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方的跃进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液晶电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4-01 11:30
春节前后,铺天盖地的液晶电视广告让Linda一家动了心。为让全家人都能聚在一起饱高清眼福,Linda相中了三星的一款46时大屏幕液晶电视,无奈价格始终在万元徘徊,让Linda无法出手。
据美国DisplaySearch公司发布报告称,2010年全球液晶电视需求将比2009年增长22%,达到1.7l亿台。在强势的需求下,液晶面板价格从2009年12月和2010年1月分别出现了1~3美元和3~5美元的上涨。据业内人士分析,此轮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是全球最大液晶电视品牌厂商三星与全球最大液晶电视代工厂冠捷对电视面板的持续采购。
但是液晶面板产业韩日台三足鼎立,几乎垄断了液晶面板产业所有的核心技术和绝大部分出货量。据悉,仅中国市场当前就需要采购超100亿美元面板,采购缺口在50亿美元之上。
谁来弥补这个巨大的缺口?
“造屏热”袭来
今年2月,京东方宣布其2009年4月开工的合肥第六代TFT LCD生产线将在今年四季度正式量产。京东方称,作为我国大陆首条6代线,该生产线将填补国内中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制造的空白,而同时在建的北京8.5代线更有望结束我国大尺寸液晶面板市场需求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由于主流应用市场逐步走向成熟,未来几年主要的成长力以液晶电视需求为主,其次为笔记本电脑,然后是显示器的市场。总体来看,液晶面板产能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主宰显示市场的技术,未来几年液晶面板的产能仍将平稳增长。”DisplaySearch中国区的张兵先生在接受《互联网周刊》采访时对液晶面板前景看好。
事实上,对市场前景的乐观估计也成为国内液晶项目纷纷上马的主要动力之一。国内主要的8代线生产线项目包括:由TCL集团与深圳市深超科技投资的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项目、正式落户广州开发区的LGD8代线项目、夏普与南京达成6+8代线合作计划、三星与苏州市政府计划投资220亿元兴建8代线、龙腾控股与昆山开发区投资230亿元共建龙飞光电8.5代线、奇美与佛山广新光电准备在佛山南海区建设8.5代线,以及京东方投资总额达280亿元的8.5代线。
然而,也有业内人士担心,过多的投资主体和重复的生产线不符合国内面板产业发展需要。
今年1月28日,在“2009-2010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运行暨彩电行业研究年度发布会”上,工信部总经济师周子学将矛头指向当前的“造屏热”:“投资主体过多将导致资源分散,不利于竞争力的形成,中国只需要几家大型平板显示企业。”
而这个“几家”到底是多少,业内尚有争议。“面板生产线是投资巨大的项目,不是说做就能做成的,不能看到别人做,我就去做。”合肥市发改委主任王厚亮认为目前2到3条8代线基本能够满足国内的需求。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5条8代线比较合理,并表示目前中国液晶面板大部分仍需依赖进口,高端的技术和材料仍被日韩国家所占有,一味的投资建设将面临产能过剩,而最终导致市场上被大量的次品充斥。
在本土企业雄心蓝图的背后,是大规模的融资和投资。2009年11月27日,京东方发布公告,京东方A拟以不低于4.64元/股的价格定向增发3亿至23亿股,募集资金净额不超过100亿元。而本次发行所募资金中的85亿元将用于增资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公司投资建设的TFT—LCD8.5代线项目,其余15亿元作为补充流动资金。据悉,该8.5代线项目是北京市有史以来单个投资额最大的工业项目。而到2009年三季度,京东方的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32.26%,总负债额达84亿元。
产能过剩危机?
产能过剩的质疑让国内企业的大手笔更像是在玩烧钱游戏。那么,国内液晶面板产能是否会面临过剩危机?
“首先来看局部区域市场需求,根据DisplaySearch的统计,2008年中国大陆地区液晶电视整机的出货量超过13D0万台,2009年达到2900万台,2010年超过3800万台的规模,而到2013年将接近5000万台的本土需求规模。而这些液晶电视面板的需求将主要来自于8代线的产能供应。那我们按照中国大陆地区的液晶电视的需求量去推算,到20i2之后,中国大陆地区究竟需要多大的8代线面板线投资规模。”张兵给本刊记者细细算了如下的一笔账。“按照月产90k玻璃母板的2200x2500mm的8代线而言,由于其基板尺寸较大,可以实现多尺寸切割效率的组合,但最主要的还是主攻32时以上尺寸液晶电视;特别地,在8代线可以实现32时18片和55寸6片的经济切割,并且切割效率都在90%以上,因此极具成本竞争力;8代线也可以实现多种Monitor面板的经济切割,如18.5时、22时等,以丰富产品线组合。”
“基于以上三种假设,到2012年中国大陆地区内需市场液晶电视将接近4500万台的规模,如果所需尺寸均为32时的话,则仅需要3条8代线;如果所需尺寸分别为32时3000万片、42时1000万片、55时450万片,则需要大约5座8代线;如果三种尺寸平均分配则需要约六座8代线。以上三种假设中,最有可能发生的为第二种假设。”
“因此,以单一的中国液晶电视的需求而言,并且假设全部的面板均来自本土的提供,到2012年需要5座8代线方能满足大陆本土需求;考虑到其他尺寸结构,实际需求数量略低,大致4-5座即可。”
按照张兵的推断,假设中国大陆地区目前大约7座8代线的可能投资,以及所有产能均能在2012年前后开出,则必将出现过剩,且过剩的比例将达到40%以上。但他认为这种状况基本不可能发生。
事实上,从供给来看,2009年,国内虽宣布投建7.5代以上生产线多达8条,但实际上只有京东方、昆山龙飞和深圳华星等三条高世代线已经开工建设。“因此到2013年,实际开出的生产线数量将可能在5座左右,而到2013年中国大陆地区液晶电视的需求仍有3~5%的年度成长,对于产能的需求仍将进一步放大。”
如果考虑到出口的需求,中国大陆的8代线数量还将增长。“假设‘内需+出口’的需求均来自于本土面板厂商提供,则到2012年之后中国大陆地区对于8代线的产线数量将提升至7条以上”。
“诚如此前所提,中国大陆地区目前高世代基础几乎为零,在尚未建立一定的规模优势之前,谈过剩为时太早;更何况以目前可能开出的产能而言,在2013年之前,尚在安全之内。对于新增的投资来讲,重点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需求快速成长的时候,利用大陆本身以及企业本身的优势,定位市场、定位产品,建立在技术、成本、管理、市场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以应对未来5~10年来自本土和海外厂商的竞争。”张兵总结道。
寻找未来的位置
不久前,有消息称全球第三大面板企业友达光电董事会通过了投资大陆的计划,以30亿美金的投资总额,在江苏昆山设立一座7.5代面板工厂。
毫无疑问,中国大陆在产业链群聚、劳动力、基础资源、政策支持等诸多方面具有优势,日本夏普、韩国三星和LG、台湾友达和奇美等,纷纷加快在中国大陆的产线布局。
在分割新兴市场的同时,这些韩日台企业也从规模优势上挤压了中国大陆企业的生存空间。甚至有人担心,如果外资液晶面板企业全面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将通过转移落后生产线、出售原材料、收技术专利费等方式对中国面板企业实现全面控制,迫使中国平板显示企业沦为来料加工型的组装厂,而彩电企业也将再度被上游外资面板厂紧紧地扼住“屏颈”。
那么,在国际液晶乃至显示产业的链条上,中国大陆本土企业能否为自己寻找到了一个更有话语权的位置?
“以2009年面板规格发展水平而言,厂商通过开口率和背光发光效率的提升,高端面板产品亮度甚至达到500尼特,色域也高达92%。但是从另一个方向来看,环保和绿色也是厂商产品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因为高亮度和广色域同时意味着高能耗。因此,面板厂商在近期和未来的一段时间会追求性能和环保之间的平衡。基本上来讲,从2008年起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450~500尼特的亮度和72%的色饱和度将成为液晶电视面板的标准配置。”张兵介绍未来几年液晶面板的技术趋势,绿色环保或将成为下一代液晶与显示技术的关键词。
在很多人看来,液晶显示技术还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独占鳌头。如何紧随时代趋势,从性能与环保的平衡上找到突破口,将是本土液晶产业在合理布局之外更需要思考的问题。
过去20多年里,中国大陆的CRT显示产业曾经走过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历程,在扶植骨干企业基础上引进、消化和吸收,最终确立了在CRT电视产业链的相对优势。
“过去的经验值得学习,需要政府部门在外资厂商全面布局大陆之前,大力支持本土厂商快速的、有节奏地进行布局,依托中国大陆在模组、整机、制造、相关电视产业链、劳动力、基础资源等等方面的优势,争取在2012年前后超越日本,成为继韩国、台湾之后的液晶面板显示产业链的第三极,并为未来实现产业升级奠定基础。”
专家的话勾勒出一幅近在咫尺的前景。但愿京东方们在“惊险一跃”后,能上演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喜剧版《2012》。
……
据美国DisplaySearch公司发布报告称,2010年全球液晶电视需求将比2009年增长22%,达到1.7l亿台。在强势的需求下,液晶面板价格从2009年12月和2010年1月分别出现了1~3美元和3~5美元的上涨。据业内人士分析,此轮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是全球最大液晶电视品牌厂商三星与全球最大液晶电视代工厂冠捷对电视面板的持续采购。
但是液晶面板产业韩日台三足鼎立,几乎垄断了液晶面板产业所有的核心技术和绝大部分出货量。据悉,仅中国市场当前就需要采购超100亿美元面板,采购缺口在50亿美元之上。
谁来弥补这个巨大的缺口?
“造屏热”袭来
今年2月,京东方宣布其2009年4月开工的合肥第六代TFT LCD生产线将在今年四季度正式量产。京东方称,作为我国大陆首条6代线,该生产线将填补国内中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制造的空白,而同时在建的北京8.5代线更有望结束我国大尺寸液晶面板市场需求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由于主流应用市场逐步走向成熟,未来几年主要的成长力以液晶电视需求为主,其次为笔记本电脑,然后是显示器的市场。总体来看,液晶面板产能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主宰显示市场的技术,未来几年液晶面板的产能仍将平稳增长。”DisplaySearch中国区的张兵先生在接受《互联网周刊》采访时对液晶面板前景看好。
事实上,对市场前景的乐观估计也成为国内液晶项目纷纷上马的主要动力之一。国内主要的8代线生产线项目包括:由TCL集团与深圳市深超科技投资的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项目、正式落户广州开发区的LGD8代线项目、夏普与南京达成6+8代线合作计划、三星与苏州市政府计划投资220亿元兴建8代线、龙腾控股与昆山开发区投资230亿元共建龙飞光电8.5代线、奇美与佛山广新光电准备在佛山南海区建设8.5代线,以及京东方投资总额达280亿元的8.5代线。
然而,也有业内人士担心,过多的投资主体和重复的生产线不符合国内面板产业发展需要。
今年1月28日,在“2009-2010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运行暨彩电行业研究年度发布会”上,工信部总经济师周子学将矛头指向当前的“造屏热”:“投资主体过多将导致资源分散,不利于竞争力的形成,中国只需要几家大型平板显示企业。”
而这个“几家”到底是多少,业内尚有争议。“面板生产线是投资巨大的项目,不是说做就能做成的,不能看到别人做,我就去做。”合肥市发改委主任王厚亮认为目前2到3条8代线基本能够满足国内的需求。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5条8代线比较合理,并表示目前中国液晶面板大部分仍需依赖进口,高端的技术和材料仍被日韩国家所占有,一味的投资建设将面临产能过剩,而最终导致市场上被大量的次品充斥。
在本土企业雄心蓝图的背后,是大规模的融资和投资。2009年11月27日,京东方发布公告,京东方A拟以不低于4.64元/股的价格定向增发3亿至23亿股,募集资金净额不超过100亿元。而本次发行所募资金中的85亿元将用于增资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公司投资建设的TFT—LCD8.5代线项目,其余15亿元作为补充流动资金。据悉,该8.5代线项目是北京市有史以来单个投资额最大的工业项目。而到2009年三季度,京东方的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32.26%,总负债额达84亿元。
产能过剩危机?
产能过剩的质疑让国内企业的大手笔更像是在玩烧钱游戏。那么,国内液晶面板产能是否会面临过剩危机?
“首先来看局部区域市场需求,根据DisplaySearch的统计,2008年中国大陆地区液晶电视整机的出货量超过13D0万台,2009年达到2900万台,2010年超过3800万台的规模,而到2013年将接近5000万台的本土需求规模。而这些液晶电视面板的需求将主要来自于8代线的产能供应。那我们按照中国大陆地区的液晶电视的需求量去推算,到20i2之后,中国大陆地区究竟需要多大的8代线面板线投资规模。”张兵给本刊记者细细算了如下的一笔账。“按照月产90k玻璃母板的2200x2500mm的8代线而言,由于其基板尺寸较大,可以实现多尺寸切割效率的组合,但最主要的还是主攻32时以上尺寸液晶电视;特别地,在8代线可以实现32时18片和55寸6片的经济切割,并且切割效率都在90%以上,因此极具成本竞争力;8代线也可以实现多种Monitor面板的经济切割,如18.5时、22时等,以丰富产品线组合。”
“基于以上三种假设,到2012年中国大陆地区内需市场液晶电视将接近4500万台的规模,如果所需尺寸均为32时的话,则仅需要3条8代线;如果所需尺寸分别为32时3000万片、42时1000万片、55时450万片,则需要大约5座8代线;如果三种尺寸平均分配则需要约六座8代线。以上三种假设中,最有可能发生的为第二种假设。”
“因此,以单一的中国液晶电视的需求而言,并且假设全部的面板均来自本土的提供,到2012年需要5座8代线方能满足大陆本土需求;考虑到其他尺寸结构,实际需求数量略低,大致4-5座即可。”
按照张兵的推断,假设中国大陆地区目前大约7座8代线的可能投资,以及所有产能均能在2012年前后开出,则必将出现过剩,且过剩的比例将达到40%以上。但他认为这种状况基本不可能发生。
事实上,从供给来看,2009年,国内虽宣布投建7.5代以上生产线多达8条,但实际上只有京东方、昆山龙飞和深圳华星等三条高世代线已经开工建设。“因此到2013年,实际开出的生产线数量将可能在5座左右,而到2013年中国大陆地区液晶电视的需求仍有3~5%的年度成长,对于产能的需求仍将进一步放大。”
如果考虑到出口的需求,中国大陆的8代线数量还将增长。“假设‘内需+出口’的需求均来自于本土面板厂商提供,则到2012年之后中国大陆地区对于8代线的产线数量将提升至7条以上”。
“诚如此前所提,中国大陆地区目前高世代基础几乎为零,在尚未建立一定的规模优势之前,谈过剩为时太早;更何况以目前可能开出的产能而言,在2013年之前,尚在安全之内。对于新增的投资来讲,重点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需求快速成长的时候,利用大陆本身以及企业本身的优势,定位市场、定位产品,建立在技术、成本、管理、市场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以应对未来5~10年来自本土和海外厂商的竞争。”张兵总结道。
寻找未来的位置
不久前,有消息称全球第三大面板企业友达光电董事会通过了投资大陆的计划,以30亿美金的投资总额,在江苏昆山设立一座7.5代面板工厂。
毫无疑问,中国大陆在产业链群聚、劳动力、基础资源、政策支持等诸多方面具有优势,日本夏普、韩国三星和LG、台湾友达和奇美等,纷纷加快在中国大陆的产线布局。
在分割新兴市场的同时,这些韩日台企业也从规模优势上挤压了中国大陆企业的生存空间。甚至有人担心,如果外资液晶面板企业全面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将通过转移落后生产线、出售原材料、收技术专利费等方式对中国面板企业实现全面控制,迫使中国平板显示企业沦为来料加工型的组装厂,而彩电企业也将再度被上游外资面板厂紧紧地扼住“屏颈”。
那么,在国际液晶乃至显示产业的链条上,中国大陆本土企业能否为自己寻找到了一个更有话语权的位置?
“以2009年面板规格发展水平而言,厂商通过开口率和背光发光效率的提升,高端面板产品亮度甚至达到500尼特,色域也高达92%。但是从另一个方向来看,环保和绿色也是厂商产品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因为高亮度和广色域同时意味着高能耗。因此,面板厂商在近期和未来的一段时间会追求性能和环保之间的平衡。基本上来讲,从2008年起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450~500尼特的亮度和72%的色饱和度将成为液晶电视面板的标准配置。”张兵介绍未来几年液晶面板的技术趋势,绿色环保或将成为下一代液晶与显示技术的关键词。
在很多人看来,液晶显示技术还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独占鳌头。如何紧随时代趋势,从性能与环保的平衡上找到突破口,将是本土液晶产业在合理布局之外更需要思考的问题。
过去20多年里,中国大陆的CRT显示产业曾经走过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历程,在扶植骨干企业基础上引进、消化和吸收,最终确立了在CRT电视产业链的相对优势。
“过去的经验值得学习,需要政府部门在外资厂商全面布局大陆之前,大力支持本土厂商快速的、有节奏地进行布局,依托中国大陆在模组、整机、制造、相关电视产业链、劳动力、基础资源等等方面的优势,争取在2012年前后超越日本,成为继韩国、台湾之后的液晶面板显示产业链的第三极,并为未来实现产业升级奠定基础。”
专家的话勾勒出一幅近在咫尺的前景。但愿京东方们在“惊险一跃”后,能上演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喜剧版《2012》。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