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北电:在泡沫与丑闻中坍塌

  “当寒冬仍在时,企业做的所有调整和准备应是:当春天来时还能有自己的舞台。”这是时任北电中国CEO的毛渝南在2003年说过的一段话。投资大师巴菲特也说过类似的话:“等知更鸟报春,那春天就快结束了。”

  寒来暑往,曾是加拿大的骄傲———北电公司经历了怎样的百年风云?让我们悉数道来。

  贝尔的专利棋子

  “沃森先生,快来帮我啊!”1876年3月10日傍晚,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做电话实验,在往电池中加入硫酸时,一不小心把瓶内的硫酸溅到自己的腿上,疼痛得喊叫起来,招呼别的房间里的助手沃森前来帮忙。这句话成了人类通过电话传送的第一句话音,贝尔的电话实验成功了。

  贝尔起初是一名从事聋哑儿童教育的老师,“我的感情与同情正一天天地被唤起,”他曾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看着这些孩子不得不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我真为他们心痛。”为了帮助这些可怜的人儿,他致力于对声音的研究。一天,他产生了通过电线来传输声音的想法,于是去拜访当时的电学权威亨利教授。对方没有因为贝尔当时还是个无名小辈而敷衍他,“他用赞成和鼓励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这个想法极大的兴趣,我无拘无束地和他尽情畅谈。他告诉我,我具有发明家的潜质。”贝尔回忆说。

  贝尔说:“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无法成功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缺乏电学方面的知识,现在我才意识到,如果那个时候我对电学很精通的话,恐怕今天就做不出电话机来了,因为电学专家们永远不会去尝试我所尝试的东西。我的长处就在于我终身都在对声音做研究,所以对声音的性质了解得多一些,比如说,说话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振幅的图形,以及其他一些原理。”

  作家J.K.罗琳曾写道:“改变世界不需要魔法,只要我们发挥出内在的力量。

  1877年7月9日,贝尔电话公司成立。按照当时的法律,如果贝尔不在加拿大生产电话,将失去加拿大的专利权,因此贝尔电话公司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设立了自己的机械生产部门,当时只有2名员工。除了专利需要外,祖籍苏格兰的贝尔对加拿大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这是他的第二故乡,在正式成为美国公民前,是加拿大接纳了他,这里的气候治愈了他的肺病。

  1895年,在贝尔的机械部门的基础上,北方电子制造公司正式成立,这被公认为后来的北电网络的前身。早年北电工厂条件艰苦,冬天车间极其寒冷。曾有一位老工人开玩笑地说,他之所以工作效率很高,不过是为了保暖而不停地走动。工厂里还流行着这样的段子:谈情说爱的男女员工在工厂角落里搂搂抱抱,一旦被人发现,就会声称这样做是为了保持体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北电除了为加拿大军队生产战地电话和交换机之外,还生产炮弹。这些产品伴随加拿大军团在西线战场浴血鏖战。大战结束后,除电话外,北电开始经营电热壶、烤箱、打火机、电炉和洗衣机等产品。

  1939年,加拿大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北电除再次重操旧业生产炮弹外,还为军方生产电子设备。战争期间大概有3万辆盟军坦克装备着北电生产的无线电装置,加拿大皇家海军则全线装备这家公司的雷达装置。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公众对于电话机的需求开始增加,北电集中资源,成为主要的电话供应商。这时,北方电子的根———贝尔电话公司已经演化成AT&T公司,其间经过了一系列的拆分重组。起初,北电主要的技术来源来自AT&T的贝尔实验室,但随着AT&T的演化和北电的变迁,双方原先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并在国际市场上成为竞争对手。北电开始开发自己的技术,并慢慢演化成一家地地道道的加拿大公司。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地震后的惊险一跃

  有规律闪烁着的电信设备忽然变得明灭不定,房子也剧烈地摇晃起来———地震了!

  这是1987年的一个晚上,日本Shonan发生地震。当地电信交换局使用的交换机在地震期间几乎都出现部件脱落现象,而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北电的交换机,它运行正常,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此事,让北电的产品声誉大增,北电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开疆拓土。

  1988年,北电开始与中国通广电子有限公司合作生产电信装备。而此前一年,43岁的任正非才开始以2万元的注册资本,在深圳创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代理销售电信设备。

  1995年,北方电讯更名为北电(Nortel),开始从电话制造公司向网络设计、构建及集成公司演变。当时,互联网市场正在兴起,市场分析人士对北电此举予以奚落,认为这是一家电信商肤浅的装饰门面之举,其中一位尖锐地称之为“一群四十多岁的人穿着迪斯科的衣服。”

  但让这些分析人士大跌眼镜的是,北电在新任CEO罗世杰的带领下,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他上任时说过:“很多人喜欢防御,而我却喜欢进攻。”罗世杰开始了一系列并购:其中包括以69亿美元收购了BayBnetworks公司。这次收购为北电补充了数千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北电也因此在其名称后添加了“网络”两个字,更名为北电网络(NortelBNetworks)。

  90年代中期,市场分析师一度以为2.5千兆是光纤传输的极限。但罗世杰引导着北电网络制造出了10千兆的产品,这是当时速度最快的光纤网络产品。北电最大的竞争对手朗讯公司的高管们听说这个消息后,只是耸耸肩,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当时2.5千兆的网络都还没有发挥出足够的潜力,10千兆这样超前的产品不会被市场接受的。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说过:“如果只考虑世界现在的样子,而不考虑世界将来怎么样,便再也做不出明智的决断。

  这段时间是互联网泡沫的兴盛期,.com公司疯狂烧钱,连带着电信运营商也亢奋起来。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技术先进那是必须的,价格吗?运营商的高管们不以为然地耸耸肩!北电的产品被迅速铺展开来,在该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了90%,朗讯惨败。朗讯后来总结此役时,认为自己落后于罗世杰的意识。

  顺便提一句,朗讯和北电同出一源,都是贝尔电话公司的后裔,但到了90年代中后期,双方的关系早已淡薄如水了。

  2000年是北电百年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收入达到303亿美元,控制了全球光纤设备市场的43%,几乎是朗讯的3倍。北电网络的股票价格每股最高达120多美元,市值最高达到2670亿美元!同一时期英特尔市值为2777亿美元,思科为3573亿美元,IBM为1958亿美元。就是说北电跻身于世界科技巨人之列。

  从泡沫到丑闻

  2000年上半年,北电在全球4个工厂开足马力,大力生产光纤网络产品,以满足似乎供不应求的市场。北电员工当时的收入优渥,令北美许多公司雇员眼红。北电员工纷纷买房,这刺激了渥太华的房价直线上升,许多购房者甚至要深夜排队取号。

  当北电大量的流动资金转化为40亿美元的产品库存时,其外部环境开始恶化。纳斯达克股市暴跌,并很快形成崩盘局面,倒闭的企业不可能从北电仓库中提走此前所订购的产品。许多侥幸活下来的电信运营商,也无奈地放弃了自己的订单,他们宁肯支付违约金。

  在与朗讯对决中形成的优势瞬间变成了巨大的包袱,极速扩大产能固化了北电保持高速运转的现金流。相比其他电信设备商,北电的处境更艰难:庞大的库存在贬值,巨大的生产线在空转中损耗,数以万计员工解聘时需要一大笔裁员费用。

  北电股价开始飞速下降,从最高达120美元,疯狂跌至10余美元,北电在2001年第二季度亏损高达192亿美元。渥太华的房市也随着进入冬季,网上到处可见北电员工“因遭解雇而卖房”的广告。

  2001年底,疲惫不堪的罗世杰辞去北电CEO一职,他退休后,离群索居,沉浸在修补古董车、建立一个庞大的火车模型场及帮助妻子养狗的事务中。当有人提及他在北电的经历,他淡淡地说:“那是古代史。”一天,他在切割圆木时,被滚下的木材压住了脚踝,困住多时,好在后来一名过来闲逛的工人把他救了出来。

  而他身后的北电也需要人挽救,原首席财务官邓富康接任CEO,他被公司上下给予挽救北电的重任。许多投资者甚至为此松了一口气,财务出身的邓富康在控制成本及减少亏损上应该能做得比前任好些吧!不知道他们是否听说过作家雨果的这句话:“寄托有时便是断送。”

  北电公司发言人表示:“我们此前也经历过数次困难时期,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来度过此次难关。”

  早在罗世杰隐退之际,北电董事会就表示继任者将不再是像罗世杰那样的技术专家,而应该是管理高手。邓富康的当时主要任务是降低运营成本以及精简企业结构,而不再是发展光纤新技术。

  邓富康对董事会许诺公司将在2002年结束亏损状态,但未实现,2003年似乎也未实现,到了2004年1月,情况仍不乐观。随后,局面突然“扭转”。2月中旬,北电自己定义的预期季度亏损额开始下降;一个星期后,预期亏损额进一步缩小;到了3月30日该季度结束时,北电对外宣称已经实现盈利4000万美元,这是北电4年以来第一次实现季度盈利。

  根据北电的一项奖金分配计划,几乎所有的员工都获得了奖金。在随后两个连续盈利的季度里,公司高管获得了高达数百万美元的奖金。由于业绩大大超过市场预期,北电股价从谷底开始一路飙升。接着,北电公布了未经审计的2003年报,全年总收入为98.1亿美元,净收益为7.32亿美元,而2002年净损失为32.7亿美元。北电似乎已从严冬中走了出来,其股票再次变得炙手可热。

  可是这一切比网络泡沫更虚无,因为那些未经审计的利润随即被发现完全是伪造的!2004年4月28日,北电网络董事会突然宣布解雇CEO邓富康和另外两名高级管理人员———财务总监和总审计官。北电网络名声扫地,标准普尔将它的评级列入“垃圾股”。

  人们把北电此前自我宣传的市场诚信法则给找了出来,其中片段是:“我们以诚信为本,遵守所有现行法律;我们保持言行一致的作风;我们力求有益于个人、组织及整个社会”。很讽刺吧!

  发生在一个百年老店企业里的不诚信行为让公众无法接受。这告诉人们在浮躁的社会中,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和诉求下,管理层保持合理决策殊为不易,商业伦理在浮华的压力下是多么脆弱。

  北电财务造假问题,是在邓富康接任CEO后暴发的,人们似乎更愿意将之归纳为这是他的品行问题,指责他以自身的财务知识操弄财务报表。其实,问题的种子是在互联网泡沫期植下的,一个健康企业的奖励系统能够加强恰当的行为并有助于形成有关重要问题的态度和信念,管理专家米契尔·拉伯福曾称:“奖励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互联网膨胀期巨大的泡沫让沐浴其中的北电忘记了虚幻与现实的差别,泡沫破裂后股票的狂跌让广大股东以及北电的董事会难以接受。他们幻想甚至期待财务出身的邓富康能够迅速扭亏为盈,他们有意与无意间诱导着当时的北电管理层进行造假,结果他们在道德沦丧中敲响了北电的丧钟。

  “你所喜爱的各种成分错误地构成了你所憎恶的那个整体。”伊莱亚斯·卡内蒂在《人类的心境》中曾这样写到。

  蹉跎时光

  “我接手任何一件事,都绝不会在它状况糟糕的时候放手”。2005年,曾任摩托罗拉首席运营官的迈克·扎菲罗夫斯基,进入北电担任CEO,他又一次被视为是北电的“拯救者”。北电董事会是经过广泛的筛选后才选择了他,除了给他优厚的年薪外,为了能够让他顺利上任,北电还支付了1150万美元给他的前雇主摩托罗拉。

  迈克加入北电后,立即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方面,北电以接近25亿美元的代价解决了财务丑闻,其中包括向股东赔偿现金。与此同时,他对业务进行了重组:将北电的移动电信系统接入业务出售给阿尔特,几乎卖掉了与WCDMA有关的全部业务,淡出3G市场,然后制定了新的核心业务,包括WiMax、统一通信和电信专业服务,他把北电的定位以及未来的成功全部寄托于4G。

  有专家批评,北电放弃3G主战场,押宝4G,显然扮演了幻想家的角色,在电信行业特有的“路径效应”下,如果3G市场没有份额,北电又怎么可能在未来的4G市场上有所作为呢?

  北电重要的竞争对手爱立信起初也看好WiMAX,但坚持一段时间后,撒手而去。后知后觉的北电在苦苦支撑一段时间后,最终也放弃了。

  其间,北电一度准备并购Avaya公司,起初其计划是:北电支付40多亿美元收购Avaya,并将之与自己的企业网部门合并,在成功合并后,再收购德国西门子的企业网部门,这样最终形成一家年收入120亿美元的公司,专营商用电话和数据网络,然后北电择机把该部分业务分拆出来,单独上市。此事运作到最后关头,当下属将合并计划书交给迈克,一名董事问他是否同意。此时的迈克胆怯了,他的回答是“不”。

  英国作家约翰·克莱斯曾说过:“如果你要跨越沟壑,在起跳的那一时刻想其他办法可不是好时机。”

  迈克后来表示“有许多理由”放弃交易,但到了2007年春季,他发现,北电应当收购Avaya。但此时,最佳收购机会已经溜走,一家私募基金公司参与竞标,这家私募基金准备为Avaya支付近80亿美元,迈克认为价格抬得太高,在最后一刻再次撤退。

  正所谓“救已败之事者,如驭临崖之马,休轻策一鞭;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者,莫少停一棹”。有人说,北电放弃收购Avaya是错失了最后的一个机遇,因为此后Avaya呈现着蓬勃发展的势头。

  随后,北电与Avaya的角色发生了戏剧性逆转,当北电试图避免进入破产保护程序时,北电企业网部门成了拍卖标的,收购者正是Avaya。2009年1月24日,在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加拿大的背景下,苦苦挣扎的北电进入了破产保护状态。“我知道北电正处于困境,但我没有意识到它已到了这种境地。”曾在北电工作过多年的约翰·麦克法兰这样感慨。

  在佛兰德斯战场

  1915年5月,加拿大军团在一战期间的佛兰德斯战场上死伤惨重。加拿大军医约翰·麦克雷在掩埋阵亡战友时,深受触动,写下了著名诗作《在佛兰德斯战场》:“血红罂粟花盛开在佛兰德斯战场,排在十字架之间,成列又成行,那标志着我们的长眠之地;而天空上云雀们,仍然在勇敢地飞翔,枪林弹雨中依稀听得见它们的歌唱。我们已是逝者。几天前,我们还活着……”

  在科技产业发展史上,也有无数倒下的老兵,北电就是其中一位。

  本报记者 姜洪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