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唐朝一直被视为巅峰。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庞大王朝的掘墓人,竟然起自盐贩子。这个埋葬唐王朝的盐贩子,就是黄巢。
早年黄巢是一个颇有抱负的读书人,此君一生偏爱菊花,他曾在一次应试之前,题咏菊诗一首: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其豪情霸气,跃然纸上。
可惜,这个志向远大的青年,却总是无缘科场,最后一次应试不第之后,黄巢又题诗一首,不过这首诗除了早年那种雄图霸气之外,更透露出冲天杀气,诗云: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因为科举不第之狠,只是使黄巢在无意识之间,流露出其对于政府的怨恨,以及未来造反的“意识流”,真正使他最终走上造反之路的,却是因为贩盐的事情。
自封建时代,盐业就是由官方专卖。盐业成为官府与民争利,获取利税的重要产业。唐安史之乱后,朝廷为了筹钱敛财,把每斗盐的价格由10钱陡然提高到110钱。国家财政十之八九都要仰仗盐利,而平民百姓因此只好淡食。在此情况下,贩卖私盐,成为暴利行业。于是私盐贩子队伍急剧扩大。
唐王朝严禁私人贩盐,私贩官盐,一旦被抓到,难逃一死。但铤而走险者仍然大批涌现。
黄巢出身于“私盐世家”,祖上好几代人,都是靠这种非法的生意维持着富裕生活。虽说富足,但是名望不好,这也是黄巢早期选择科举的原因。屡次不第之后,黄巢就彻底死心了,回到故乡,准备一心一意做自己的私盐贩子。
然而,屋漏偏逢连阴雨,不久之后,在一次贩卖私盐的行动当中,黄巢意外落马,所贩私盐全部被没收。黄巢也差点被朝廷砍头,幸亏亲友及时打点,黄巢才幸免一死,自此,黄巢对唐王朝的仇恨,又加一层。
当时,天下灾荒连年,特别是黄巢家乡所在的黄河下游,连年干旱,很多地方颗粒无收,大批农民饿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各地农民起义大规模酝酿自怀中,正在这年(公元875年)五月,同为盐贩子的王仙芝在长垣起义,消息传到曹州,已至绝境的黄巢散尽家财,募众数千人在冤句响应起义。后来,王仙芝战死,黄巢成为义军领袖。
881年初,黄巢攻破长安,实现了年轻时代的预言。同时,不第的黄巢,自己在长安开科取士。其后,因为战略失误,黄巢逐步衰落,最后兵败被杀。不过黄巢虽死,却让唐王朝给自己殉葬。黄巢率众几十万人,转战十几省,持续十几年,沉重地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使唐王朝在短暂的“宣宗中兴”之后,迅速威权落地,参与镇压起义的各自藩镇纷纷坐大,出身黄巢系,最后投靠朝廷的朱温,后来则直接取代唐朝,开始了五代十国时代。
唐虽间接亡于黄巢,但深究其因,却与禁止私盐关系重大。除黄巢外,唐末割据东南的钱镏,早年也曾是私盐贩子,后在唐末混战中逐步统一东南。
在明末农民起义中,其时一支重要势力张士诚,亦起自盐贩。而其起义过程,与黄巢非常相似,元朝末年,朝政腐败,财政收入入不敷出。统治者不得不提高盐价以弥补亏空,同时,沿海遭遇台风侵袭,海水倒灌,农民颗粒无收,在此情况下,张士诚联络了另外17名胆大的盐民,发动了“十八条扁担的起义”,最后,在元末大乱中,坐镇东南,号称“诚王”建国“大周”,虽最后被朱元璋剿灭,亦不失为一代枭雄。
封建王朝总在内部被人攻破,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专卖制度的存在,使朝廷与民争利,而帝国鼎盛时代,官民矛盾还不是很尖锐,一旦帝国衰落,为了提高财政收入,必然提高垄断行业收入,加剧对于民众的剥夺,一旦发生天灾人祸,走投无路的民众,唯有造反一路可走,于是,垄断专营制度,最终葬送了帝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