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信息化—现代和谐社区的标志之一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城市管理与基层社区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社区管理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和繁重,对社区服务与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社区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社区信息化的概述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为了适应社会转型的要求,全国各地城市普遍开展了社区服务活动。在传统的中文里并没有“社区”这个词汇,有的是与“neighborhood”相对应的“邻里”概念。在现代中文里,“社区”一词是由“社”和“区”这两个字构成。“社”字在古代的本意是指土地神,也指祭祀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区”在汉语中是划分、区别的意思,可以组成与空间、地域相关的概念。“社区”作为社会学的专门术语,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Tonnies.F)于1887年在其出版的《共同体和社会》(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一书中提出的。当前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社区建设中基层政府职能扩张,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硬件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社区建设中专职工作者扮演双重身份,角色冲突严重;社区建设中工作方法单调落后,社会和居民自主参与程度低。

  社区信息化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是一个以人为本、面向服务的工作,而其所采用的自下而上、以块为主的建设方法,也与其他信息化建设工作有根本区别。千条线一根针是对社区的生动描述,社区信息化不仅事关理顺千条线、强固一根针等关键问题,更事关党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社区信息化”是现代和谐社区的标志之一,是实现社区智能化、信息化的重要手段,社区信息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每个城市按照行政区域的划分,都具有自己独立的信息平台;建立一套基于网络电子地图的开放式的网上信息发布系统,实时提供与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生活信息及商家信息,架起商家与家庭之间的桥梁社区信息化目标主要是解决政府最重视的社会管理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解决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提高百姓生活幸福感,提高社会服务供给和管理水平,促进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创新。社区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开发利用的基础,是加快社会建设的手段,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信息化工作的检验尺度。

  社区信息化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和服务。社区工作的内容直接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社区信息化应该贴近老百姓的需求,从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提高主动服务的能力。从社区居民的需求来看,大致有这样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生存层面的需求;第二个层次为生活层面的需求;第三个层次为民主管理层面的需求。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在这三个层面上哪一个也不能少。社区信息化要坚持资源整合,防止信息孤岛。社区信息化要坚持机制建设,注重模式创新。

  社区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信息化水平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社区信息化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总体上,截止到目前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经历了4个“时代”:社区信息化萌芽时代(1993年-1996年)、社区信息化概念时代(1996年-2002年)、社区信息化产品时代(2002年-2006年)、社区信息化快速发展时代(2006年至今)。

  社区信息化建设可以说是基层自发启动的一个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对信息化建设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2006年,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首次将社区信息化提升到信息化发展九项战略重点之一。国家“十一五”计划再一次强调加快发展社区信息化,把该课题提升到我国信息化战略高度。《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中要建设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使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把电子政务覆盖到街道和社区,提高社区服务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2007年4月社区信息化标准研究工作全面启动,社区信息化走向标准化、成熟化。2007年信息产业部召开的信息化推进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城市、社区信息化是2007年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之一。2010年《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0]27号,首次提出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描述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目标,并提出将社区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也制定了相应社区信息化方面的政策,2004年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组织编制了《社区管理信息化应用技术规范》和《社区管理信息化应用技术指南》,2007年湖北省组织编写《湖北省社区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编写了《关于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2008年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济南市信息产业局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市区信息化社区建设的意见》。

  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领导重视是社区信息化项目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社区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新兴的、新建的事物,这就意味着实施一定要与地方各级政府、街道、居委会的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服务居民”的合力机制,加强对社区信息化的宏观调控和组织领导,形成统一协调、管理有序的新格局。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配合抓、职能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齐抓共管,共同推进。

  二、保证资金投入是做好社区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保障。在信息化建设中,解决资金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没有必要的资金保障,信息化工作将无从谈起。现在各地建设的资金渠道多种多样,但主要还是政府在支撑,各级财政应加大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各街道办事处还就自筹资金投资。这样就可以使社区信息化沿着快速、持久的轨道发展,促进和谐城区建设。

  三、加强队伍建设是做好社区信息化工作的关键。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需要有一批经过专业培训和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才队伍,促进社区服务信息化水平。信息化工作是一项技术含量高、综合性强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各级领导都应该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人员的配备,要建设一支区、街道、社区信息员队伍,建立一支专(兼)职技术人员队伍,加大信息技术普及程度。要建立健全信息化人才培训体系,通过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人才是实施社区信息化建设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推进社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当注重吸收新鲜血液来充实队伍。队伍建设的不断加强,信息化工作才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兴安盟委党校 徐长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