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疍民

  虽然用了30多年时间还没有最终上岸生活,但下决心放弃陆上的土地只需要几个月时间

  入夜,新村港里一片灯火通明。远远望去,人影婆娑,让人感到那里的重重心事。

  在海南,有关土地和财富的传说已经弥漫于1580公里海岸的每一个角落。这令新村港的家人---以水为生的人们也充满期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谋,如何出售自己在陆地上唯一的土地,然后,重回古老祖先浮萍一般的生活。

  乡镇飞起来

  全国唯一的滨海国家级贫困县---陵水黎族自治县位于三亚市东北。三亚最后开发的海棠湾向北,就是陵水刚刚起步的陵水湾。新村镇占据了陵水湾最北侧的土地,500多户民就生活在这里。

  广义上的民是中国东南沿海渔民的统称。海南岛的家人更加符合狭义上的民:秦汉时南方百越民族的一部分退入山中,成为黎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另一部分被迫入海,称为民,几百年来陆续从福建泉州和广东南海、顺德等地漂泊至海南。

  由于同一族源,他们也被叫做“家黎”。50年代新村镇搞“渔改”时,曾把民定为“族”,后来才划为汉族。

  陵水的土地是从2008年热起来的,政府首先受益。到2009年,在全县GDP增长13.5%的情况下,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65.3%,达到3.8亿元,连续两年增幅居海南省第一。

  就在5年前,2004年全县财政收入仅为4300万元。曾在县里工作的新村镇党委书记黄聪向本刊记者回忆说,90年代以来陵水也曾费尽心机引进一些工业项目,却很少成功。很多年里,财政要么负增长,要么增幅就在个位数上徘徊,干部工资都经常拖欠。

  根据陵水统计局信息,2009年完成房地产税收约2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53.8%,拉动一般预算性收入增长39.3个百分点。与其相关的建筑业也完成税收9158万元。

  其实这一年全县房地产销售额47.9亿元,应收税款5.2亿元。这意味着除了2009年已完成的2亿税收外,这一年的房地产销售还将在今后两年为县政府带来3.2亿元收入。

  不过,这仅仅是房地产给政府带来的一部分收入。在现有体制中,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主要由个税、企业所得税等各类税收组成。地方政府出让土地获得的土地出让金纳入专门的基金预算管理,与一般财政预算收入相对独立,在使用上有一定限制。

  按照陵水县国土资源局的数字,2009年全县挂牌出让的两个供地项目共34.87公顷,占总供地面积的55.6%,成交额6.95亿元。

  在2010年1至2月,陵水销售最好的雅居乐、富力等项目,平均每平米售价1.88万元。

  陵水的房地产项目集中在57.5公里长的海岸线上。这条被叫做“珍珠海岸”的海滩是目前海南全省滨海开发中最热的区域。2009年陵水的房地产增幅名列全省第一。

  “珍珠海岸”由香水湾、清水湾和土福湾三座湾区组成。清水湾和土福湾又合称陵水湾。陵水的GDP和财政收入就是由海湾边的三个乡镇支撑着。

  排名第三的新村镇在清水湾项目中获得了大约三分之一、8000亩的开发面积。这使得2009年全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902万元,比上年增长1583万元。

  “国际旅游岛”叫响后,黄聪每月都要接待近十拨投资者,“很多大企业,但是少于3亿的不要谈。”刚过30岁的黄聪意气风发。他说,争取两年内新村镇的财政收入达到亿元,这已相当于琼中、白沙等中部县的县级财政收入。

  艰难上岸

  因为土地,陵水政府三年来已打了100多场官司,收回了6万多亩在90年代转让、一直被闲置的土地。当时很多企业买地的价格每亩不足千元。

  为了土地,政府尚且不惜面对如此压力,普通老百姓更无法抵御诱惑。

  民本没有土地。66岁的郭世荣祖上从广东南海来琼,已是第8代。他说,几百年来民都住在渔船上,在海南岛不同的港口停留。如果在哪里停留时间长,他们就用椰枝、蕉叶搭些“高脚屋”来安顿老幼。

  1958年开始,地方政府迁民上岸生活,由政府分给土地。分布在海南沿海的民开始集中到陵水新村港、海口海甸港、三亚港等几个港口。目前全岛有大约10万人是民后裔。其中在新村镇有2500多户,1.3万多人。

  不过,上岸后的民后裔大多已经变成普通农民,耕田生活。新村港里这500多户仍然保持着水上生活。黄聪说,这已是海南最大的一批“真民”。

  新村的民上岸用了17年。郭世荣回忆说,开始时民很抗拒岸上生活,政府一度派船在岸边巡逻,防止民驾船离开指定的居住地。

  到1975年,新村港的民终于全部迁移上岸,盖房居住。目前新村镇90%的民后裔居住在平房和楼房,其余都是瓦房。不过,大多数“真民”还会像祖先那样在水上保留一个家。

  与过去把渔船连在一起不同,现在民们在港口建了大量“渔排”,进而形成水上渔村。这些“渔排”就是把木头拼成网格状、浮在水面上。下面用渔网兜住,用于养殖以及存放打捞回的水产,上面盖了简易房用于居住。

  虽然用了30多年还没有最终上岸生活,但下决心放弃陆上的土地只需要几个月。

  卖不卖房

  从新村港出来驾船向南,就是陵水湾,向北则进入香水湾。无论哪个方向,现在沿岸的土地都已被围墙圈了起来,驻扎了建筑工人和车辆。

  就在前两年,当海棠湾的一亩土地卖到一两百万元的时候,陵水湾还只有几万元。现在,被征地的陵水农民一家就可以获得几万到上百万元的征地补偿。在海南的大型论坛上都可以看到陵水人的帖子,希望出售没有被征用的土地:临海一线土地每亩要价100万元上下。这让家人很失落。

  民们集中居住在新村港内的新村镇和三个村子里。但是,具有渔业户口的民一般没有耕地。“我们也不会种地,要了也没用,生活都要靠船。”郭世荣说。然而50多年后,年轻人已经开始埋怨老一代人当初的选择。

  更为重要的是,虽然也在海湾里,但是新村湾早已围坝建设大型渔港,几乎没有沙滩。

  于是,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的窘境:世代依海而居,却很难像其他人那样从海滩的开发热中获得实惠。除了出卖宅基地---他们在陆地上唯一的落脚点。

  像“高脚屋”一样,岸上的房子里一般只留下老人和孩子。这使得一些经济不宽裕的民往往应付了事:一个家族的几家人经常只盖一座房子,其他宅基地一直荒废着。但是这半年来,人们都开始关心那些没盖房的宅基地是否还属于自己。

  去水上渔村的几分钟船程里,就有三四个家人向本刊记者咨询有关宅基地的政策问题:政府是否有权力收回、荒废多长时间收回??

  在新村镇上,临海不到百米、占地五六十平方米的宅基地,“地皮”要价十几万元。这些钱可以购买一艘更大的钢铁渔船。近海捕捞现在已经很难有收成,要去更远的海域作业必须拥有更大更好的渔船。

  “房子小,但是可以开小旅馆。”搭本刊记者去水上渔村的家人说,再过几个月,“地皮”肯定要翻倍。显然,他并不担心卖房后的生活,因为还有船。“我们往上三四代人都住在船上。”这似乎使他们比一般农民更能适应失去土地后的生活。

  最近几个月,连续有农村户口的亲戚找到他,希望在船上讨生计,“前年给的补偿款花得差不多了,去城里又找不到工作。”虽然征地后,政府承诺他们可以在海边新建的酒店里工作,但眼下陵水营业的度假酒店还不多,而且看起来只有年轻人适合这种工作。

  其实像大陆上一样,最近几年陵水农民因为征地与政府产生的纠纷也越来越多。

  私下的土地买卖也令黄聪头痛。在镇政府大院门口,悬挂着严格土地管理的条幅。“看来要抓几个人才能管住。”黄聪说,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镇党委和镇政府的主要工作。

  不过,本地民卖房的行为在那些外来的家人看来很不“安稳”。新村港的水上渔村现在有大约三成外地人,多来自其他沿海市县以及大陆。这些在新村没有住宅的家人说,虽然“渔排”能够抵抗风暴,但大台风来时还是要上岸借住在新村人家里。

  随着越来越多外地人来到海边,他们和本地人的矛盾也变得明显。有人抱怨说,那些江西、安徽来的大陆人不会渔业经营,就想垄断这里的水产市场,“收货的时候故意来晚,把船靠在我们的船外边,不让我们拉货。”

  即使海南岛其他地方到海边谋生的人,与本地人的冲突也越来越多:不仅发生过致死人命的事件,他们一度还围攻派出所。

  民对于房子有着自己的想法,政府对于新村镇也有自己的计划。黄聪从提包中抽出一本澳大利亚风情小镇的宣传册,这本出国考察获得的小册子他一直带在身边。

  “新村镇也要成为一个风情小镇。”他说,已经打算将镇区的面积扩大四分之一,新镇政府大楼的设计也已做好,“我考虑至少要改造镇子。”

  在两边海岸的土地比珍珠更金贵的情况下,新村镇看起来已经成为一块价值洼地。如何实现这里的价值,让这些对于陆地仍感陌生的民们懵懂而又冲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