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贺军:立足IT技术信息化应“接地气”

  从业三十年,横跨电力、食品、农资三大行业,回顾范贺军的信息化之旅,既源自他对计算机学科热爱的初衷,也缘于他无心插柳的一次职业选择。

  放弃熟悉的本科电力专业,选择最初看不清方向的IT管理工作,一路上,他经历风雨,遭遇瓶颈,却又迎难而上,中流砥柱。

  如今,凯晨世贸中心10层办公室内,面前的他恬淡纵容,将其职场感悟、经验得失娓娓道来。“信息化工作离不开企业实际经营、管理,CIO必须融入企业业务,但又要立足于IT技术,基于技术应用视角去全盘考量,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专业化水平。“

  2004年,加盟中化化肥的范贺军,全盘接手公司信息化建设,短短几年,中化化肥由一家外贸企业成长为以分销服务为导向、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的综合型化肥公司,在全国拥有17家分公司,7家控股生产型企业,2000多个网点,遍布国内主要农业省份。

  “网点如何管理,业务流程如何贯彻,经营风险怎么控制,资金安全怎样保证,都需要一套系统进行控制,没有信息化系统是不可想象的事。对信息技术部门而言,这是机遇。”

  范贺军掌舵,中化化肥ERP系统、CRM系统、SRM系统相继实施、上线。而今年,一项新的任务被提上范贺军的工作日程。

  “坐久忽惊凉影动,一痕新月在梧桐。”

  依托公司核心资源,建设中化化肥“买肥网”,探索农资业电商平台运营之道,此举打开了农资企业互联网转型的一扇窗,也成为了范贺军信息化新征途上的“一痕新月”。

  职业旅程启航

  当时计算机人才很少,而我有一些基础,受到领导肯定,就调至东北电力信息化部门工作,从生产控制转向了信息化工作。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是学的是电力专业,最初为何结缘信息化工作?

  范贺军:大学时代,我对计算机就很感兴趣。当时,画流程图、写代码、建数据库,都是凭着热情自学。

  1984年,从华北水电学院毕业,我被分配到东北的一家发电厂,做电力控制工作。当时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很少,因为我有一些基础,受到厂里领导肯定,就调至东北电力信息化部门工作,从生产控制转向了信息化管理工作。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IT整体发展很慢,企业还未意识到IT的重要性,信息化发挥的作用有限。因此我一度离开IT行业,进入了一家化工企业,从事建设自备电厂的工作。直到1997年,我加盟顶新国际集团,又干回了老本行。2004年,我正式入职中化化肥,担任信息技术部总经理。

  中国信息化周报:顶新集团是SAP中国ERP实施的首家客户,难度可想而知。您觉得整个项目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范贺军:ERP系统的推进很不容易。实施初期,系统是分模块去做的,分公司哪位领导对系统感兴趣就上那一方面的系统。最后,有的公司实施了生产系统,有的实施了财会系统,有的实施了销售系统,相互之间却不整合,造成了新的信息孤岛。

  为解决问题,2000年,顶新成立了信息化推动小组,三个部门各司其职:制度管理部负责制定制度和流程,IT部门负责把制度和流程固化到IT系统里,稽核部负责检查下属子公司有没有按照制度流程工作,共同推动信息化工作。

  后来,顶新选择了沈阳顶益作为第一家模块整合的试点工厂。当时,立即着手进行系统的整合实施困难很大,必须首先进行流程的整合。我们将IT人员和业务人员组织到一起,写采购的流程、销售的流程、建主数据的流程。然后IT人员结合ERP系统考虑能否在系统上实现。经过这样反复磨合讨论,最终形成了一套适合ERP系统的业务流程。

  这套流程也成为顶新的模板,其他分公司都按此实施。

  设立试点触“电”

  买肥网上线,对公司业务转型创新意义重大。作为新生事物,我们需要时间去磨合。现在大家都有共识,电商是大势所趋,做得越早,益处越大。

  中国信息化周报:进入中化化肥后,您负责的信息化应用项目有哪些?公司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如何?

  范贺军:过去,我们是产品部门提需求,技术部做实施。现在,我们提出了信息化战略规划,并将其作为公司七大重点战略之一,希望能够适度引领业务发展,达成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经营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战略目标。这就需要信息技术部去研究,向标杆企业看齐,看引领型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业务究竟会带来哪些变化。

  近几年,我们集中做了三件事。

  第一,推动了CRM系统建设,这是信息化战略与营销战略的结合,营销层面提出“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宗旨,我们通过系统将其落地,改善客户体验,提升服务水平。同时,我们也考虑到移动互联的需求,业务人员能够通过手机收集客户需求,了解客户基本信息。

  第二,上线了SRM(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中化化肥作为集团性企业,除北京总部外,我们控股7家生产类企业,下设17家营销型分公司,过去采购是分散的,现在通过SRM系统,便于各公司分享优质供应商资源,实现统一管理,提高采购效率,加速资金周转,而且能够帮助中化化肥形成包括议价能力、市场份额和品牌效应在内的较强市场地位。系统实施效果十分明显,SRM系统上线后,我们基本实现了全面集中采购,仅少量比较紧急或有当地特色的采购,允许控股企业或分公司自行实施采购行为。

  第三,也是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自2013年,我们开始筹备中化化肥B2B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今年7月1日,该平台———买肥网正式上线,这对公司未来业务转型、创新意义重大。作为新生事物,我们需要时间去磨合,一是与经销商、客户去磨合,思考公司内部管理的制度、流程如何去适应新型的互联网交易方式;二是技术上也需要磨合,试点省份运行稳定后,再逐步推广到所有分公司和生产企业中去。

  中国信息化周报:能否简单介绍买肥网的核心功能?是基于中化化肥2012年上线的电商平台推出的么?

  范贺军:原来的平台是B2C,现在的买肥网增加了B2B模块。B2B平台主要具有信息查询、网上交易和客户互动三大功能,其中信息查询包括产品信息、农化服务活动、市场建设活动、预收款余额和返利使用明细;网上交易包括客户下单、电子支付等。另外,客户也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对产品进行评价、反馈意向。

  该平台是基于现有核心客户销售基础的一种系统固化模式,能够缩短购货流程,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整体供应链效率。

  目前,B2B平台我们先在山东、河南两地试运行。下一步,我们会在全国范围推进,持续压缩交互环节,降低产品成本,提升服务质量。

  此外,我们正与阿里巴巴洽谈,除自建电商平台外,也要利用第三方资源,在他们的平台上建个网店。其实电商这块,我们以前总有一些误区,会考虑农民可能不习惯电子支付工具,怎么去解决。其实目前来看,这些问题都可以克服,但这种思考方式却禁锢了创新的步伐,没有走得更靠前一些。现在大家都有共识,电商这件事是大势所趋,做得越早,对品牌宣传、业务转型可能更有益处。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承担过多个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在您的第二段职业经历中,顶新集团最初看重的也是您的管理经验。您在项目管理、部门管理上,有哪些好的经验?如何有效地与其他部门沟通、协调?

  范贺军:管理上的经验,来自于日常不断的积累、学习。进入中化化肥这样一个全国500强企业中,我们一方面作为接受国资委监管的央企,必须承担一定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又要接受充分市场化的竞争压力,对我自身而言,各层面都要更严格要求自己。

  无论是CIO还是IT从业者,专业技术能力是安身立命之本。但同时又要充分理解公司战略、业务、治理环境。首先谈内部管理,我们做项目肯定是团队作战。IT部门多为技术型人才,要带好队伍,还是以鼓励为主。我们信息技术部现有14人,个个身兼数职,要支撑北京总部20多个部门,以及17家分公司、7家控股企业的IT工作,强度和压力可想而知。

  我觉得,让员工获得成就感是激发其工作热情很好的方式,一个项目交给员工,就由他去负责整体的规划、推进、执行。过程中,我会在必要的环节去指出问题、把控风险。例如,我们目前正在推进的B2B电商平台项目,得到不少同业者关注,要来我们公司参观。这个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完成了工作任务,宣传了企业品牌,也获得了自身在业内知名度的提升。

  这是我希望看到的,员工在完成一个项目时,能够实现自身能力提升和工作成绩突出的双赢局面。

  其次谈企业有机整体中,信息技术部与其他专业部门的沟通、协调。这要求管理者提升自身技术能力、沟通能力,这些素质上去了,管理潜力也就体现出来。干管理绝不是读几本管理书籍就能提升的,它是一种综合能力。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不同的诉求点,必须有针对性地去管理。

  任何人都有局限性,会有分析、决策失误的时候,作为管理者,在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判断力外,我觉得公正、客观的品质是很重要的。

  信息化视角看管理

  在企业里CIO不用去跨界。信息化的推动本身离不开企业经营管理,我通常是把它看作是一个企业管理的不同角度。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个人如何理解国内企业对CIO的职业定位?

  范贺军:这些年,国资委一直在推动企业CIO制度的建立,但效果不是特别好,这与国内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相关。从趋势看,大家重视程度在提升,但在制度、组织建设方面还需完善。

  就我了解,国内企业有些设了这一职位,有些没有。在部分企业,该职位没有进入公司高管层级,虽然叫CIO,但跟过去信息部门主管的职责氛围没有太大区别;有些企业则把CIO职位提升到决策层,这样对信息化管理者而言,能对公司战略、发展、转型、创新的理解更为深刻,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持企业业务转型和创新。

  我现在任中化化肥总经理助理,也是近两年才提升至公司领导级别,当然这与公司的信息化战略推动也密不可分。个人认为,以中化化肥为例,要达到“成为中国最大、全球领先的农业投入品综合服务商”这一战略目标,信息化是必须依托的手段,需要在公司领导层有专业的人员去推动信息化战略落地、实施。

  好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辩证。国内企业未必要按照西方方式,预先设计CIO这一职位,但随着信息化在企业中的作用不断提升,自然会产生相应岗位诉求,不管这一职位叫CIO、企业副总,抑或企业总助,称呼并不重要,关键是大家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在逐步提升。

  目前,公司针对我们信息技术部也有考核体系,包括预算执行、任务完成率,及其他部门对我们的360度满意度考评。所有指标综合起来,我们几乎每年都是A类部门。其实,在企业中,IT部门是特别容易被边缘化的部门,如果我们脱离企业实际经营和管理,整天闭门造车,大谈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其实是不接地气的,最终会被边缘化。

  CIO必须融入企业,靠对业务的理解,靠信息化手段对业务带来的实际支撑,才能被大家认可,企业的IT素养和意识才会提升。

  中国信息化周报:当下,企业业务快速迭代,互联网模式向传统行业层层渗透,这种压力也会转移到CIO肩上,要求CIO走出技术殿堂,更多去关注业务变革、模式创新,IT的职能要前移,要深入运营中。甚至CIO也要懂得“跨界”。对此,您如何看待?

  范贺军: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多面性,看待一个事物也有多个角度。我觉得,CIO还是基于技术应用的视角,基于对行业的深入理解,去看待企业的经营管理,才能真正参与其中。前提是CIO必须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必须能够非常熟练地利用信息化工具,才能在遇到问题时,通过信息化手段去帮助业务实现。

  CIO如果能把内部信息化搞得红红火火,可能都没有时间或精力去跨界。实际上,信息化与企业的流程管理、经营转型息息相关,CIO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去实现,但不一定要管理流程,或者直接参与经营。CIO这个职位还是要立足于信息化。

  我认为在企业里,CIO不用去跨界。信息化的推动本身离不开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它们是有机的整体。我通常是把它看作是一个企业管理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我通过信息化这种角度去看企业;CFO,可能从财务管理角度去看企业。

  目前,从时间、精力上看,我可能无法去做其他管理类或业务类工作。因为搞信息化要做电子商务,这项工作不单是信息部门的事,要去组织、协调物流、财务等各部门各方面的工作。做这件事情,精力已经感觉不够了,不用再去跨界。

  中国信息化周报:作为信息化管理者,您如何看待信息系统国产化?

  范贺军:中化化肥在选择IT实施商时,不会特意去选择全球性、知名的IT服务提供商,而是选择最适合我们的。

  我到中化化肥做的第一个项目是我们一家生产企业的ERP实施。当时,我们选择的是神州数码,而没有选择国外的IT服务商。

  我在顶新集团经历多个ERP项目的实施工作,让我有信心在这个项目上做到自主可控,不需要太多借助国外厂商的经验。只要实施方能够按照我们的目标去实现就行,因此,我们当时没有选择外商,而选择了本土企业。

  在与业内CIO或一些高层接触时,坦率地说,我们是有一定担忧:如果从硬件、到软件,再到咨询、实施,我们都选择外企,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就没有秘密可言了。

  一旦我们选择了外商协助ERP实施,企业资源、管理体系都必须对之公开,实际上对国家安全还是有一定影响的。特别是面对全球性的竞争对手时,很难保证相关信息不会透露出去。

  目前,在ERP实施领域,我觉得国内企业不输外企,可能有人认为,如果选择国外一流的实施商,项目失败,是他完不成,项目负责人是能够免责的。

  但我不认同这一观点。项目的成败不应完全寄托于实施商,我们自己的系统,要做到自主可控,自己承担责任。

  因此,在我们生产企业的这个ERP实施项目上,我选择了成本更低的本土企业。但客观而言,从专业素养、服务能力层面上考虑,相比大型的全球性IT服务上,国内一些小的实施商肯定弱一些,我希望他们能够在项目中积累经验,我们也愿意与国内的实施商共同成长,这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

  本报记者 洪蕾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