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网络和索引

  这个案例反映了知识管理中的一些难点。要做好知识管理,首先得明确什么是知识。

  “知识”在很多人心里可能是个不用定义的概念,我听过的最通俗和最聪明的回答是“有知识不就是知道的多,懂的多吗?”,有点儿剑走偏锋的味道。可见,知识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是个模糊地带。不难想见,这样的模糊地带生活中其实所在皆是,但它们并不影响我们的生活。也就是,我们不必非要弄明白知识到底是什么;不知道“知识是什么”并不影响我们对知识的获取和利用,也并不影响我们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人。

  但是,要从事研究和进行知识管理,对“知识”的认识就得要上升到理性的自觉不可了。不如此,认识就无法探入,管理好就更无从谈起。

  知识是什么?此处可以给出一个参考性的描述:知识是经过加工处理后能够直接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数据和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可能包含着很多现实问题的答案,也可能不是问题的现成答案,但能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帮助。

  进一步,我们又生发出了对“智慧”的基本理解。所谓智慧就是指人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一个新问题或者找到一个问题新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判断一个人有智慧,是指他能够有效调动所掌握的数据和信息融进自身的智力活动去解决新问题或找到新方案,而这个凝结了其智力活动的方案就又成了新的知识,可以直接用于解决以后出现的同样的问题,也可以成为更新的方案形成过程中或者相关的新问题解决中的知识来源。

  至此,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这样两点:知识不是芜杂数据的累积,它必须是经过处理的数据和信息,处理过程又必然要融入智慧,其最大的特性是有用和可用。没有用的所谓知识不是知识,不可用的所谓知识没有意义;知识具有层次性和累进性,知识的原始形态实际上是数据和信息,当数据和信息融进应用这个过程的时候就成长为知识。

  我们不妨还可以这样想:数据和信息放在那里,好比大百科全书摆在书架上,它只表现为数据和信息,只有当它联系于某个个体的实际应用过程,才能表现为这个个体的知识。知识不仅联系于应用,也联系于个体,这个个体可能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数据和信息要做到用的时候能够调的出来,首先它必须要被吸收到个体的知识库当中,其次要遵循一定的码放和检索规则,成为有规则的体系中的一部分。这个码放和检索规则的建立,就需要智慧的融入了。

  思辨不是为了故作高远,现在可以联系案例来看一看了。

  J公司老总对本组织的知识管理不满意是有道理的,因为“没有迹象表明这些‘知识’除了占用硬盘空间外起到了什么作用”。用前面的理论来分析,该公司的所谓“知识”由于未能联系于实际应用,并没有成其为知识。其原因案例中也已点出,归结起来无非是知识库杂乱无章、冗余重复、检索效率差。我们姑且认为这个知识库内的数据和信息全部是有用的,但由于其可用性差,使知识库的存在几乎都没什么意义。比方将十数本大百科全书全部去掉索引,只将内容拆散了放在读者面前,请读者在其中查询到一条特定的信息,读者是不是会无所适从?这实际上是许多知识管理实际面对的共同问题。

  (安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