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油出发
- 来源:艺术与设计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7 16:37
第一次见到Moritz Schmid的时候,他戴着黑框眼镜,一截项链从休闲西装里露出来。他说话很慢,但很认真,声音不大但很确定,让我想到“刚柔并济”这个成语。这位来自中欧的设计师,在材料混搭的拿捏上一直恰到好处。比如,巧妙糅合了橡木和玻璃这两种敏感性质截然相反的家具作品PILE就是最好的证明。在交谈中,其实不难发现,他是典型的思考型设计师,空间产品对使用者自身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似乎始终令他耿耿于怀,如果说建筑有着重塑一个城市景观乃至改变大部分人的生活的能力,那么这位年轻的设计师则相信,与建筑相比,产品设计可以在更小的环境更亲密的关系里默默发挥出相同的功效。
Moritz Schmid作为瑞士当红的家具设计师之一,曾为众多设计品牌和机构担任过设计委托和展陈设计,包括像Atelier Pfister、Kvadrat、Glassworks、Glas Tr.sch、Gallery Helmrinderknecht以及苏黎世设计美术馆,其家具作品“Etage”先后获得瑞士联邦设计大奖和瑞士新锐设计大奖,将纺织品与木材组合使用的Aris系列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家设计奖中被提名。08年的时候,他在苏黎世这座中世纪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城市成立了个人设计工作室,他的作品一如这座在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中朝现代化迈进的城市一般,时常不露声色地混杂进手工感和工业化的痕迹,而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巴塞尔艺术设计学院进行产品设计的学习,同时在Alfredo H.berli的工作室从事产品设计的工作。
在瑞士,像Moritz合作的瑞士家具生产商Atelier Pfister(成立于1882年 )这类凭借手工艺作坊起家的案例似乎无处不在,如今,凭借精湛工艺和创新性闻名的瑞士设计,多诞生于这片传统制造产业的温床,通过资金推动创新、依靠设计师完成新旧的交接,手工与科技的混合体逐渐成为瑞士设计的新形象。设计作为一面社会的镜子,通过它,了解到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过去和现在,无论是汉斯·科赖的经典作品“Landi Chair”,还是Michel设计的名为“Davy”的桌子,“回顾”和“再出发”早已根植于瑞士设计师乃至瑞士设计文化之中,如同日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侘寂之美,因为习以为常而变得不再特别起来。
回看去年在北京建外画廊和上海chi K11艺术空间接连两场瑞士设计的展览,加上在刚过去的九月里与上海西岸艺术设计博览会合作呈现的“瑞士杰出设计”展,你会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像Moritz Schmid这样具有全球意识的新一代设计师们,就像Michel Charlot和Adrien Rovero,通过两年一度的瑞士新锐设计大奖这个途径,在瑞士设计基金会的共同协助下频繁走进媒体的视野,作为一个国家的资本和“战斗力”,输出送往中国这片巨大的“战场”,设计出口这件事本身并不存在好坏,目前来看,对于国内的设计品市场来说这无疑是一针还未见成效的强心剂,而对于设计师和瑞士来说,选择中国这个巨大的未来市场,本身也是一种挑战,我们观望并期待着。
Q=杨致远 A=Moritz Schmid
Q>当初为何选择用“Etage”来命名这件产品?
A>Etage是法文,原意是地板,但其实最接近法文翻译过来的应该是“楼层”这个单词。最初,它来自于我对储藏物的概念——那是一种木制的用来装黄油的盒子,盒子由一个底托和盖子组成,当你想吃的时候就打开它,用完了就再合上,而Etage看起来更像一只有着多个底的盒子。因为在使用的时候不再是单纯的开和关,而是被设计成可以上下升降的外壳,人们在使用架子的时候,就像人们在上楼梯,你可以感受一下,整个作品就像一个又一个的舞台,当帷幕升起的时候你才能看清里面正在发生的一切。而选择法文也是一个无意识的决定,法语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当“Etage”脱口而出的时候觉得就是它了。
Q>Etage和装黄油的盒子之间,有更多的内在联系吗?
A>当你买了一整块黄油回来,拆开包装后通常一次是无法吃完的,我们往往会存放在敞口的瓷盆里用盖子盖上,当看见用松木制作的存放黄油的盒子的时候,我对它的造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包括在Etage这件产品的身上,很多线条都保留了那种特别的存放黄油木盒原本的痕迹。虽然我不清楚对别的设计师来说是否也是这样,对我来说,命名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它更贴近对设计师概念的反映,你居然也理解了,看来这个名字是对的。
Q>通过创作这件作品,你有在尝试解决什么问题吗?
A>其实没有。但仅仅是设计一件新的家具,也并不是很有趣,有时候为了让目标(静态产品)和处境(动态环境)产生关联,你需要重新考虑一件产品的处境——用它来做什么、产品各部分如何有效的发挥作用。然后在物品的存放中,找到那种令人满意的、介乎隐藏和显现之间、操作方式上新的可能,并最终创作出能说明来意的产品,这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对Etage来说,将架子和边柜相结合,通过手柄上下的滑动和轨道卡件之间的配合,来固定这个看起来更像是大一号木箱的外壳,隐藏的搁板和储存物在环形胶合板的升降交替中得到显现,如何让这种看似新的操作方式不会太多的改变人与环境原有的关系,这是我所需要考虑的。
Q>最终为何选择橡木这种材料?
A>选择不同的材料其实会对设计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为Etage使用到了大量的木头,除了橡木还有一种名为arura vermelho的木头以及夹板,考虑到上下的滑道都是木质的,所以需要一种既坚固又有弹性的木材,从材质上考量橡木是比较合适这个设计的选择,加上这种硬木细密的木质结构和良好的韧性能承受高精度的加工,而R.thlisberger在木材的加工上又以高精作业闻名,虽然还有很多别的硬木品种可供选择,但作为橡木原产地的瑞士,无论从找到适合的原材料供应,还是专业的加工工艺上考虑,就地取材似乎是最好的决定。
Q>不同的设计师在原型制作阶段,其实选择使用材料上都会有各自的考虑,就Etage而言?
A>通常在工作室我会用纸和纸板试作原型,至于实物原型的制作,我觉得和生产厂商一同完成的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在原型制作的阶段,最好跟将来会负责生产的厂商尽早产生联系,设计本来也是一个互相探讨的过程,在对工艺和材质有一定把握下进行设计,其实是一种物尽其用。加上之前与合作方R.thlisberger已经认识了很久,可能有六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这样说是因为我一直很看重与合作对象之间的关系,有时候甚至需要基于多年彼此间的了解和信赖,我坚信一段好的关系是开展良好合作的基础,像这次就是他们找到我这边,然后提出一起来做一件家具吧。所以,其实在我们建立正式的合作关系之前,Etage并不存在,我个人觉得应该是我运气比较好吧,大概公司建立半年之后就陆陆续续收到设计委托。
Q>Etage带有工业化的痕迹,但一定程度上也保留了手造的乐趣,不如我们聊聊加工制造具体使用的那些工艺?
A>考虑到Etage是为瑞士品牌R.thlisberger创作——这家公司生产产品的方式通常介于机器化和纯手工之间,因此很多设计想法需要与品牌的特性相呼应,比如像桌腿的部分,就是由计算机数控机床制作完成,而你看见像木栅的部分其实是分两步制作完成,先用一种挤压成型的技术对橡木进行初步处理,观察橡木从机器里面出来的过程其实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因为机器令橡木原有的结构和形状发生改变,接下来的制作和组装就都交由工匠完成。
Q>过去与别的品牌合作的时候,哪些工艺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A>和从事玻璃吹制工艺的Matteo Gonet合作的时候,工匠是使用一根长管,通过嘴巴吹气将一团玻璃塑造成想要的形状,而在和从事平板玻璃制作的Glas Tr.sch合作的时候,工匠则通过裁切、粉碎、胶合等一系列工序制作出大型的玻璃窗户,其实真正有趣的并不是工艺本身,而是通过我的眼睛看到的整个过程,换作是你,在观察中看到的就是另外一种可能,所以在接触各种工艺时,给我印象深刻的并不在于是具体的哪一种,而是当你发现,不同的设计师通过自己的观察,然后用同一种工艺创作出截然不同的作品。每个设计师都会沿着自己对设计的思索,用这种“语言”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交流方式,这非常有趣。
Q>在面对不同材质的处理上你也是基于这种观察行为吗?
A>应该说,每接触到一种新的材质或者工艺的时候,其实会不由自主带着一种像是对知识的使命感去观察和学习,因为不懂所以才会存在各种可能的机会。
文 JIUHAO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