链能上下配合,在战略方向上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需要一个周密的战术步骤来实施,还需要根据阶段性战略目标制定分解计划,逐步分段安排实施,并不断地根据现实环境进行调整。结合本案例,目前工厂还是能盈利的,需要的是如何把握管理方法,准确定位,把正确的事做对、做好。胡总的工厂现状可归纳为如下三个问题:

  1.逾越了工厂的发展阶段

  根据胡总的设想,初期工厂的定位是打样、制作样品、开发新产品,在交货期和质量方面起到辅助作用。但在工厂开工初期,就变样了,片面追求产量和产能负荷,在工厂管理还没有步入正轨时,就把产量压力加上了,没有量力而行。工厂的发展是有阶段的,员工也需要培训,管控也需逐步跟上。

  工厂在出现重大问题和偏差的情况下,厂长应该迅速与老板沟通,调整(减少)订单;初期,应该让生产人员熟悉新的生产模式,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把指标先弹性调整,稳定生产队伍;同时,老板对厂长的管理也要支持,布置和协助制定计划,分阶段列出要求,定期与厂长交流结果,并对结果进行互动式评价,帮助厂长把生产和质量逐步提高上来。

  2.没有管好“人”

  遇到矛盾,不能一味简单换人。要培养老员工适应新的要求,要注意保留骨干核心团队,形成人才梯队。在工厂的后续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如将高品质、时装、欧美高档产品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的话,工厂就要有自己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要设法稳定这些人员,不轻易换人,使得优秀的老员工能够留下来,成为企业中坚力量。

  在工厂的管理上,要管大局,抓大放小。对后来接任者可以设定目标,采用目标管理,在目标范围之内,适当授权和放权,加强对工厂的检查和审计,定期安排厂长汇报,不要凡事亲力亲为。

  3.工厂定位不明

  根据这几年的情况,随着本地生产优势下降、员工流失、成本上升等因素,开厂的目标还是要回归原来的定位,即以打样、小批量生产、开发新产品为主。因为开厂的目的不是为了大批量生产,而且工厂也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

  下一步的做法就是调整现有的生产设备和人员,保留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加上一部分优秀的员工,形成一个能应对市场快速变化和要求、能够控制产品质量的柔性加工厂。这样可以帮助外贸公司承接一些品质要求高、批量小、交货期紧的高利润订单,创造更多的利润;同时帮助公司开发新的适应市场变化的产品。

  (作者系上海三思电子工程公司总经理)

  点评二

  思路决定出路

  ■文/俞奔

  办厂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对办厂的困难估计不足。下面我们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段来分析,并针对现状给出建议。

  反思过去,温故知新

  首先,反思初衷。

  尽管胡总当初办厂不指望工厂带来多大的效益,但他还是对工厂有较大的期许。但是,办工厂的重点:一是质量、二是成本、三是交货期、四是经验、五是人才,这些都不是胡总的强项。

  其次,价值链的思考。

  服装产业链包括设计、制造、订单整合和终端零售几个环节。胡先生的强项是订单整合,他有价值链上下游整合的思路是对的,关键是如何来整?假如为了达到订单的质量、成本和交货期指标,完全可以通过合作或控股的方式来整合其他成衣厂,而不必自己重新起步建一个新厂。

  第三,办厂的定位。

  要考虑清楚,工厂是大批量制造型、还是小批量补充型;是完全制造为主、还是打样研发为主;是高档产品生产为主、还是一般产品为主等等。

  第四,对公司起步期的估算。

  起步阶段还是要遵循从小到大、先易后难、统筹思考、逐步到位等原则,循序渐进地将规划、产能和人员能力逐步提高,而不要期望一步到位。谁能指望刚出生的婴儿马上就参加奥运会呢?

  思考现在,理顺思路

  “放弃”有“放弃”的思路,“不放弃”有“不放弃”的思考。假如“放弃”的话,又回到了原点,如何考虑质量、成本和交货期等问题?假如“不放弃”的话,要重点理顺自己的思路和“领头人”培养这两大问题。

  未来的核心问题—领头羊

  一位牧羊人在草原上放牧着漫山遍野的羊群,他是怎么做到管好这么大群的羊呢?只见牧羊人挥着小鞭子把领头羊赶向水草丰盛的地方,其他羊也都慢慢地跟随领头羊走向水草。如果没有那只领头羊,或者牧羊人管不好领头羊,他将很难管好这一大群羊。案例中的胡总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一直没有找到一位合适的领头羊。

  那么,怎样寻找领头羊?不管胡总用何种方式来招聘厂长,对这位厂长的任职素质要心中有数。无论是行业经验、领导力、管理能力、行业领先度、品行、上进心、忠诚度等都要有一定的描述。怎样管好领头羊?这里牵涉的话题主要有三个方面:分权与授权、人际协调(包括胡总和厂长角色定位)和帮扶与考核。

  几点建议

  1.卖掉工厂,与外协厂建立稳固的联盟合作关系,外商要求参观工厂时由工厂进行配合;

  2.卖掉后为了稳定质量和交货期,可以通过驻厂小组来解决;

  3.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分级考核;

  4.工厂以优惠价承包出去,派驻监督管理人员,但要充分保证承包者的独立经营权,对胡总来说先求不亏钱再说;

  5.重新寻找厂长,工厂继续运行,要求工厂必须能够面向市场生存,自己的订单未必一定交给自己工厂做(可以设立保护期);

  6.要将厂长的素质要求列出来,对未来应聘者可以适当降低要求,但不能放弃要求;

  7.对有潜力的厂长也必须通过逐步上岗的方式来培养,切勿马上到位;

  8.假如有多个厂长候选人,可以让他们各自负责不同的业务线,用赛马的方式来自然选出未来厂长。

  总体上来说胡总应该能够把制衣厂办好。因为市场、资金、场地几个要素都拥有,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办厂经验了。对他来说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两个:理顺自己的思路、厂长人选的发现和培养。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MBA职业导师;上海奇冠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