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毯之都欧比松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欧比松,视觉效果,毛毯制作
  • 发布时间:2014-07-22 16:07

  法国中部小城欧比松,曾经跟其他畜牧业城市一样默默无闻。自从挂毯这门技术在这里发芽,并被皇家认定,从第一批毛毯制作到今天已经有差不多600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六个世纪里,这门技艺经历了不可一世的风光,也遭遇了频临消失的危机,但也始终绵延流传,一直未有中断。

  “一条晶莹闪烁蜿蜒流淌的小河,一片高低错落石头堆砌的房子”——无数风光秀丽的欧洲小镇,都可以安得上这样的描写。然而具体说起来,这里的小河中的水流富含酸性物质,有助于羊毛的洗涤与上色;房顶都有天窗跟锯齿状的屋檐,以便充分并且均匀地利用光线。这样的描述,大概就能勾勒出一个被称为毛毯之都的法国小城——欧比松(Aubusson)。

  欧比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高卢罗马时期。小城在克勒兹河的灌溉下环山而建,气候温润,舒适宜人。传说中,有一批因战败而逃至欧比松的阿拉伯人,在这里生根发芽,顺便为欧比松带来了毛毯制作的工艺,畜牧的传统提供了丰富的羊毛储备,丰富的水源跟植被保证了生产配料的供应,欧比松毛毯很快有了名气。

  公元1665年,欧比松被当时法国的财政大臣让-巴蒂斯特·科尔贝尔(Jean-Baptiste Colbert)授予了皇家制造厂的称号。不同于其他拥有皇家头衔的大型地毯制造厂,欧比松并没有集中兴建的厂房,这个“皇家制造”的称号,是予以分散在城市里的一批批个体从业者。直到今天,在欧比松的“老街”(La Rue Vieille)两旁,仍能看到许多老旧但依然美丽的石头房子,这条街在旧时曾是欧比松市镇的主干道,这些房子作为织造毛毯的手工作坊,也大多曾在门牌上刻下过“皇家制造”字样。

  欧比松的毛毯织造,用的是一种传统的的经线织法(basse-lisse),因为是从反面制作,所有的图案也必须绘制反向的草图。织工在工作时,只能看到眼前反向的一小部分画面,所以经常会使用一面镜子,或者直接钻到织机底下去进行图案的检查。只有在完工之后,将固定在机器上的织线剪断,才能整体地审验毛毯的视觉效果。其细密程度,由每厘米内的织线个数来衡量。这是一项极其耗费眼力的工作,在没有照明设备的古代,人们只能靠在屋顶上多建天窗跟平台来获取足够的日照。另采用锯齿形状的屋檐使阳光的照射变得均匀,这也恰好形成了欧比松独特的建筑特色。

  装饰性的毛毯非常依赖于图案的选择,常常需要画家们的帮助来专门为其绘制反向的图样,因此它的发展也一直跟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欧比松毛毯的图案题材大概分为三类:自然风光、打猎场面、宗教场景。第一类“自然风光”最早出现,也是欧比松赖以成名的招牌。这要从一位宫廷画师的到来说起。

  1731年,随着一位宫廷画师让-约瑟夫·廸蒙(Jean-Joseph Dumons)被委派到来,欧比松毛毯开启了一场艺术与经济上的双重辉煌。在廸蒙的委任状中,要求他每年至少为欧比松创作六幅挂毯图样。廸蒙对传统的图样进行了改良,将自然风光的题材细分,并在画面中加入了人物,从纯粹的风景转向更丰富的乡情野趣,同时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当时十分流行的让-巴普蒂斯特·乌德里(Jean-Baptiste Oudry)和弗朗索瓦·布歇(Fran.ois Boucher)的作品。这两位画家都曾专门为法国其他皇家毛毯制造厂绘制图样,廸蒙就是由乌德里举荐负责欧比松毛毯的创作。布歇则是当时非常走红的洛可可画风的代表人物,他十分喜爱东方的艺术,对神秘东方的描绘便成了毛毯图样的题材之一。然而欧比松并没有完全拘泥于来自宫廷的绘画图样,对长期以来田园风光的主题也多少开始有点厌倦,其兴趣部分转向一些宗教题材或者神话故事,画面的内容也亦趋以人物为主体。不过随着不久之后法国大革命的到来,这种以洛可可为首的精致典雅甜腻温柔很快便过了时。

  十九世纪起始,欧比松毛毯的创作逐渐陷入僵局,除了对绘画死板的模仿之外似乎再也找不到一丝新鲜的活力。法国大革命的冲击让“皇家”的称号不复存在,毛毯这类多少有些奢侈意味的物品,失去了来自宫廷贵族的订单,遭受的几乎就是致命的打击,欧比松的织造工人,大面积地失了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欧比松毛毯再也没有找回曾经的风头,用作墙壁装饰的挂毯虽然生存了下来,但主要作用也已被壁纸所取代。到是用在家具桌椅上的毯面,由于功能相对局限,在之后基本保全了原先的地位。

  公元1884年,为了让这门古老的手艺不致僵死。权力机构决定在欧比松开设“国立装饰艺术学院”(l‘école nationale d’art decorative,简称L’ENAD)。1925年,在院长安东尼-马鲁斯·马尔丹(Antoine-Marius Martin)的带领下,国立装饰艺术学院参加了在巴黎举办的国际装饰艺术及现代工业展,展出了一批以当时著名画家作品为图样的毛毯。之后,马尔丹在杂志中发表文章,讲述了他对毛毯织造的思考与理念,包括他所认为的由画家乌德里开始单纯模仿绘画所产生的坏影响。由此,马尔丹为毛毯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1937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国立装饰艺术学院中马尔丹的后继者们结识了艺术家让·吕和萨(Jean Lur.at)。同年夏天他们一起回到欧比松,身为画家的吕和萨被一组1586年的挂毯所吸引,自己就开始投身于毛毯的制作。在马尔丹理论的基础上,吕和萨革新了毛毯的创作语言,并推动了新织造技术的运用,对毛毯的现代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如果说是宫廷画师廸蒙帮忙成就了欧比松曾经的辉煌,那么多少是由以吕和萨为首的一批现代艺术家在当今的创新,挽救了即将消逝的古老技艺。这批与现代艺术家的合作,如毕加索或者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虽然仍旧跟随绘画的脚步,但究竟还是拓宽了媒介与思想的视野,一系列的革新与实验开展,让欧比松毛毯进入当代艺术创作领域,终于在传统逐渐的没落中,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

  2009年,欧比松为其毛毯制造技艺申请注册了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随后的2010年开始了“国际编织艺术城”(La Cité internationale de la tapisserie et de l’art tissé)的发展项目,项目的开幕预计在2015年末,刚好赶上欧比松获得“皇家制造”称号的350周年纪念。这个项目选择在国立装饰艺术学院的旧址上重新建一座博物馆,面积上将是旧馆的三倍,场馆外立面的效果图,看上去很像一缕缕五颜六色的“丝线”,在小城一水的白墙红瓦中应该会显得很夺目。馆内的重心是展出挂毯的区域,这一部分的室内墙壁,将遵循十六及十七世纪的装饰原则全部由挂毯进行装点。

  “国际编织艺术城”的发展项目还将承担一些培训与宣传的功能,尽可能地建立起一些交流的平台,比如通过比赛的形式,鼓励或者刺激人们的兴趣,为艺术家提供灵感,为爱好者提供刺激,为从业者提供支持。终归是希望能让这门手艺不至消失,也不仅仅变成博物馆里不再有生气的展品,而是能在现代的生活中,以自己创新与生长的本事,找到编织艺术在当代语境中多方面创新与表达的可能性,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与价值。当然也顺便刺激一下这座美丽小城的经济与旅游业,让毛毯之都欧比松仍然当得起“毛毯之都”的称号。

  文Article>李正源 图Pictures>国际编织艺术城博物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