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领头雁
-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领头雁,陈松,绢纺工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19 16:23
记全国丝绸标准化先进个人、苏丝股份总工程师陈松
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全国丝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标准审定会上,江苏苏丝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松荣获“第一届全国丝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01)先进个人”证书,并连任第二届全国丝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深入车间钻研绢纺工艺
今年44岁的陈松1992年7月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纺织工程专业,同年进入江苏泗阳绢纺厂(即现在的苏丝股份)任厂生产技术科技术员。参加工作后,陈松能够充分运用在大学所掌握的绢纺理论知识,与企业的生产工作实际相结合,经常深入生产车间与生产技术人员、挡车工人一道进行绢纺工艺的研究。
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陈松总要抽出三四个小时进行绢纺等学科的理论探讨。他博览群书,通晓绢纺工艺、机械理论、企业管理、ERP管理和市场营销等知识,并能将其渊博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生产工作实际相结合,撰写一些富有价值的论文用于指导企业的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陈松高超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出色的工作表现,使他先后被提拔为企业的生产技术科副科长、科长,新产品开发室主任,绢纺分厂副厂长、副总工程师等领导职务。2001年12月,泗绢集团实施民营化改制,陈松由公司副总工程师提任总工程师,揭开了他科技创新工作的新篇章,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科技创新给企业发展增后劲几年来,由陈松和选练车间共同研制成功的“碳化工艺的改进与完善”,可以处理精干品结块和粗条吐原料中的99%杂草,降低了选别和排绵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原料的使用价值和质量水平,每年可增加经济效益120万元。
另外,由他和广大生产技术人员开发成功的“丝毛混纺纱”、“丝棉混纺纱”、“丝亚麻混纺纱”和“丝晴麻三合一混纺纱”等新产品均为企业的生产增添了无穷的发展后劲,每年可为集团增加效益500多万元;由他和部分生产技术人员开发成功的“300支特高支绢丝”新产品,以其高、新、优的特征填补了国内科技空白,在国际绢纺史上也属首创,先后获得国家级新产品和省级高新技术产品称号,并被江苏省科技厅列为火炬计划项目,投放市场后年增加经济效益达360万元,受到了国内外绢纺界同仁的瞩目。
不做原地踏步的人
陈松说,他是个不愿意原地踏步的人,特别喜欢钻研、创新。当时,他为了进一步提高丝绸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前期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创新生产400支绢丝。可支数标准越高,生产的纱线越细,技术难度越大。开始,他在原材料上动脑筋,寻找更细的单纤维,但怎么试也达不到400支的技术要求。后来,他转换思维方式,从国外引进一种水溶性纤维,通过技术改造与本地纤维融合,再与另一种质量好的绢丝混纺,把两种不同的纤维纺成400支标准纱线。同时,陈松又创新方法,借助本厂使用的筒子纱染色设备让混纺纱线在纱筒上均匀分布。经过半年多数十次的反复试验,终于生产出了合格的成品纱,达到了400支绢丝工艺技术要求,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
近年来,陈松先后主持制定了《桑蚕丝/棉毛混纺绢丝》等国家和行业丝绸标准;参与制定、修订了《桑蚕丝/羊毛混纺绢丝》、《桑蚕绢丝检验方法》等国家和行业丝绸标准,并都已经发布施行。
陈松也因在丝绸理论研究、丝绸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成果卓著,而先后荣获了宿迁市首届十大科技之星、优秀科技专家、江苏省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能手和全国丝绸行业的最高奖项香港“桑麻纺织科技一等奖”,2006年12月当选为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2007年4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次又荣获了全国丝绸标准化委员先进个人,成为企业名副其实的科技创新领头雁。
通讯员_徐军
