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运村:海边很遥远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什运村 遥远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4-22 09:19
虽然距离三亚只有100公里,但56岁的什运村农民王轩秀却从没去过海边,他的儿子没去过海边,他儿子的儿子也没去过海边。
全村800多人,大多和他一样是从电视里认识大海的。不过,曾经能看60多个频道的卫星电视现在只剩下十几个台。这让王轩秀觉得,自己离海边更远了。
电视也告诉王轩秀,海南要成为一个“旅游岛”。“什么时候带1000块钱去三亚旅游。”王轩秀带些情绪说。
电视带来的特区
和五指山所有农民一样,王轩秀有张满是皱纹的脸。即使身在海南,他的故事里恐怕也不包括“特区”、“开放”这些海南最流行的词汇。
什运村---在海南话里,如果“什”用作地名,就要读成“杂”。它是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的6个村子之一。这个县位于海南岛中央,没有一处临海。乡干部简洁地介绍了全乡的情况,人口和他们的主要财产,包括5000多口人,两三千头猪,两三千头牛和1万只鸡鸭鹅。
它其实离“外面”并不遥远:南北贯穿海南岛的海榆中线公路就从一公里外的乡墟经过。沿公路北上海口有200公里,南下三亚只需两个小时---虽然要经过无数山间急弯,经常使北方来的旅客呕吐不止。
什运村现在有800多人,600多亩地。村子周围的山大多属于农场,村里的地都在背后那个叫鹦哥岭的山上。王轩秀去自己的橡胶林要走4里地。
曾经有很多年,差不多贯穿了王轩秀的整个青少年时代,他们生活的主要目标是得到粮食。“邓小平很好。”他说,包产到户以后大家都能吃饱了。
在记者的强烈要求下,他艰难地把记忆拉回到1988年,像剁蕉叶那样反复用力。“开会!”王轩秀豁然开朗---那时他们去二里地外的乡上开大会,庆祝成立海南省,“说这样会让我们更富裕,现代化。”
作为干部,当时担任大队文书的王世彪去了十几里地外的琼中县城开会。“领导说,搞特区了,就要搞经济。”
这件事情对他们来讲,比较难。
怎么“搞经济”
1988年的什运村,大多数人仍住在茅草房里。在1991年前后,全村陆续住进了政府盖的瓦房:大约一家六七十平方米。到今天,海南仍在解决偏远山区的住房问题。
王世彪的房子有60平方米,最显眼的是一张住进来时就贴在墙上的巨幅毛主席像。前几年,又在旁边贴了一张小观音像。
房间里的摆设如下:四张床、一套桌椅、一台电视、三只电灯泡、一个米缸、一台碾米机。屋外还有四头小猪、大约十只鸡鸭,以及山里必需的摩托车。
对于这些微薄的财产,当过干部的王世彪有些不好意思。不过他说,在更高、更远的山里这已经算是“小康”了。
住进瓦房,王世彪说这是海南省成立后什运村最大的变化。从包产到户算起,它就是第二大变化,第一大变化当然是吃饱肚子。如果能成功“搞经济”,恐怕就是第三大变化了。
县里给各级干部们开了很多会,贯彻上级精神。后来每次国家给海南新机会,王世彪都领回红头文件,再开村民大会。有时候,他自己说得也很激动,好像海口那些高楼大厦就要在什运村拔地而起。
作为干部,王世彪是去过海边的。1992年后的海口令让他记忆深刻:过去晚上漆黑一片的城市变得灯火通明,来自大陆的外地人操着各种口音说着上百万元的事情。
虽然从没做过生意,但他很奇怪这些身无长物、露宿街头的人们本钱在哪。他猜测,也许是他们满是汗渍的白衬衫上那个小小的兜里揣着支票。
广东,这是大陆上最近的地方,据说那里的农民都穿西服、住进大楼。他们从香港进货,运到内陆卖掉,每次都能挣几万元。或者找老板来开工厂,加工服装卖给香港人。外地人跟王世彪们讲各种他们从来没听过的“搞经济”的办法,然后说,你们海南岛这么好的地理位置,肯定比广东更能赚钱。
“我们决定搞橡胶。”王世彪说。
只有橡胶存活下来
王世彪不知道从哪里进货,海口商店里的东西还是原来那么多。海口的房子也变得很贵,一个人站的地方就卖一万块,那是他们全家五六年的收入。至于西服,他现在有一套,天冷的时候就穿上。正式的场合,比如接受记者采访时,也从屋里拿出来穿上。那是前几年在县城里花几十元买的。
那时没有一个老板到这里来看看。后来的20多年里,外边的海滩上潮起潮落,但它们都没有进入过什运村的世界。
种橡胶是简单的:一年割一次胶,其他时候不用管。他们也种过龙眼、荔枝一类的经济作物,还有西瓜。现在只有橡胶很好地生存下来。
王世彪说,很多年里他们只知道用农药解决经济作物的生长问题,后来才知道农药多了也会引发虫害,现在龙眼树比过去差不多高一倍,果实却还没有过去的十分之一。
至于西瓜,“农技站的人只会种橡胶,不懂西瓜”,结果也种得一塌糊涂。现在他们全家有900多棵橡胶树,一年收益两三千元。
2000年前后,政府组织农民去更富裕的海边打工。王世彪的大儿子去了文昌,每月能寄一两百元回来。不过他前两年结婚时还是住在老屋里。大儿媳妇后来生了两个孩子,他们一家就9口人了。
好在王世彪的三个儿子、一个儿媳妇以及一个女儿都已出去打工。他们都是政府组织的,自己贸然出去还是很危险。经常听说邻村有年轻人去了外面,最后连回来的路费都没有了。
王轩秀家的好处是,他的四个女儿都已嫁到外地。这些年,村里越来越多的姑娘嫁到了琼中以外的地方。
他的儿媳妇是从五指山那边更靠近山里的村庄娶过来的。这样一家只有六口:老两口、儿子夫妇和两个小孩住在这70平方米的老屋里,四个成年人每年共有四五千元收入。
什运村最有钱的人,可能也是这一片几个村子里最富裕的人,是一直住在山上的一个孤老头,“70多岁,没娶过老婆、没孩子,在山上不花钱。”王轩秀琢磨了一下,“他能有几万元存款。”
海边和山里是两个世界
虽然一条水泥路---省道S301线就从什运穿村而过,但匆匆前往三亚、五指山的游客并不停留,全村甚至没有一家像样的餐馆。前几年政府鼓励他们发展黎族文化,织些黎锦拿出去出售。不过织一件黎族服装要一个月,却很难卖出去。
王世彪说,自己家没这样的衣服,赶上婚丧仪式就借来穿穿。
在五指山这些散落的黎族村庄里,什运还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因为村里有一位大人物:90岁、会唱34种黎族歌调的王大。她大概也是全乡最有见识的人:曾经两次去人民大会堂唱黎族民歌。
不过这几天,王大去县里住院了。如果她不在了,这些调子恐怕就要失传。
至于年轻人就更不要说了。王轩秀听说附近乐东县这些地方年轻人都“吃毒”,什运村的墙上也刷了“预防艾滋病、远离毒品”这些标语。
这些年出去打工的年轻人也有“坐监”的。在王轩秀的话语中,海边和山里是两个世界。山里人出去只能卖苦力、“受欺负”。
但是年轻人显然更愿意去海边,即使没有工作,他们也愿意在海边的城市里闲逛。
前些天政府又给了20只小鹅。王轩秀觉得这些年国家给他们的帮助很多,“从盖房子开始,树苗、小鸡、小鹅什么都给。”不过对于贷款扩大生产这些事情,他是万万不敢的,“还不起。”实际上,即使有这些钱,他也不清楚该投资在什么地方。
对王轩秀,他的儿子,还有儿子的儿子来讲,也许还需要慢慢地攒钱,然后去海边或者更远的地方看世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