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 注定踯躅

  一个社会哺育科技创新和创业,有三个核心因素:社区文化(Community Culture)、风险资本(VC)、导师(Mentorship);先导性的技术突破,不等同于超人的技术转化。创新不经历创业,也很难缔造成拉动社会经济的力量。

  2014年,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三个日本人的名字再次让东瀛岛国因诺贝尔奖而无比荣耀。至此,22名日本人载入了诺奖史册,10人物理学奖、7人化学奖、2人医学和生理学奖,彰显出日本在自然科学领域领先全球、傲视亚洲的实力。

  但是,与其说这种科技软实力代表日本的未来,不如说仅仅代表着过去。

  今天的新兴市场国家,50年前都是贫穷国家;今天的日本,也曾经是一片废墟上的战败国。

  从低廉的成本优势到政府大力促进研发;从发达国家转让先进技术到一步步走向自主创新,几乎是所有经济体缔造繁荣的必经之路,而全球科技创新经济的时代正在到来,曾经的亚洲经济巨人,在遭遇金融战败和失落的十年后,引领其经济走向辉煌的创新活力似乎也正在面临衰微。

  一个社会哺育科技创新和创业,有三个核心因素:社区文化(Community Culture)、风险资本(VC)、导师(Mentorship);先导性的技术突破,不等同于超人的技术转化。创新不经历创业,也很难缔造成拉动社会经济的力量。

  乔布斯说,他的梦想是让苹果成为美国的索尼;而今,索尼成了日本的缩影,被讥讽为停留在20世纪的21世纪经济巨人。

  经济繁荣需要货币游戏助力,但远远不是安倍经济可以造就的,而日本的未来,注定徘徊。

  赤崎勇曾回忆自己发表研究成果的经历,1981年,在半导体国际学会上,整个会场没有产生任何反响,甚至没有人有兴趣提问。这位如今的诺贝尔奖得主描述自己当年的落寞:“孤身一人,在荒野前行。”但幸运的是,赤崎勇等人恰好赶上了日本科学技术预算直线上涨的黄金时代。

  二战结束后,日本开始奉行“科技立国”之策,在科学研究领域投入之大可谓世所罕见。有数据显示,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日本用于科学技术的预算以年均10%至20%的速率急速增加。直至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科研经费仍始终保持着直线攀升的态势。

  充足的经费使得当时的各项科学研究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尤其是大量十年、二十年后才有可能结出成果的中长期基础科学研究项目。正是得益于此,在攻克当时被公认为“20世纪内不可能完成之任务”的蓝光LED这一科学难题的过程中,赤崎勇等人得以坚持下来。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长期低迷,日本用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关预算被迫停止了增长势头。

  当日本举国沉浸在2014年诺奖折桂的喜悦和荣耀中时,日本众多有识之士以大和民族独有的忧患意识,向日本政府和全社会提出了告诫:日本今天所获得的诺贝尔奖吃的是20世纪数十年巨额科技投入的“老本”。

  而从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创新和颠覆的速率明显加快,难调头的日本大企业文化主导的创新,明显跟不上节奏。

  《牛津经济政策评论》中写道,“近年来,工业的竞争力,不再依靠于工业本身,而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创新体系”,日本21世纪的竞争力衰弱在所难免,原因包括人口老龄化,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生产力更大程度上是年轻人的专利;老人喜爱存款,令社会资本成长速度缓慢;这都将制约整体的生产率增长。

  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主要由内需构成,出口及相关产业仅占20%。因此,拉动经济增长主要靠国内消费和投资。2013年“安倍经济学”推出后,量化宽松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带动了富人的消费和公共投资的增长,但是有效需求不足,让日本经济很难看到明朗的上升前景。

  赵岩/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