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资本去哪儿?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话剧,资本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5-27 09:18
对于话剧领域的探索,资本从未停止过脚步,产业基金、PE、VC等各种资本,都有意抢占这片未被开发的“处女地”。
不过事与愿违,话剧领域的投资并没有预想中那么顺利,作为“轻资产”运作的话剧机构,“剧本版权”等无形资产是其核心竞争力,却很难通过财务数据来表达。
更让资本头疼的是,尽管众多文化公司在新三板上的表现一度让资本躁动不安,但话剧机构严重依赖票房的营收结构,却吓退了不少资本。一方面是文化产业的巨大诱惑,另一方面却是资本退出的乏力,焦躁不安的情绪是资本的真实写照。尽管包括开心麻花、戏逍堂、小柯剧场在内的众多话剧机构都在探索话剧营收的多元化,但仍需长时间的市场培育。
资本登台
5月8日,华策影视宣布投资舞台剧生产公司JDF金典工场2000万元,占股19%,并与JDF金典工场联合投资出品国内目前投资额最大音乐剧《上海滩》。这是华策影视首次涉足演出市场。
据华策透露,通过与JDF金典工场的合作,华策首批将完成3个中国题材特别是影视题材的剧目生产,并以合资、合营、租赁等多种方式,与剧院进行常年深度的合作,同时和政府一起对剧院周边进行改造。另外,在版权储备上,华策将利用自身影视作品的版权,支持新剧目的创作。同时,运用其庞大的明星资源渗透到参演的各个剧目中,从而集聚更多的社会资源,共同助推中国音乐剧产业的发展。
实际上,这并不是资本首次垂青演出市场。早在2012年,开心麻花获得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就震惊了整个演出市场,尽管此前已经有大大小小的外部资本开始涉足演出市场。
在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杭看来,开心麻花的盈利能力以及持续增长的方式,符合文化内容和传播渠道中“市场条件好、具备良好盈利记录和稳定现金流、预估资产具有盈利潜力”等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个不折不扣的“国家队”,由财政部出资,中银国际进行管理。“话剧能够获得这种基金的支持,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开心麻花在获得投资后,该公司总裁刘洪涛对记者说。
对于资本而言,演出市场在国内仍是一个亟待开发的价值洼地,加之国家政策为此倾斜,所以各种资本接连抢滩演出市场。相关行业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演艺行业市场规模达300亿元,估计2014年将超过400亿元。
但相比产业基金,PE基金往往在投资过程中更看重企业的成长性,关注早期和成长期企业,投资周期相对较短,以小规模投资来持有公司少部分股权,通过企业的成长性来获取资本化收益。因此在资本退出上,PE基金更倾向于IPO、并购、同业转售等方式,很难像产业基金一样通过长期分红、可转债等渠道进行退出。
这就意味着,除了开心麻花这种获得产业基金垂青的话剧机构外,其他引入风投的话剧机构将面临资本的短期行为与演出市场需长期经营培育的矛盾,很难找到经济收益与品牌口碑的平衡。因为在国内,文化产业中产权交易体系、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并不完善,很多话剧机构的价值难以用财务数据来表达。
对此,戏逍堂CEO关皓月就曾向外界透露,自己的公司在与资本对接时,作为公司重要资产的“剧本版权”无法被银行作价估值,面对擅长资产评估、风险控制的资本人士,关皓月很难把自己的语言切换成财务术语,显得非常“累觉不爱”。
“目前话剧还是一个无法赚快钱的行当,需要长期的耕耘。”刘洪涛对《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记者表示。
但随着新三板的扩容,似乎给予了本就躁动不安的资本更多憧憬。据了解,2013年在新三板挂牌的文化企业就多达30家。
资本去哪儿
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与文化产业基金募集状况相比较,资本退出显得极为冷清。根据投中集团(ChinaVenture)统计显示,2007年至今国内文化产业基金共发生88起投资案例,累计投资规模为51.68亿元,其中2010年投资案例数量和投资规模在近7年达到最高值,分别为31起案例和36.94亿元。从2011年开始投资案例的数量和规模都开始下降,其中2013年初至今仅披露6起融资案例。截至目前,仅有1笔IPO退出和2笔并购退出,而这仅存的3笔退出均与话剧机构或演出市场领域擦肩而过。
退出渠道相对多元化的产业基金尚且如此,PE基金的状态可想而知,话剧市场一时间成为PE基金“有进无退”的死胡同,因为市场化操作的话剧机构还是以一个制作人、拉到一笔钱、赚一票走人的“三个一”小作坊模式居多,能够最终成长为具备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公司实为凤毛麟角。
“话剧市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当年也差点被这些小作坊忽悠过,能够适合资本市场要求的机构还是太少。”有话剧投资人向《21CBR》记者表示,大多数小作坊式的公司对于资本几乎是来者不拒,整体缺乏公司化经营的情况下极易导致大量热钱涌入市场,造成话剧的“通货膨胀”。
目前国内获得PE关注的第一家小剧场戏逍堂,其最大的亮点就是采取连锁加盟的形式,由公司总部向各地加盟的剧场提供剧本、演员、导演以及布景,让每一个剧本在各地都有被复制的可能。
而得到产业基金垂青的开心麻花同样致力于话剧的标准化生产,因为话剧不同于电影,是典型的即时演出,在进行异地扩张时需要强大的人马进行多场次演出。在这种情况下,开心麻花采取了“签约+招募”的模式进行扩张,从招募到的演员中选拔优秀演员签约,每年保证一定的演出场次。这样既可以保证演出质量,又可以获得海量的演出次数,在整体毛利较低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压缩成本,实现盈利。同时,开心麻花在外地建立分支机构,开始在本地招募演员,并慢慢拓展话剧的本地化工作。
尽管相比电影市场,话剧市场的发展尚不成熟,但话剧市场以其稳定性而受到投资人的青睐。因为话剧的受众群体固定而且黏性很高,多为城市白领,相比于电影不足一个月的放映寿命,话剧高达数年的演出寿命让它具备更强的稳定性,故在预估票房上比电影更有把握。“话剧的整体利润率在10%左右,是个十足的微利行业,但好在稳定性很强。”上述话剧投资人表示。
“除非故事特别精彩,电影市场的票房预估几乎没什么很牢靠的因素,所以我们多采用分散投资。”电影《大闹天宫》的出品人兼执行制片人张全欣对《21CBR》记者表示,即便《大闹天宫》在今年春节档以10.2亿元的票房收官,打破了首日票房纪录、单日票房纪录、首周票房纪录、第一部首日票房过亿的华语电影等19项票房纪录,但这位资深电影人依旧忌惮电影市场的风险性。
票房的立与破
与电影一样,话剧的营收模式整体上严重依赖票房,营收模式的单一化是其一直与资本退出“绝缘”的重要原因。
另外,越来越多的话剧机构涌现,也将话剧产业变为“红海”,以票房为生的话剧的投资风险陡然升高。因此,包括开心麻花、戏逍堂、小柯剧场在内的众多话剧机构,都在摸索话剧的多元化经营。其中开心麻花在“多屏互动”上做文章,从2012年起,开心麻花开始创作线上产品,先后和优酷合作了幸福59厘米系列,与乐视网合作推出了网络剧《开心麻花剧场》。在电视平台上,更是连续三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五个原创作品《今天的幸福》、《今天的幸福2》、《大城小事》、《扶不扶》、《魔幻三兄弟》等,都让更多人认识了开心麻花。
刘洪涛说,开心麻花的主要收入来源分为三部分:一是舞台剧领域,包括票房收入和商业合作收入。二是网络剧领域,包括信息传播转让收入、广告收入等。三是艺员经纪业务收入,这块业务尚未形成规模。目前,票房收入依然是营收体系中的最大占比。
除了开心麻花这种民营机构在探索话剧发展的新趋势,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这种“国家队”的资深人士也在摸索全新发展模式。
“我不仅不担心票房,甚至认为在电视上播出后有可能还会刺激票房。英国BBC就有戏剧高清大片,会播出莎士比亚的经典剧目,和其在剧场里的演出相得益彰。”田沁鑫对《21CBR》记者表示,话剧在多平台上的传播可以实现多渠道的互动效果,“我希望这种模式可以走得更好。理性来说,这会给话剧带来更多观众。”
据了解,湖南卫视在去年七夕晚上将话剧搬上电视后,在今年第二季度推出《星剧社》集结了国家话剧院、开心麻花、宁财神、上海话剧中心何念工作室等两岸三地的剧团,共同打造了12部高品质的话剧。对此,《星剧社》制作人张丹丹表示,话剧最强调舞台现场感和与观众的近距离交流,慢慢地积淀感情,而电视传播在于每一秒都绞尽脑汁想抓住观众,想达到两者的兼容需要下一番力气进行“改造”。
实际上,这些话剧机构的探索核心,在于以话剧产品为核心来打响品牌影响力,通过多渠道的传播而衍生出其他产品来丰富营收,从而完成从单纯话剧机构向文化传媒公司的转型路线。
“资本市场需要一个全新的话剧故事,话剧机构要完成自身业务的转型,才能让资本退出存在可能。”有市场分析人士如是指出。
文/本刊记者 姜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