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测试
- 来源:快公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压力测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9-02 14:11
印象里是在6年前的次贷危机时,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这个词汇,开始频繁出现中文报道中,基本上都是因为金融相关的新闻事件。
这种语境里的压力测试,是指将整个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置于某一特定的(主观想象的)极端市场情况下,如假设资本市场中突然出现:利率骤升100个基本点、某一货币突然贬值30、股价暴跌20%等异常的市场变化,该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在这些关键市场变量突变的压力下的表现状况,看是否能经受得起这种市场的突变。
换句话说,压力测试是为了防止坏状况出现的一种预估措施。它,首先出于良好的期望,其次才是对于太过糟糕的状况的防备。
何时第一次出现这个词的新奇用法,不得而知了。我有印象的是2009年下半年,某地两家移动运营商倾轧,甲移动运营商开着商务车在当地的大学(大学里潜在客户密集)边上转悠,车里的200多部装着乙移动运营商号码的手机不停拨打,导致对方的网络瘫痪。
乙移动运营商发现异常后,非常果断,直接将对方连车带人押送到公安局。就是在公安局里,甲移动运营商自称没有违法,只是帮乙做压力测试。
这很可能不是第一起事例,但自打那以后,这种“学雷锋为竞争对手做好事不留名”的新型压力测试,便越来越常见了。
常见的状况包括但不限于:竞争对手推出新品,有人代替对方的公关,大肆散发有关新品的测评(当然,不会给什么好的评价了);主动替竞争对手做客户“维护”,在论坛与微博上积极做互动(基本上效果等同于群架发刀);竞争对手有任何风吹草动,主动做新闻发布,添加各种“精彩细节”。
这一类的压力测试,需要新型工种配合(有的叫网络水军,有人称之为职业黑),而背后支撑的商业逻辑是“我跑不过熊但我因此有可能跑过你”。
最近频繁可以观察到此类现象的是智能手机——有时打开一个新闻客户端,整屏整屏的手机新闻,几乎足以让你感觉整个中国商业世界都是忙手机一件事了,很多是明显站在某一方立场在恶心另外一家的。
其实懒得站在商业伦理的角度希望局中各位注意节操下限,只是想提醒一下局中的各位,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的“破窗效应”告诉我们,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如此下去,有一天大家都将住在“破烂的小院”,如果这是你们都愿意看到的话(其实我知道说了也白搭)。
文/柯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