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形玻璃注

  鸭形玻璃注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造型及装饰艺术风格皆属罗马玻璃器皿系列,是中外现存的罗马玻璃器中的瑰宝。

  在我国出土的古代文物中,经常会见到金玉、陶瓷、青铜等材质的文物,但玻璃材质的文物十分罕见。不过,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一件玻璃制品的文物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就是堪称国宝的鸭形玻璃注。

  鸭形玻璃注的得名来自于它的造型--瓶口如同鸭嘴一般,有着长长的瓶颈和饱满鼓胀的腹部,还拖着一条细细的“尾巴”。

  不过,令人惊奇的是,尽管鸭形玻璃注是北燕时期的文物珍品,深埋地下达1500余年之久,但它仍然保持了完好的造型,淡绿色的玻璃光明透亮,隐约还可以看见微微的银绿色锈浸。那么,这件难得一见的玻璃文物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呢?追溯由来,还得提到两个人--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国皇帝冯跋及其长弟冯素弗。

  公元409年,冯跋发动政变推翻后燕,在众人的拥护下登基成为北燕皇帝,冯素弗也成为北燕宰相,辅佐哥哥一起治理北燕,兄弟二人相互扶持,感情很好。不过几年之后,冯素弗去世,悲痛万分的冯跋下令厚葬冯素弗,许多珍宝作为陪葬从此长埋地下,其中就包括鸭形玻璃注。据史料记载,玻璃器在当时非常少见,只有王公贵族才有可能拥有,而拥有者往往也秘而不宣,只有在贵族们“斗富”时才会被拿出来当做筹码。冯跋肯将这么珍贵的器皿拿来给弟弟陪葬,足见这位皇帝对弟弟感情非常深厚。

  鸭形玻璃注一埋就是1500多年,直到上世纪60年代,冯素弗的墓在辽宁被发掘,鸭形玻璃注才得以重见天日,而它一出土,立即成了专家们研究的至宝。经过研究,一件更令人惊奇的事被发现--这件举世无双的宝贝竟是连接北燕与古罗马帝国的历史见证。

  专家们发现,无论是外观造型还是装饰,鸭形玻璃注都有着浓烈的古罗马风格,其吹管成型、热贴玻璃条等工艺,最早产生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的古罗马帝国,是当时制作玻璃的常用技术,被称为“钠钙玻璃”器皿。而以北燕当时的制作工艺,是生产不出古罗马帝国的钠钙玻璃器皿的,因此,专家们推测,十六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强大,开辟出了一条被称为“草原道”的道路,越过草原将东亚与欧洲联系了起来,鸭形玻璃注极有可能就是经过这条道路,从东罗马一路到达北燕。

  不过,鸭形玻璃注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它是来自东罗马的玻璃器,同时还是一件欹器--一种重心在前的汲水罐器。它未装水时,罐身略微前倾;随着水流进入腹部,重心后移,才能平稳地放置;而一旦灌满水,罐身就会由于重心失衡而倾倒,将内部的水倒干,代表着“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多重的历史及文化意义,也让这件罕见的玻璃文物成为辽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成为“首批一级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文/邓琼瑶 图/李德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