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高端”的三亚

  一个三亚网友在了解到海棠湾10家“超五星酒店”于同一日开工后发帖说:“三亚最后的处女地奉献给了外地的有钱人”

  “我有时候挺烦那些有钱人的,特别张狂。”名导演冯小刚沙哑着嗓子说,“亚龙湾那是他们集中张狂的地方!”

  台下没有喝彩,鸦雀无声。这是不久前发生在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的一幕。

  现实是,一个又一个亚龙湾正在海南蜿蜒美丽的海岸线上被复制。

  高端旅游以及高端游客,已经确定成为新一轮海南旅游发展的重点。这一策略未来将对游客“过筛子”,但眼下三亚普通市民已开始体会“高端”给生活带来的影响---在三亚,入夜后满街游荡的年轻人和看不到灯光的高尚住宅,让人体会着些许凉飕飕的分裂感。

  垄断沙滩

  三亚现在已经是一个由海湾建筑而成的城市。从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三亚湾开始,向东依次是大东海、亚龙湾和海棠湾。三亚湾海岸线向西一直延续到市界。

  亚龙湾高级酒店密集:全长7.5公里的海岸线上依次分布了近10家五星级酒店,它们外形都相似:米色和深棕色搭配的平缓建筑,大堂通透式,直望大海。

  更加雷同的还有酒店内涵。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在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总结说,在三亚住一天比较甜蜜,住二天很休闲,第三天就比较闷,“大家把北京中国大饭店里的年会都搬来了。”

  同样抱怨的还有博鳌亚洲论坛理事、秘书长龙永图。他在博鳌国际旅游论坛的部长级圆桌会议上说,亚龙湾的酒店只能呆三天,因为这时酒店里的东西已经吃腻了。

  亚龙湾的吸引力在于沙滩。每家酒店都拥有大致以自己酒店宽度向海边平推的“私家海滩”,非本酒店客人不得入内。

  据说这些酒店刚落成的几年里,许多市民曾向政府投诉。所以现在沙滩上巡逻的酒店保安一般不会查询游客是否酒店住客。但普通游客仍很难进入这片沙滩:因为酒店之间几乎没有空隙,想进入沙滩只有通过大堂,而在这里很容易受到阻拦。

  就这样,一排酒店将也许是三亚最好的海滩与市民分隔开来。

  不过,亚龙湾的模式在三亚和整个海南都受到鼓励。一位参加博鳌国际旅游论坛的开发商就曾向本刊记者表示,他获得的东部港湾在建设后会比亚龙湾“更出色、更高端”。

  由于认为住宅房地产项目不能充分发挥海南沙滩的价值,目前海南已禁止在沿海一线开发单纯的住宅项目。

  2010年初,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发布《关于充分发挥土地调控作用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再次明确表示,“沿海一线海景和具有特色优势资源的土地应优先安排作为高端度假休闲旅游项目用地。”

  比如在三亚最北的海棠湾,1994年《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就将其确定为保留用地,规划期内不作大规模开发。90年初曾任三亚市副市长的江上舟向本刊记者回忆说,当时确定20年内不动海棠湾,使其成为三亚最后的发展空间。按照当时的总体规划,海棠湾将是“三亚的城市未来发展区”。

  20年还没到,海棠湾已成一片工地。2009年,不到20公里长的海岸线上已经有15家“超五星”酒店开工。

  一名三亚网友在了解到海棠湾10家“超五星酒店”于同一日开工后发帖说:“三亚最后的处女地奉献给了外地的有钱人。”而类似帖子也出现在海口、陵水等东部海岸城市的论坛中。

  寻找海水

  在反对圈占沙滩的人中,海南金凯旋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王向和是比较有名的一位。“企业独占海滩资源,在某些开发商的眼里竟是理所当然的,在个别政府官员眼里是情有可原的。”他说。

  在亚龙湾开发启动时,王向和在海南省法制局工作并参与过海岸线立法。他后来多次参与海南省有关方面组织的调研时发现,各类房地产项目的目的几乎都是获得沙滩。

  酒店对沙滩的垄断有很多种:在建设酒店时就将沙滩使用权捆绑,或者征地时就包括在内。在使用权上,有些付费,有些则免费“垄断”。

  再比如“垄断”较轻的大东海,许多高档酒店的地块即使并不涉及沙滩,它们还是巧妙地用通道和栅栏把酒店前的沙滩控制起来。“如跑马圈地般在优美的大东海海岸带上画地为牢,各行其是,又相互封锁。”王向和认为,这就像一座高品位的矿山,却被一帮无知的盗采者胡乱开采。

  他认为,只有立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不过,海南有关海岸带的立法最早也要在今年面世。

  三亚人唯一可以自由进入的沙滩都在三亚湾。但是老城区前的这片海水污染日益严重。即使在最好的天气,也只能看见寥寥数人在海水里游泳。年轻人为了寻找干净的海水,不惜驾车一两个小时到更远的海棠湾。不过,那里正在“被高端”。

  本地青年的眼神

  沙滩并非三亚唯一“被高端”的东西,物价在过去一两年里已拔地而起。

  冯小刚说,开车的司机向他抱怨每月只挣一两千元,但最便宜的菜也要三元多一斤。

  其实,司机在三亚属于高收入人群。比如出租车司机,月收入有2000多元。

  据国家统计局三亚调查队的数据:2009年,三亚城镇居民收入在“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下,人均可支配收入15233.03元,同比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5620元,比上年增加431元,同比增长8.3%。

  而在三亚本地人经常光顾的第一市场,普通猪肉7元一斤,精肉9元,排骨15元;白萝卜3元一斤,小葱5元,青椒3元,紫茄子2.5元。这与北京春节前后的菜价不相上下。

  至于外地游客青睐的海鲜,海胆由2008年的3元一个涨到了4元,石斑鱼45至50元一斤,皮皮虾45至50元一斤。游客询价后往往用不同地方的口音抱怨海产价格并不便宜。

  第一市场旁的街道几乎是入夜后全三亚最热闹的地方。它所在的老城区才真正属于三亚本地人,这里有公交车和3元一瓶的可乐。

  第一市场的人群中总有一些皮肤黝黑、穿着随意的本地年轻人夹杂其中,他们经常在大排档之间犹豫许久,然后四五个人要十几串最便宜的烧烤和两三瓶啤酒,消磨一两个小时。

  其实入夜后在第一市场旁的小店吃海鲜,可以减少很多压力:在中午会遇到更多本地年轻人,守着一碗米粉,一边吃一边用复杂的眼神望着大快朵颐的游客。好在晚上,看不到他们的眼神。

  对外地游客情绪复杂

  22岁的阿黄哥---当地年轻人通常互相称呼“阿哥”、“阿姐”---家在城区西部。他说,三亚本来只有三亚湾这一块地方。他长大的这十几年里不断沿海岸向两侧扩展,把过去的郊区、包括他们家都吸纳进来。

  三亚湾从城区一直到西边凤凰机场的海岸线上都盖满住宅,有十几个大小规模的社区。阿黄哥家原来就在一个叫做兰海的楼盘附近,现在那里已经卖到3万元一平方米。

  白天从这条叫做椰梦长廊的海滩一路走过去,满眼都是豪华精致的门庭和整齐帅气的保安。不过,晚上9点后亮灯的住宅恐怕低于三成。

  高档社区似乎属于另一个世界,三亚本地人在夜晚除了海边和第一市场这样的地方,已别无去处。这里经常有演出以及世界小姐大赛一类的活动,但还没有一个像样的电影院。

  最大、差不多是唯一的“海滨电影院”,如果不是贴了《2012》这样的海报,还会让人以为回到了70年代。“外地人来三亚看沙滩,不看电影,所以没有人投资电影院。”一位在海边遛弯的老人说。

  征地后,阿黄哥家就成了城里人,这样的三亚市民越来越多。像其他失地农民一样,阿黄哥先去酒店打工,结果一次外地客人要他倒酒。“我们酒店没有这个服务。”倔强的阿黄哥在争执中差点把酒泼到对方脸上,他就此被解雇。

  一直“看不上”外地人的阿黄哥在几家酒店辗转,“月薪没有超过800元的,干也不够花,三亚连啤酒都没有4元以下的了。”

  阿黄哥有些埋怨当初父母卖地的价格,一亩地只有万把块钱。他听说,在东边新开发的海棠湾,几万元一亩仍然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对。

  去年那里的民众曾与政府激烈冲突,官方后来表示“数百名村民多次强力阻挠相关工程项目施工,甚至发生袭警事件”。

  海棠湾肯定将是三亚物价“最高端”的地方,而现在物价高低依次是亚龙湾、大东海和三亚湾。大东海集中了一些中档旅游设施,比如潜水俱乐部和许多旅行社。

  旅行社的高级经理在三亚就属于高收入人群,一般月薪都有四五千元。不过,一位经理抱怨说,压力更大。比如,他们经常接到投诉,潜水教练向游客讨要小费。如果不能如愿,就在潜水时迅速把客人拖到十几米的深度,叫作“坐电梯”。

  “三亚人总觉得挣外地人钱是应该的。”他说,其实三亚人心气不是很高,很容易满足。但是面对汹涌而来、出手阔绰的外地客,他们总有一种复杂情绪。

  这种情绪,与越来越多的“张狂”行为关系很大。要缓解这种情况,恐怕也要像冯小刚说的,“希望咱们国家的这种富裕能够体现在所有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