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落地发芽
-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云锦,手工织造技艺,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19 14:59
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锦代表性传承人金文
云锦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手工织造技艺,也是中国古代手工业之发达的证明。近日,《纺织服装周刊》记者采访云锦代表性传承人金文,他分享了自己对于云锦及其传承的看法。他认为,云锦是一颗种子,只有好好地浇灌、培育才可以让它落地生根。
谈云锦
民族瑰宝魅力无限
TAweekly:中国古文化博大精深,织造文明的兴盛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南京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三大名锦”,作为南京云锦的代表人物,您从事云锦研究工作40余年,请您谈谈对于云锦的认识?
金文:我始终认为云锦是伟大的、包罗万象的,它是中国丝织工艺的一座里程碑。古代时期,云锦为皇家所用是高贵身份的象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龙袍,在织物上面加入贵金属,显示出穿着者的非凡气质。把金银织入云锦中,最大的考验就是织造的丝线和工艺。云锦工艺相当复杂,手工织造要添加不同色彩的丝线,这种线不是后来加印上去的,而是在制造的过程中运用手工技艺将不同色彩的线织入。所以需要深厚的功力,也相当耗费时间。
手工织造云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很难找到完全一样的云锦。即使是同一个人操作,不同时间,不一样的手劲儿织造出的纹理和花色都是不一样的。
TAweekly:追求云锦技艺并成为一代大师的过程并非易事,您是怎样与云锦结缘的?
金文:我与云锦结缘得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1973年我高中毕业,自学绘画。当时国家希望恢复云锦的保护与生产,我凭着绘画的功底考进南京工艺美术公司,后来分配到了云锦研究所云锦车间,任学员组长。
工作初期,我对于云锦的了解不深入,还一心希望在绘画领域有所建树。直到朝夕相处的老艺人突然消失,我的思想才开始转变,并全身心投入到云锦织造与保护中。
学习云锦的过程是老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但是老师傅过世后,把云锦织造的手艺也带走了,我们面临着人亡艺绝的问题。我意识到如此优秀的技艺必须要流传下去,有感于自己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随后,我开始“偷技术”,向老师傅请教技艺,并以绘画的方式把那些精美的纹样和织造的技艺全都记录下来。我一边画一边推敲研究,既加强了记忆,又留下了珍贵资料。
谈传承
宣传推广不遗余力
TAweekly:您仿制过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长沙马王堆出图的文艺“素纱单衣”,并被誉为是“中国云锦龙袍第一人”,那么您认为云锦织造最关键、技艺要求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呢?
金文:云锦织造工艺十分复杂,举例来说,配色是表现云锦华丽美艳的一种方式,想要做出一个纹样,织造过程中就得把控好荤素(指丝线的色彩)丝线的搭配。这需要织工注意每一排色彩的差异,完全手工操作。
我常在思考,云锦的工艺其实是影响到后世的,比如电脑。古代做龙袍要有一百多万根纬线、一千八百根经线,两个相乘就是它的位数点。这是一个多少亿的数字,在现代意义上用电脑做都很困难。而过去是纯手工,像是做编织的软件才能把云锦给织出来,所以说云锦是古代的高科技。
TAweekly:了解到您创立了云锦艺术馆,并在宣传、推广云锦传统文化方面卓有成效。在现代社会大环境之下,您认为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还需要哪些支持?
金文:作为云锦的传承人,我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传承和保护它。当然,传统文化的保护更需要国人重视起来,所以要鼓励人们欣赏云锦艺术。以邻国日本为例,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就值得借鉴,日本在重大场合时都要求穿传统和服,人们从思想上就重视传统文化。国人也要有这样的意识。另外,对传承人的支持和保护也很重要,政策的扶持也是促进云锦文化保护的因素。
谈价值
商业推广服务大众
TAweekly:相比于古代云锦的奢华,以至于成为皇帝、官员的专供产品,普通人很难享用。现代云锦多应用于什么地方?很多文化传承人都很避讳与商业相结合,认为这样容易破坏古文化的精髓,造成文化变味。对此您是怎样看待的?
金文:云锦技术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有权力享用它。现代云锦的应用也有很多,比如精美的工艺品、实用的日用品等。商业的运作能够带给云锦更大力度地推广,让更多人认识到云锦的伟大。有一部分传承人对于商业的态度是十分谨慎的,而在我看来,应该把云锦带入市场,让它为大众服务。
TAweekly:在您看来,如何才能真正发挥云锦的最大价值?
金文:传统文化的价值远比我们认识到的内容要大更多,云锦真正的价值也远远超出我们当下的认识。作为传承人,发扬好这门手艺是义不容辞的事情。因此,我也希望结合当代文化创新发展出更多新作品。
此前,我努力开发百余幅新纹样设计,比如我设计的“鱼蝶纹”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而产生的,设计取自“鱼”、“蝶”这些古代流传下的美好寓意,而创作手法是西方的“视错艺术”,即一个图案左右相扣不留白的现代手法,织造出符合现代审美艺术的云锦。使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核,以及现代时尚风格外貌。
周刊观点
这一年,非遗“火”了
一年前,一场关于中国纺织类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的研讨会让我们将目光聚集在纺织非遗上。一年后,历时半年的20期纺织非遗报道也将暂告一段落。
在最初,《纺织服装周刊》的非遗报道小组都误以为这仅仅是一项公益性的系列报道,甚至有一些不接地气之嫌,与我们一贯注重经济与效益的思路会有很大不同。
然而,随着报道的深入,纺织非遗前世今生的故事让我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在这一年间,也有媒体同行以短平快的方式对纺织非遗进行了简短梳理,我们庆幸自己坚持了专项专访的长期报道形式,并在一个个关于纺织非遗的新闻事件中不断挖掘……
在行业推广方面,大型的纺织类非遗展示让我们印象深刻。
年初,“丝绸的记忆——中国蚕丝织绣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展”在北京举行,苏绣、南京云锦、湘绣、辑里湖丝、新疆艾德莱斯绸、贵州蜡染技艺等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展览现场演示技艺。
今年8月举行的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上,非遗展区以“复兴·中国家纺传统经典技艺”为主题,在规模和作品质量上远超往年。参展作品包括吴元新、金文、叶水云等7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和工美大师,14名省级非遗传承人和工美大师,展示作品约110幅。
除了展示之外,非遗更需要“人”的传承。这一年,高校和传承人的资源得到整合,让古老的纺织非遗找到年轻接班人。
今年5月,北京服装学院天工传习馆成立,包括织绣、印染、制书、拼布、金工等传统工艺的工坊,旨在传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习传统手工艺。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工业大学6月举行了大学生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大赛,在大赛的过程中年轻的学子,用努力和汗水与非遗结下不解之缘。
今年6月,NE·TIGER品牌融合了云锦、缂丝等非遗工艺的“华美之”高级定制婚礼服系列在北京的高端购物中心进行亮相,中西合璧的工艺与剪裁,以及“千岁绣娘”的合影都让人难以忘怀。
在10月举行的中国国际时装周期间,不少发布会中还出现了纺织服装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的身影。曾凤飞、张志峰、程应奋等设计师的发布作品采用了宋锦、云锦、艾德莱斯绸等传世千年的老工艺,让时装周多了几分韵味和亮点。
可以说,今年让纺织非遗达到顶峰的事件应该算是APEC领导人服装的亮相。领导人服装采用了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出品的新宋锦。这些面料打破传统宋锦的设计理念,将丝绸与文化和科技相结合,让“新中装”华而不炫、贵而不显。
诚然,20期的报道只是纺织非遗体系中的很小一部分。记录和传播是我们的使命,而最令我们欣喜的是,产生了出乎意料的互动:有知名集团企业欲引入非遗元素举办展示活动,并有意列入产品企划中;有商业机构欲出资支持一位非遗传承人。
有追溯,才有传承;有积淀,才有未来。非遗是世代相承的文化瑰宝,我们相信并在这里承诺,《纺织服装周刊》对纺织非遗的关注与报道不会停止,我们将与全行业共同发现纺织非遗的更多闪光点。
走近传承人
织造龙袍第一人
金文于1954年出生在江苏南京,是著名云锦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世界级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被誉为“织造龙袍第一人”。
现为南京博物院民俗研究所传统工艺研究室主任;江苏汉唐织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东华大学和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此外,金文获有云锦国家专利百余项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等十余家国家级博物馆收藏。
TIPS
如何辨别真假云锦?
1.通过云锦花色辨别。云锦作品有电动机织和纯手工制作两种,通常电动机织的“假云锦”每个图案都很规整,因为是电脑和机器控制,所以一致性非常好。而手工的真云锦无论是图案还是形状,每一个样品都不会一模一样,这是由于织工在织造过程中的手劲儿不同导致的。
2.通过图案颜色的多少辨别。纯手工织造的图案色彩艳丽丰富,而电动机织的图案颜色几乎很少能够超过8色,所以颜色、花色越是绚丽的云锦越不可能做假。
3.通过价格辨别。纯手工云锦2个人每天只能织5~10cm,作品面积越大花费的织造时间越久,加之材料、人工等成本,使得价格较为昂贵。
本刊记者_王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