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软看72变

 “微软”二字已经不单单代表着一个软件公司,它更像是一个技术和人才交相辉映的时代的象征。从2009年1月5日起,《互联网周刊》将连续推出针对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系列报道,带领读者领略微软的技术创新,寻找微软的企业文化,挖掘微软亚洲研究院背后的故事。

  在微软看72变

  技术在变,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新的技术产生;微软在变,层出不穷的技术从微软研究院孵化出来,拓展着微软的产品线。其间的研究员的故事,让人感觉到微软变化的节奏。

  “在微软,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比尔·盖茨的这句话曾被当作微软公司缺乏企业文化的“铁证”。但是,微软亚洲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总监田江森却不这么认为,“微软并非没有企业文化,只不过它的企业文化会随着公司重心的迁移而变化”。天天与微软技术和产品打交道的田江森对于微软的变化,当然有发言权。

  和一般人的经历相比,田江森的生活经历要丰富的多,随父母上山下乡、1977年参加高考、“追赶”般的留学生涯,在创业型公司的意气风发,再到微软亚洲研究院从事技术转化,“我和微软好像有缘分一样,这份工作总是能让我感到兴奋。”他边说,放在桌上的双手一边向上打开,看得出来,他很满意现在的工作。

  田江森很健谈,而且乐于和别人分享他的故事和经验,从他的身上,你或许可以觉察到微软以及微软技术的72变。

  奔跑的铜豌豆

  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祖父在美国工作,这样的条件放在当下足以让普通人羡慕。但同样的条件放在上世纪60年代,处境就可能截然相反。童年的田江森并不幸运,当别的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欢儿的时候,幼小的他就不得不跟着父母上山下乡,经历风雨。艰苦的童年给了他铜豌豆般打不垮的性格,他好胜,比任何人都渴望成功。

  对于田江森而言,大学就是一片自由自在的天地,真正触摸到图书馆里排列的密密麻麻书籍的一刹那,引发了他对知识多年来的饥渴,“刚上大学的时候,恨不得一天24个小时都在学习,机会太来之不易了。”大学教给田江森的第一课,就是珍惜机会。因此,“追赶”成了田江森对留学生活的贴切描述,不甘落后的他必须用尽可能短的时间,缩短与他人的差距。

  博士毕业后,田江森顺利的加入了贝尔实验室,但和大部分超级企业一样,个人的才能很难在这样的公司尽情挥洒,他甚至难以认同自己的价值。几经辗转之后,田江森找到了一家创业型公司bSQUARE。

  与大公司不同,为小公司工作,每个人的影响力都会被放大。源源不断的知识和技术涌过来,你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技术应用于产品,或者说把方案付诸于实践。“只要做,就会有收益”、“工作给人以很强的收获感,或者说能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在田江森加入的时候, bSQUARE不过是一个只有十几个人的小公司,“但它后来在纳斯达克上了市,我们成功了。”

  然而,上帝总爱和人开玩笑,巅峰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悬崖,一个踉跄就可能粉身碎骨。2002年的互联网泡沫冲垮了bSQUARE,也把田江森“冲”回了家。在低迷的经济环境中,他甚至考虑创业,把原来的公司再复制一遍,但找到风险投资谈何容易。于是,田江森想到了微软。

  在西雅图,没有一家企业能有像微软有这样的实力,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对应征者而言都无可挑剔。“但我有我的顾虑,在微软这样的大公司,我怕自己起不到像原来在小公司那样的作用,感觉有些悲伤。”

  但既然选择了微软,就要趁机会多看看,了解这个公司内部的结构,田江森对自己说。他参加了三个不同部门的面试,微软研究院是其中之一,工作内容就是帮助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成果产品转化,也就是说把技术“变”为真正造福人类的新应用。“我发现,微软研究院的工作机会似乎和回到研究生院差不多。”田江森一边说,一边笑,“这么多的新技术放在眼前,人生似乎又重新开始了。”

  换个角度看微软

  在众多基础研究成果推动下,微软已经不是你所了解的微软了。“视窗”里被融入了越来越多新奇的玩法,“微软研究”渐渐突破了计算机的“边框”,以更为丰满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研究院很特殊,它可以影响到微软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田江森说。而技术转移工作,就是研究院里最新技术和产品部门的粘合剂。

  把技术和开发联合起来是一种巧妙的平衡。田江森的团队需要在恰当的时间把研究院里面最好的技术推荐给开发部门,从而和开发部门一起完成技术从研究到产品的转移。在担任微软研究院项目经理期间,田江森有一半时间都用在了协调来自中国的技术向微软产品的转化,没有谁比他更了解微软亚洲研究院对于微软的意义。两年后,田江森正式加入了微软设立在中国的研究院,担任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总监。

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微软对世界的价值,但似乎也没有人能概述出微软独特的文化。“企业的文化终归是随着员工思想变化而变化的。”在全球拥有9万余员工的微软,每一个部门都相对独立,不同部门的主导文化也不尽相同。

  “没有人能预测将来,研究院的文化就是要激发每一个研究员的最大潜能,从而创造未来。有创造就有变化。”

  “Windows Movie Maker”让微软亚洲研究院真正走到台前。出自其的视频自动剪辑、匹配技术(Auto Movie)甚至成为了微软Windows XP广告的宣传重点。微软向用户传递了这样的信息:Windows XP自带的Auto Movie功能可以从原始的视频录像中自动选择重要的和有代表性的片段,并将这些片段练成流畅和视频内容与用户指定的伴奏音乐相吻合。“你只需要告诉计算机想要什么。”通过技术转化,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天才”想法,越来越多的进入到普通人的生活。

  现在,你可以更加随心所欲的与别人视频聊天了。更酷的是,通过MSN Live Camera,电脑装饰将随着你的动作产生2.5维的跟随——在45°之内,装饰会跟随你的动作而一起移动,要知道现在的摄像头镜头只有二维而已。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视频找脸、视频追踪技术被田江森的团队转移到了MSN特制摄像头里。“我们发现微软硬件刚好有项目和研究院的技术相契合,于是把技术引入并重新定义,最后创造出了新的应用。”

  技术的发展太快了,新产品周期对于想尽快让技术发挥作用的田江森来说太过漫长。“看着那么多好的技术,我就想怎样才能更好的让它们发挥影响”,于是研究院的网站成了新技术的秀场。“微软对联、英库Engkoo等技术跨过了产品直接过渡到应用,接触到用户,用户的反馈又给了研究员改进研究的新思路,这种DDR(Deployment Drive Research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模式,增加了技术转移的维数。”

  当一个企业研究院发展到足够规模的时候,它就开始关注转移到产品中技术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技术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像变魔术一样“变出”了越来越多的新应用。

  What’s next? 田江森有时候会忍不住去想,但技术总是在变,没有人说了算。未来充满了幻想,通过技术转化,研究院中今天的幻想或许就是明天的生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