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奥之父”们的南京舞台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南京,青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05 15:46
青奥是一个大舞台,在南京,每一个帮助年幼的青奥会健康成长的人都应被称为“青奥之父”,在筹备赛事的过程中,他们对这座城市的支持,将成就这座城市的卓越
“13年前的今天,北京申奥成功,爸爸后来成为了北京奥组委的一员。今天,小赛赛100天了,爸爸妈妈还在为即将开幕的南京青奥做贡献,我们一家与奥林匹克有缘,哈哈!”
今年7月13日,一位名叫罗袭的女孩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文字中透着幸福与知足。
在南京,有数万人有着与罗袭一样的梦想。
“青奥之父”眼里的“青奥之父”
《小康》记者赴南京采访之前,就在新浪微博上注意到了这个女孩,她的“加V认证”和个人介绍上,几乎所有的身份都离不开两个字:办赛。她曾在广州亚运会组委会广播电视与媒体服务部、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组委会媒体中心工作过,现在是南京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以下简称青奥组委)新闻宣传部的工作人员。
在位于南京扬子江大道的青奥组委,提起她的名字,问起她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
罗袭和她的丈夫陈杰琼,其实都不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罗袭是湖北姑娘,毕业后进入广州亚运会组委会工作,在那里,遇上了北京男孩陈杰琼。在工作中,他们擦出了爱情的火花。陈杰琼曾是北京奥组委的一员,出于对体育的热爱,广州亚运会结束后,他和罗袭接着又奔赴深圳服务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了,而在深圳工作的时候,他们又被双双选作南京亚青会和青奥会的工作人员。
在南京,陈杰琼和罗袭定下了终身,2012年5月5日,携手走进婚姻殿堂的他们,从一对“赛事情侣”变身为“赛事夫妻”;今年4月4日,他们的女儿赛赛在南京出生。
如果不是因为南京青奥会,陈杰琼应该是在广州市天河区税务局工作了,罗袭也可能已进入了广州市委接待办或者广州农商行总部,但他们都放弃了。
有人说像陈杰琼和罗袭这样的职业办赛人“打的是临时工,玩的是青春”。但对于抱女儿的姿势还略显笨拙,而谈到南京青奥会筹办工作时却滔滔不绝的陈杰琼,和生完娃娃41天就已经出门开了两个会的罗袭而言,他们绝不是在用“打临时工”的状态和心态“玩青春”,因为他们有梦想。
因为有梦想,34岁的林连豪从比湖北、北京、广州、深圳都更远的新加坡来到了南京。首届青奥会在新加坡召开的时候,林连豪作为媒体人参与了其中的一些宣传活动,他感觉尚处在“幼年”时期的青奥会还有进步与成长的空间,恰好南京青奥组委有一个官方网站英文编辑的岗位,需要他这样的“国际人才”加入,林连豪就毫不犹豫地来了。
7月份,绿博园内的青奥组委进入了最忙碌的冲刺季。
“青奥官网重点工作进度表”“官网组织架构图”“青奥官网工作职责一览表”“赛时官网内容架构图”“索契冬奥会赛时网站架构研究”等图表,被做成了醒目的“展板”,放在青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门集中办公的区域内。似乎在提醒着这些本已经很忙碌的青奥会“组织者”们,还要更高、更快、更强。虽然6月中旬才加入这个团队,但之前就来过南京的林连豪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说着一口流利汉语的他感到和同事们的相处也非常融洽,他看好南京,期待着南京能办出一届高水平的青奥会。
林连豪和他的同事们一起,24小时维护着中英法3种语言的南京青奥会官方网站。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万网民,通过点击它来了解南京、了解南京青奥会。
年过七旬的国际奥委会荣誉主席雅克•罗格先生是青奥会的发起者,但他一直婉拒“青奥之父”的亲切称呼。让人印象深刻的是,2010年夏天到访南京时,他以特有的幽默方式回应了“青奥之父”的称谓,他说,现在南京人民才是真正的青奥之父,他们将负责让年幼的青奥会健康成长。
其实,在南京,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管你有没有南京的户籍,只要有梦想、有激情、有专长,就一定可以成为帮助年幼的青奥会健康成长的“青奥之父”。这一点,也正如罗格先生所言,青奥是一个大舞台,每个参与的人都是这个舞台的主角。
他们为何这么“抠门”?
凡是参与,便是主角。
南京市水上运动学校副校长孙聿红应该算是主角中的“资深主角”了。
从1995年的第三届城市运动会(以下简称城运会),到2005年的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全运会),再到去年的南京亚青会和今年8月份即将举行的南京青奥会,这些赛事她都参与过。
孙聿红曾经是一名优秀的女子皮划艇运动员,获得过第十一届亚运会的金牌。退役后,她一直在南京市水上运动学校工作,1995年城运会的时候,她刚当教练不久,无暇顾及其他,几乎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运动员身上。
10年之后的2005年全运会,南京市水上运动学校承办赛艇、皮划艇和激流回旋项目的比赛,那时候孙聿红在学校的人保科当科长,从事人事方面的工作,自然关注的是场馆建设和运动队抵离情况,而学校的场馆,正是在那一年翻新建成的。
去年的南京亚青会,虽然学校没有承担办比赛的任务,但接手了一项仪式--火炬传递起跑活动。这项备受瞩目的活动被安排在有着50多年历史的南京市水上运动学校举行,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了这个被罗格先生赞誉为“国际一流纯天然水上运动基地”的地方。
南京市水上运动学校场馆运行团队秘书长,是孙聿红在筹备南京青奥会过程中的新身份,作为学校里分管训练的副校长,这一次,她的任务无疑更重了--办赛的方方面面都要考虑,秘书长在团队里的作用便是承上启下。
几次大赛中身份的转换,加上经验的积累,让孙聿红对南京青奥会的办赛理念有了更深的感悟。“精打细算、节俭办赛,是青奥会的办赛理念,也成了我们场馆运行团队的习惯性思维。”孙聿红介绍道,坐落在紫金山下、玄武湖畔的南京市水上运动学校将在青奥会期间承担赛艇和皮划艇两个项目的赛事,同时也是体育启蒙项目以及整个青奥会期间运动员赛前和赛后的训练场地,在筹备青奥会的过程中,主要是对陆上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
孙聿红向《小康》记者透露了几个大家为“节俭办赛”而开动脑筋想出的“妙招”。
四五月份的时候,因为赛道中有大量的水草,需要进行赛道清淤和水草清除,为了节约成本,同时避免对环境的破坏,赛艇项目高级教练孙军在摩托艇上安装了一种自制的滚筒,在运动队训练时,就能顺便清理航道内的水草。孙军的这个“小发明”,为南京青奥会办赛节省了至少二三十万元。
在自己家门口办比赛,不仅在职的人忙活,退休的人也争着发挥余热。
8月25日,把文化和体育融合在一起的青奥会体育启蒙活动“休闲皮划艇”将在学校里举行,为了便于初学者学习,需要对器材进行改良,以增加艇身在水中的稳定性。而这种被称为“肥仔艇”的皮划艇,也有着不菲的价格,仅此一项就需要花费将近30万元。虽然学校里有一些这样的艇,但都因“年岁”不小而破旧不堪了,于是,已经退休的老师傅王学东“发挥余热”,用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对20条皮划艇进行了手工修补、抛光和刷漆。3个月后,这些艇焕然一新,二三十万的经费,又省下来了。
此外,学校进行配电房改造时,在总务科科长林龙的出谋划策下,也节省了近十万元。
“南京人”讲不完的故事
更多的人,无法像陈杰琼、罗袭、孙聿红、孙军他们一样,把南京青奥会的筹办作为自己的全职工作,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参与,也无法阻止他们成为主角。
总规模为两万人的南京青奥会赛会志愿者,便是这样一个群体。南京有着“青春之城”、“博爱之都”的美誉,这次与青春相约的盛会,更是动员起最具活力的大学生群体。去年10月15日,面向南京本地的赛会志愿者招募工作启动,短短一个月内就有10.3万人在报名系统注册报名,其中在校大学生达到80%以上。
南京理工大学大二学生周崇阳便是其中的一个。作为南京青奥会文化宣传志愿者,他所服务的地点在奥体中心青奥会志愿者之家,主要工作是挖掘志愿者典型,搜集相关资料。
但志愿者并非是年轻人的专利,周崇阳做志愿者,就是受到外公的影响。他的外公刘国璋担任“金川河卫士”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时,几乎每次参加保护金川河景观的志愿服务时,都要带上他。这一次,82岁的刘国璋自然不会“掉队”,他也报名成为了青奥志愿者,并且还是报名者中年龄最大的人。
1992年就开始做志愿者、2003年成为注册志愿者的刘国璋十分在乎和珍惜“志愿者”这个身份。2005年十运会的时候,他做引导员志愿者,和大学生们一起在体育场馆为观众指引大门或者电梯的方向。去年他报名成为了南京亚青会的志愿者,被分配做赛事检票工作,结果因病住院而遗憾地错过了服务亚青会的机会,这成了他近一年来最大的“心病”。“这一次我一定要去,虽然最近我感觉眼睛还是不太好,但我决定等青奥会结束以后再去医院,我在南京生活了一辈子,做梦都想为在自己家门口举办的青奥会做点事情。”
像刘国璋祖孙这样,一家人争当志愿者的情况并不少见。越来越多的人,以南京青奥会为契机,投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
尽管不是报名系统内“注册”的南京青奥会志愿者,但南京东方出租汽车公司的士司机曹东也将服务于青奥赛事。很多时候,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青奥会、对这座城市的最好的服务。
7月13日那天早晨,等待乘客的间隙,曹东特意将车停下来,把南京市客运交通管理处编印的学习材料拿出来看。去年的南京亚青会,他就被选为官方用车司机,今年又被选为南京青奥会官方用车司机。
1980年随家人一起来南京时,曹东还在上中学,当时的南京城,除了空气好、绿化好、天气热、自行车多、马路窄之外,并没有给他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大专毕业参加工作后,跳过几次槽、走过更多的城市后,曹东才越来越体味到了南京独特的气质,他将这称之为“人文气质”。他开出租车时间不长,但已经熟悉南京的各个角落,也留意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做过销售的他常向客人们“推销”这座城市。
说起南京这座城市和南京市民,很多人都会提到两个词,一是包容,一是“大萝卜”。有种说法是,南京最大的包容力,是能够坦然面对似是而非的评价,坚持最具优势的发展模式。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则感觉这种包容来自于不排外,“对谁都像自己家人一样”。南京人还一直被称为“大萝卜”,曹东就挺喜欢南京人“大萝卜”的那种感觉--热情、朴实、重感情、憨憨的,不会弯弯绕。
这种性格的南京人,在自己城市做出每一次重大选择的时候,都会给予极大的支持和理解。4年前申办青奥会的时候,南京市民调中心民调结果显示,南京市民的支持率超过了97%。历时4年的南京青奥会筹办,成为了南京市民幸福感提升的催化剂,近日南京市委社建工委联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开展的“青奥会举办前市民幸福感”调查显示,87%的市民对青奥会将在南京举办而感到自豪,五成以上市民认为通过青奥会筹办,居民生活环境改善,幸福感有了很大提升。
语言和行动上对自己城市的支持,不仅仅能让市民找到归属感与幸福感,更能成就卓越。在这4年之中,罗格不止一次来到南京,他坚信南京会为世界呈现一届卓越的青奥会。
而南京更希望青奥会是一扇窗,通过这扇窗,南京人要讲述的是最精彩的中国故事。
文|《小康》记者 鄂璠 江苏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