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何时否极泰来

  •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 关键字:银行股,中信银行,招商银行
  • 发布时间:2014-11-17 13:32

  虽然不良资产率仍在上行,降低杠杆使资产增速放缓,利差下行影响利润增长,但加速不良资产暴露可使银行走出本轮资产质量恶化周期,风险预期的改善将消除长期压制银行估值的核心压力。

  银行三季报已披露完毕,整体业绩增速虽放缓仍保持正增长,但不良资产的暴露也在加快,于是,市场对银行股的看法仍在纠结中存有分歧。就具体银行而言,对中信银行仅4.6%的净利润同比增速的不同判断凸显了分歧的巨大。

  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中有14家的净利润增速均在5%-21%的区间,整体利润增速明显收窄;另两家银行分别为增速最高和最低的平安银行和中信银行,其中,中信银行归属股东净利润为323亿元,同比增长4.6%,这一增速在上市银行中垫底,比国有大银行的交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5.8%、工商银行同比增长7.3%的增速还要低,与同为股份制银行的招商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16%更是不可相提并论。

  但分歧就在于此,单从业绩增速琮看,中信银行前三季度4.6%的净利润同比增速在上市银行中垫底的成绩实在不能算是吸引市场的亮点,但却有机构强烈看好中信银行的未来表现,理由是造成中信银行业绩增速大幅放缓的原因是大力度的拨备计提而非盈利能力的恶化,它有望率先走出资产质量的周期,市场应给予其更高的估值溢价。

  资产质量问题彻底暴露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信银行21%的营业收入增速和24%的拨备前营业利润增速均居银行板块前列,贷款拨备计提同比增幅达121%,2014年前三季度信用成本(未年化)高达83BP(2013年前三季度仅为43BP),2014年第三季度信用成本(未年化)为28BP(2013年前三季度仅为16BP)。在如此大力度的拨备计提下,截至9月末,中信银行拨贷比环比上升21BP至2.51%,已超过2.5%的监管要求,拨贷比缺口这一长期以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得以彻底消除。

  当前银行股估值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业绩增长多少,而是资产质量问题的严重程度到底有多深,换个角度看,如果哪家银行能把资产质量问题暴露得最彻底,那么它有望最先走出资产质量周期。

  中信银行三季报中披露的不良率为1.39%,环比二季度上升达20BP,是上市银行中增幅最大的,中信银行主动暴露真实不良资产状况的意图非常明显。据国金证券的测算,2014年第三季度中信银行核销处置不良贷款约11亿元,仅相当于第二季度29亿元核销的40%,与其他银行在三季度普遍加大核销力度以压低不良增速的策略大相径庭。如果加回核销后,三季度不良率上升至1.44%,不良净生成率达到102BP,较二季度的87BP继续上升,预计四季度资产质量问题继续暴露之后,中信银行有望在2015年率先走出中国银行业这轮漫长的资产质量恶化周期。

  2014年前三季度,中信银行总资产规模环比下降6%,总负债环比下降7%,总贷款环比增长0.2%,总存款环比下降6%,同业资产环比下降27%(其中买入返售环比下降27%),债券投资环比下降5%(其中应收款项类投资环比下降9%),从资产负债(尤其是包含非标资产的应收款项类投资)期末余额压降程度来看,中信银行的降幅是居上市银行前列。

  更为突出的是,中信银行三季度生息资产日均余额环比亦下降1.2%,是上市银行中唯一出现生息资产日均余额环比下降的银行。这表明中信银行此前大幅扩张非标的策略得以纠正,其降杠杆是贯穿于三季度周期之中的,而非仅是单纯的期末压降,单纯的期末压降可能会被更多归因于存款偏离度考核新规的影响。

  另外,与中信银行三季度业绩一同披露的还有其定向增发计划,面向中国烟草总公司的119亿元定增如果付诸实施,必将进一步夯实其资本基础。此次公布的4.84元的定增价格较10月29日4.66元的收盘价有4%的溢价。预计该定增计划最早将在2015年上半年完成,提升中信银行2015年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35BP。定增完成后,除了及时补充100多亿元的核心资本外,中信银行与财务状况良好的中国烟草总公司在存款方面的合作有望继续深化,对其负债端压力的缓解是一大利好。

  与其他上市银行相比,中信银行的基本面发生了较大变化,这或与2014年5月新任行领导就任以来的清晰的战略转型及坚决有效的执行力度有关。过去两年,中信银行一直面临着管理层的变动,这种高层人事的不稳定确实对银行转型战略的贯彻实施是很大的掣肘。而一旦人事变动趋于稳定,中信银行主动作为的策略则显示出较大的优势,降杠杆工作的坚定推进,拨贷比缺口得以解决,资产质量问题彻底暴露等种种迹象表明,中信银行有望在银行业中率先走出本轮资产质量恶化周期。在当前中国银行业被资产质量真实性和高杠杆下的潜在风险问题持续困扰的大背景下,中信银行如能尽快甩掉历史包袱,将从资产质量恶化周期逐渐步入业绩改善周期,如果这种预期能够明确确立,则中信银行享受更高的估值溢价是水到渠成之事。

  不良高位企稳苗头渐显

  中信银行降杠杆到底如何彻底,恐怕不能自说自话,还是要拿数据说话,而且要与同业进行比较才更有说服力。

  从中信银行与上述交通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的三季报的期末余额来看,四家银行均出现资产、负债及存款余额环比的下降,包含非标资产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应收款项类投资等项目亦出现较为明显的环比下降。按照以往惯例,银行期末存款余额环比下降更多是受存款偏离度考核的影响,尽管资产类业务难以在季末时点出现大幅压缩,但仅通过资产负债期末余额的变化,仍很难有效区分这种下降是源于银行主动降杠杆,还是由存款端期末收缩带来的资产端同步收缩。

  但我们从三季度生息资产日均余额环比增速及其与期末余额增速之间的差异,可以更加有效地揭示各家银行在周期之中的资产扩张节奏。截至三季度末,工商银行期末资产余额环比下降0.8%,平均生息资产余额环比上升1.0%;交通银行期末资产余额环比下降1.1%,平均生息资产余额环比上升1.6%;招商银行期末资产余额环比下降6.2%,平均生息资产余额环比上升6.2%。而只有中信银行期末资产余额环比下降6.2%,平均生息资产余额也同时环比下降1.2%,也就是说,只有中信银行一家银行的期末余额和平均生息资产余额是同向下降,因此,如果说中信银行在三季度已开始降杠杆的话,那么,交通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则在三季度才开始放慢了继续加杠杆的速度。

  此外,招商银行还披露了其信贷类自营投资类非标和非信贷类自营投资类非标的数据,截至9月末,招商银行自营投资类非标资产余额为3803亿元(即应收款项类投资项下非标资产),其中信贷类非标2085亿元,非信贷类非标1718亿。据此测算,招商银行总自营投资类非标资产余额环比6月下降13%,其中信贷类非标环比6月末增长6%,非信贷类非标则下降29%,信贷类非标环比继续小幅扩张,但“低收益、低风险、低资本占用”的非信贷类非标明显下降。

  招商银行三季报披露,对信贷类自营非标比照自营贷款计提资本并以贷款补充风险准备形式计提拨备,这意味着9月末2085亿元信贷类非标已按100%风险权重计入加权风险资产,预计此类非标应当已实现0.5%-1%的拨备率水平。截至9月末,招商银行买入返售类非标余额1415亿元,较6月末下降11%,符合“127号文”规定的压降买入返售类非标的行业大趋势。

  除继续主动暴露不良资产的中信银行之外,部分银行资产质量也出现高位企稳的迹象。

  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在三季度核销处置的金额分别为98亿元、32亿元和35亿元,分别较二季度的核销水平均有所提升。如果加回核销后,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三季度的不良净生成率分别为73BP(二季度为40BP)、61BP(二季度为58BP)、110BP(二季度为108BP),数据显示,除了工商银行三季度不良生成率有所提升外,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已出现高位企稳的迹象。

  交通银行披露的明细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其关注类贷款余额环比增长10%,关注类贷款率为2.36%,环比提升19BP,上升幅度远小于此前的市场与预期,这预示着未来将承受的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为不良贷款的压力相对较小。不良贷款/90天以上逾期贷款这一指标从6月末的99%下滑至86%,显示其在不良贷款认定标准上略有放松。

  再来看三季度银行息差贡献因素的新变化,尽管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但流动性的宽松降低了负债成本的压力,交通银行三季度单季息差为2.42%,环比下降2BP。通过对季度息差环比变动的因素分析可知,流动性宽松的大环境对银行息差最大的负面影响来自贷款定价,贡献高达-10BP,这不仅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导致整体定价水平下降有关,而且也是当前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政策大方向的结果。

  另一方面,存款和同业负债成本下行则分别贡献6BP和2BP,这与全行业流动性宽松的格局直接相关。基于此,在流动性宽松大格局仍然不变的前提下,若有效信贷需求得不到恢复,银行未来息差可能将呈现如交通银行三季度一般小幅收窄的走势;若“流动性格局维持宽松+有效信贷需求恢复”得以成立,银行贷款定价水平有所恢复,则有望实现稳中略升的息差走势。此外,在同业监管从严的大背景下,银行二季度来自债券投资收益提升的息差贡献在三季度基本消失并小幅转负,非标资产扩张脚步放慢应是大势所趋。

  风险预期改善是关键

  当然,一个季度的数据尚不能成为银行拐点已现的证据,其实,银行股能否上涨与银行业绩的好坏不是必然的联系,根据息差收窄、业绩下降就一味看空银行股的逻辑则比较牵强。

  众所周知,目前压制银行股估值的核心问题在于不良资产,尤其是真实的不良资产一直令市场纠结不已,甚至有一种说法,“银行真实的不良率远高于披露水平”,这一方面是经济下行趋势愈发严重,这对强周期性的银行股而言绝不是一个好消息,另一方面,融资平台贷款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问题积重难返,也对银行股的估值提升设置了无形的天花板。

  事实上,尽管银行披露的资产质量数据较真实的状况的确存在一定的差距,但A股银行板块当前估值水平所隐含的5%-6%的不良率,即便放在中长期的时间跨度来看也难以实现。对银行股的投资者而言,把握不良率的变化趋势更为重要。

  而此次三季报最大的亮点即是在三季度宏观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上市银行不良生成速度出现企稳的苗头,尽管这种企稳还有待进一步的数据确认,但不良资产的稳定至少是比进一步扩大要好得多。如果未来不良贷款生成速度被证明“高位企稳”,这远好于市场此前对不良资产“加速上升”的担忧。已有机构预测,随着宏观经济的下行,上市银行不良贷款可能仍将持续暴露,但其增速将在2015年下半年出现显著回落,本轮资产质量恶化周期的结束时点有望在2015年形成一致预期,而这种预期的形成比对银行股变化拐点的把握更为关键。

  在向好预期尚未形成之时,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成为银行股的负面消息,如大额可转让存单的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以及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等,都对银行股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对大额可转让存单的担心在于会使存贷息差明显缩小,这是静态思维的典型代表。银行资产负债是动态匹配的,回顾过去几年,每次银行负债成本上升带来的息差下降幅度都是不准确的,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静态测算忽略了银行在资产端的调节能力。银行之所以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是因为其可以在资产端进行合理的收益匹配,如果没有收益恰当的资产匹配,银行根本没有动力而且也不会发行成本更高的大额可转让存单。

  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本来至少是一偏中性的消息,是有利于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同时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银行的规范经营,但它却在市场上被演绎成“将导致大量中小银行倒闭”的潜台词。反问一句,如果换位站在监管层的角度来看,若出台一项政策之后的预期是大量金融机构倒闭,那监管机关出台这项政策的意义何在?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冲击确实不小,尤其是在负债端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在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冲击下,银行被迫改变负债结构,提高成本负债占比,进而增加了负债成本,这个进程的确不可逆。但时至今日,银行体系通过发行自身的“宝宝”类产品已从互联网公司夺回大量存款份额,且“货币市场基金对存款的分流能力存在极限”这一结论,早就在国外经验中得到广泛证明。而存款成本的上升本来就是利率市场化的结果之一。对主流市场参与者而言,互联网金融冲击的负面影响早已包含在股价预期之中。

  对投资者而言,银行盈利能力的强弱和银行估值的高低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这表明银行盈利能力不是决定估值的唯一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基于“银行未来将反哺实体经济”、“降杠杆将影响银行业务”、“未来银行不能躺着挣钱了”之类论调而看空银行股的逻辑是不成立的。

  近几年的市场走势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银行业绩一直超预期,但估值却越来越低,表明市场并不关心银行盈利能力的高低,市场给银行股低估值的根本原因,在于对银行自身加杠杆、为经济加杠杆、不透明的非标业务大发展所隐藏的中长期系统性风险的担忧。也就是说,如果银行盈利能力很强,但累积的风险太大,且隐藏的风险不明确,那么,市场仍无法给银行股高估值。而如果累积的风险开始消化,并有向好的预期,即压制银行估值的核心问题风险预期一旦明确,尽管银行盈利能力不如从前,但银行股却能获得市场的认可。

  本刊特约作者 刘链/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